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张晓梅
河南省灵宝市中等专业学校 472500
一、引言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然而,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难以满足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因此,探究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核心素养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关系
(一)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强调通过阅读积累语言材料,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审美鉴赏与创造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提升审美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则旨在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二)阅读教学在核心素养培养中的作用
阅读教学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通过阅读经典文本,学生可以积累语言素材,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在分析文本的过程中,锻炼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通过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培养审美情趣;在理解文本的文化内涵时,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三、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文本解读浅表化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往往注重对文本基础知识的讲解,如字词解释、段落大意概括等,而忽视对文本深层内涵的挖掘。例如,在《荷塘月色》教学中,仅停留在分析景物描写的修辞手法,未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 “颇不宁静” 的心境及其背后的时代意义。
(二)思维训练不足
阅读教学中,教师多采用 “一问一答” 的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答案,缺乏独立思考和探究的机会。在分析《祝福》时,教师直接给出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结论,没有引导学生从文本细节中自主探究悲剧根源,限制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三)阅读方式单一
学生的阅读活动主要局限于课堂内的精读,缺乏泛读、速读、群文阅读等多样化的阅读方式。同时,课外阅读往往缺乏系统指导,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自主阅读能力。
(四)评价方式不科学
阅读教学评价以考试成绩为主,注重对知识记忆的考查,忽视对学生阅读过程、阅读方法和阅读能力的评价。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阅读素养,不利于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四、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创新阅读教学模式
1. 情境化阅读教学
创设真实或虚拟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共鸣。在《赤壁赋》教学中,通过播放古战场纪录片、配乐朗诵等方式,营造出苏轼夜游赤壁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文本的意境和情感,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2. 任务驱动式阅读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阅读任务,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深度阅读。例如,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布置 “为书中人物撰写小传”“分析家族兴衰的原因” 等任务,促使学生主动研读文本,提升语言运用和思维分析能力。
3. 群文阅读教学
围绕某一主题或议题,整合多篇文本进行对比阅读。以 “家国情怀” 为主题,将《离骚》《过零丁洋》《我爱这土地》等作品进行组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理解不同时代文人对家国情怀的表达,增强文化传承意识。
(二)深化思维训练
1. 问题链设计
设计层次递进的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文本。在《劝学》教学中,提出 “文章运用了哪些比喻?这些比喻之间有何联系?”“荀子的学习观对现代社会有何启示?” 等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2. 批判性阅读指导
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质疑和反思,形成独立的见解。在阅读《孔乙己》时,引导学生思考 “孔乙己的悲剧仅仅是个人原因造成的吗?”“作者对孔乙己持怎样的态度?” 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思维导图运用
借助思维导图梳理文本结构和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在《荷塘月色》教学中,指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直观呈现文章的写景顺序、情感变化,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概括能力。
(三)拓展阅读资源与方式
1. 丰富阅读材料
除教材文本外,推荐经典名著、时文报刊、网络优秀作品等作为补充阅读材料。例如,结合教材中的议论文单元,推荐《人民日报》评论文章,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语言表达和思辨能力。
2. 多样化阅读方式
指导学生掌握精读、泛读、速读、跳读等阅读方法,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
选择合适的阅读方式。在整本书阅读中,采用 “速读把握整体 — 精读品味细节— 研读深入思考” 的方式,提高阅读效率。
3. 线上线下融合阅读
利用数字资源和学习平台开展线上阅读活动。通过 “学习强国”“微信读书”等平台推荐阅读书目,组织线上读书分享会;同时,结合线下阅读课,实现线上线下阅读的有机融合。
(四)优化阅读评价体系
1. 多元化评价主体
建立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伴互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在阅读分享活动中,学生先进行自评,然后小组内互评,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评价,全面反映学生的阅读表现。
2. 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结合
不仅关注阅读结果,更注重阅读过程。通过记录学生的阅读笔记、读书报告、课堂讨论表现等,对学生的阅读过程进行评价;同时,结合期末考试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终结性评价。
3. 发展性评价导向
评价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注重发现学生的进步和潜力。对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给予具体的指导和鼓励;对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提出更高的阅读目标和挑战,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五、结论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深化思维训练,优化评价体系。通过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向更高水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