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探讨

作者

李琳琳

河南国瑞房地产评估有限公司

引言

国土空间规划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土地资源、环境保护、城乡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科学布局的过程,它旨在优化资源配置,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区域内部的平衡发展。通过合理划分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国土空间规划确保了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性,同时引导着城市的健康发展。在当前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通过国土空间规划来指导土地利用和城市扩张,不仅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手段,也是构建和谐人地关系、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1 国土空间规划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1.1 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国土空间规划通过精细化管理和科学布局,极大地提升了土地使用效率。这种规划策略强调合理分配和优化利用每一寸土地资源,确保土地的每一份投入都能产生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对土地性质和用途进行科学分类,确立了更为合理的土地使用结构。比如,将适宜农业的土地保留为农用地,避免了非农业开发对耕地的侵占;同时,将适合城市发展的区域用于居住、商业和工业建设,这样的分区规划有效防止了城市盲目扩张和土地资源的不合理浪费。此外,国土空间规划还注重发挥高科技和信息化手段在提升土地使用效率中的作用。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实时监测土地使用情况,及时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方案。这种基于数据和技术的管理手段,使土地资源管理更加科学、精确,有助于发现土地利用中的不足和潜力,进而通过调整规划,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科学的国土空间规划还能够预见未来城市发展的需要,合理规划土地资源的长远利用,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留出空间,避免了未来因城市扩张而导致的土地资源紧张。

1.2 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国土空间规划对于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深远意义,这种规划通过精心设计与执行,有效实现了土地利用的长效管理和保护。通过明确界定生态保护区域、农业生产区和城市开发区,国土空间规划为土地资源的持续性使用提供了坚实的框架。特别是在生态保护区的划分与管理中,这一规划确保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稳定性,防止了过度开发和不可逆转的生态破坏,保障了生态服务功能的持续提供,从而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在农业生产区,通过优化种植结构和推广节水灌溉等现代农业技术,不仅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率,同时也保护了土壤和水资源,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中土地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2.1 土地资源管理意识不足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迫切需求相关部门构建一套有效的国土资源监管制度,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我国发展的现实要求。但在现实中,一些工作人员对国土资源的规划和配置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这必然会对国土资源的规划和配置产生消极的作用。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一些工作人员缺乏对土地资源和城乡统筹发展总体认识,以及相关部门对土地资源现状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另一方面在于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缺少长远性。土地资源管理缺少长远工作计划,与土地资源有关的管理政策法规等明显落后,没有跟上时代发展变化,最后造成土地资源发展缺少法律依据,无法为空间规划提供最新的土地资源数据。

2.2 土地资源浪费

我国现行的土地资源管理体制中,土地所有权界定不清,土地流转不畅,土地利用规划不够科学,土地使用效益低下。近年来,由于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造成工业用地严重浪费,许多城镇用地利用效率偏低或限制。此外,由于人们对土地资源保护的认识不足,缺乏科学合理的资源采取和保护措施,导致土地资源过度使用和浪费。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工业废气和废弃物,如果没有处理直接排放到土地及其周围的生态系统中,不仅会导致土地质量下降,生态破坏,还会对人类身体健康构成威胁,不利于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

3 国土空间规划中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策略

3.1 优化规划设计方案,提高编制水平

提高规划设计方案的质量与编制效率,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最新要求下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首要工作。当前,关键在于提高规划设计的精准度,确保土地资源得以科学、合理地分配。为此,必须精心制定全域土地整治策略,既要满足当前的生产、生活需求,也要重视生态平衡,优化生产、生活、生态三大领域的布局,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方案执行需严格细致,确保项目能够精确实施。在农业农村的发展策略中,需明确规划方向,包括农民城镇化转移的具体措施和农地用途转变的合理布局。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如何有序引导农民向城市迁移,确保农地的有效利用和流转,已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因此,需制订详细的技术指导与实施计划,为农民提供明确的指导与有力支持,以提高整治工作的效果。在生态保护层面,需坚持“山、水、林、田、湖、草全面保护”的原则,建立健全的生态系统。这要求加强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提高耕地质量,注重农用地的整体整治,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此外,还需完善城乡建设用地管理制度,推动城乡土地市场的整合发展,优化土地资源的配置。在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方面,将增加投入,确保土地得到妥善治理与有效

保护。

3.2 完善土地生态产权机制

土地生态产权机制是土地资源管理的基础依据,旨在通过对土地资源权属关系的界定,如土地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的合规性与有效性,以更好地实现节约集约用地。对此,相关部门则需提高对土地生态产权机制建立健全的重视,通过严格约束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切实解决生态价值产权问题,确保土地生态产权清晰明。具体而言,可以在土地生态产权体系建立基础上,进一步确立土地产权登记制度、基于土地使用权的市场交易机制、土地生态补偿机制等,通过对土地权责进行登记、对生态保护区和农用地进行合理补偿等方式,确保土地生态产权机制的有效落地,使土地资源能够有效转化为生态资产,以体现土地生态资源价值的同时,达到土地资源集约化管理的目的。另外,为贯彻落实土地生态产权机制,还需加大监管力度,如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相应的土地资源综合评估体系,对土地使用情况加大查处力度,杜绝违规用地等情况的同时,合理评估土地生态价值,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结束语

土地属于有限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是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要条件。土地资源管理是通过宏观调控的手段,对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助于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避免土地资源浪费。现阶段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是实现节约集约用地的必然选择,旨在以更加科学的管理手段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以解决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推动城市规划建设,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任亚运 . 国土空间规划中城市更新与土地资源优化利用研究 [J]. 智能城市 ,2024,10(07):75-77.

[2] 王璐 .“三区三线”与土地资源管理的关系及其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 [J]. 住宅与房地产 ,2024(12):77-79.

[3] 包小慧 . 国土空间规划功能定位与实施分析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电子版 ),2024(03):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