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能源发电系统中电气工程的关键技术探讨

作者

孙岩辉

彰武华电新能源发电有限公司 256116

引言: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推进,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占比逐年攀升,新能源发电系统中电气工程技术面临严峻挑战。新能源具有间歇性、波动性特点,传统电网难以适应这种特性,需要先进电气工程技术支撑。电力电子技术、智能电网技术与储能技术作为三大关键技术,共同构成新能源发电系统中电气工程技术基础。文章围绕这三项关键技术展开深入探讨,分析其应用现状、关键问题与发展趋势,希望能够为新能源发电系统中电气工程技术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一、电力电子技术在新能源发电系统中应用与优化

电力电子技术作为新能源发电系统核心技术,主要通过功率半导体器件实现电能变换与控制。风力发电系统中双馈感应发电机配合全功率变流器能够实现宽转速范围运行,提高风能捕获效率。变流器采用先进控制策略,确保输出电能质量满足并网要求,具备低电压穿越能力。光伏发电系统中,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通过智能算法调节工作点,使光伏阵列始终工作于最佳状态,显著提升发电效率。多电平逆变技术降低谐波含量,改善输出波形质量,减轻滤波设备负担。

高频隔离型 DC/DC 变换器提高功率密度,减小体积重量适应分布式发电需求。电力电子装置还承担电能质量调节任务,通过有源滤波、静止无功发生器等设备,补偿谐波、无功功率,维持电网电压稳定。新型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如碳化硅、氮化镓器件应用,大幅提高开关频率与耐压能力,降低开关损耗提升系统效率。模块化多电平变流器技术适用于大容量场景,具备灵活扩展性易于维护。电力电子技术通过硬件结构创新与控制算法优化,不断提升新能源发电系统可靠性、效率与电网友好性,为新能源大规模并网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二、智能电网技术对新能源发电系统支撑与提升

智能电网技术通过先进通信、传感与控制手段,实现新能源发电系统智能监测、分析与管理。广域测量系统利用同步相量测量单元构建实时监测网络,精确掌握系统运行状态,及时识别潜在风险。先进配电自动化系统具备自愈功能,故障发生后能迅速隔离故障区域,重构供电路径,最大限度减少停电范围与时间。需求侧响应技术通过激励机制引导用户参与电力调节,平抑负荷波动提高系统灵活性。人工智能算法结合历史数据,建立风电、光伏功率预测模型,为系统调度提供决策依据。微电网技术使区域能源系统具备自主运行能力,既可并网运行又能孤岛运行,增强系统韧性。能源路由器作为能源互联网核心设备,实现多种能源形式智能分配与优化调度,提高综合能源利用效率。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分布式能源交易,构建去中心化能源市场,激发微型发电主体积极性。边缘计算架构将数据处理前移,降低通信负担,提高系统响应速度。云平台汇集各类资源,通过分析挖掘系统潜在规律,辅助优化运行策略。高速通信技术为智能电网提供低延时、大连接保障,实现设备间无缝协同。

智能电网技术作为新能源接入电网重要支撑,通过智能化手段解决随机性波动问题。先进电力电子设备与通信系统协同工作,形成完整感知执行闭环,实现对新能源精确控制。智能调度系统基于气象预报与历史运行数据,制定最优发电计划,降低弃风弃光率。柔性交流输电技术增强电网可控性,提高新能源消纳能力。直流输电技术适应远距离大容量输电需求,解决新能源富集区电力外送问题。电力市场机制改革促进新能源公平参与,激发市场活力。源网荷储协同优化技术实现各环节统筹规划与协调运行,提高整体经济性。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电网故障诊断系统快速定位故障点,减少新能源不必要脱网。配电网重构技术根据实时负荷与发电情况,优化网络拓扑结构,减少线损提高供电可靠性。电能质量监测与治理设备实时监控谐波、闪变等指标,确保新能源并网不影响用电质量。电力通信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抵御网络攻击,保障关键基础设施安全。智能电网技术通过全面感知、实时分析与智能控制,有效克服新能源间歇性、随机性特点带来影响,提升系统整体稳定性与可靠性,为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电网提供技术保障。

三、储能技术为新能源发电系统稳定与调节

储能技术在新能源发电系统中扮演多面手角色,解决新能源输出波动问题。电化学储能中,锂离子电池凭借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快速响应特性,广泛应用于新能源平滑波动场景。全钒液流电池具备功率容量独立设计优势,适合大规模长时储能应用。钠硫电池高温工作特性使其适合大型集中式储能站建设。飞轮储能利用机械旋转能量存储原理,响应速度快,循环次数多,适合提供短时功率支持。压缩空气储能与抽水蓄能作为物理储能代表,具备大容量、长寿命特点,适合构建季节性储能系统。超级电容器凭借超高功率密度优势,可应对瞬时功率波动,提供短时大功率支持。

超导储能利用零电阻特性,实现损耗极低能量存储,适合高端特殊应用场景。多种储能技术组合应用,形成梯级储能体系,兼顾短时响应与长期调节需求。先进电池管理系统通过精确估算电池状态,优化充放电策略,延长储能系统使用寿命。虚拟同步机技术使储能系统模拟同步发电机特性,提供惯性支撑与阻尼特性,增强系统稳定性。储能参与电网辅助服务,提供调频、调峰、备用等多种功能,获取额外收益,改善经济性。热储能与电储能协同运行,实现多能互补,提高综合能源利用效率。储能技术通过灵活调节功率输出,有效平抑新能源波动,提高电能质量,保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结论:电力电子技术作为能量变换核心,通过先进拓扑结构与控制算法不断提高能量转换效率与电能质量。智能电网技术构建感知、分析、控制一体化系统,实现新能源智能接入与协调运行;储能技术有效解决新能源间歇性问题,提供多种辅助服务功能。未来发展中三项技术将向高效率、高可靠、低成本方向持续演进,数字化、智能化将成为技术发展主线。

参考文献

[1] 许印三 . 电气工程在热电厂节能减排中的关键技术与实践 [J]. 大众标准化 ,2024,(14):46-48.

[2] 苏勋文 , 朱显辉 , 师楠 , 等 . 能源互联网体系下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20,(07):30-32.

[3] 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研究中心 [J]. 池州学院学报 ,2019,33(03):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