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多元化的审美价值与文化意义评价
皮偲又 指导老师:张迎
湖北文理学院 湖北襄阳 441000
一、引言:艺术与现实的交织
好电影的标准因观者而异,但其本质在于能否引发深层共鸣。是枝裕和的《无人知晓》正是一部兼具艺术性与社会性的作品。影片改编自 1988 年日本真实弃婴事件,导演以十五年沉淀的创作态度,将悲剧转化为克制的影像语言。该片不仅斩获戛纳电影节多项殊荣,更通过极简的叙事与真实细节的铺陈,展现了艺术对现实的超越性思考。
二、叙事张力与情感表达
这部电影,导演刻意淡化戏剧冲突,转而以平静镜头记录日常。例如,明偷窃时的犹豫与放弃,既暴露其人性弱点,又保留角色底线。这种“去煽情化”的处理,使观众在冷静观察中产生强烈共情。
电影讲述了母亲福岛惠子和她孩子们的故事。惠子是个单身妈妈,她独自抚养着四个孩子,这四个孩子却有着不同的父亲。她们总是不停搬家,为了隐藏孩子们黑户的身份。可是有一天,母亲留下了一封信和一些钱,离家出走了,将照顾孩子的重任留给了长子福岛明。几个孩子在母亲缺席的情况下,只能依靠自己艰难地生活下去,最后妹妹小雪在一次意外中不幸身亡,明将她塞进拉杆箱,和朋友沙希一起将妹妹埋在了飞机场附近,实现了带妹妹去看飞机的诺言。这部电影曾经获得过第 57 界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故事主角福岛明的扮演者柳乐优弥凭借在本片中出色的表演,获得了戛纳电影节最佳男主角的称号,成为戛纳历史上最年轻的影帝。
是枝裕和在故事处理、节奏把握以及小演员们的表演控制等方面都展现出了极大的功力,影片画面纯净,情节舒缓,线性推进的叙事结构也让观众一点一点地掉入到导演事先安排好的情绪滑梯之中。
而本片的残酷性在于,它是根据 1988 年发生在日本东京西巢鸭地区的一个真实事件改编而来的。那一年,是枝裕和大学刚刚毕业不久,他随即根据这一弃婴事件编写了剧本,在搁置了 15 年之后,他才将剧本搬上了银幕。可想而知,是枝裕和在这 15 年中,想了多少方案,做了多少构思,才最终向观众奉献上了这么一部催人泪下的影片,成就了是枝裕和导演生涯中的一个里程碑。
正所谓“艺术高于生活又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很多故事,都蕴含着丰富的创作灵感,就像是这部《无人知晓》,就是我心目中标准的好电影。
影片的前半段,波澜不惊,主要讲述了福岛惠子和孩子们的日常生活,随着故事的发展,导演向我们说明了一切:惠子的这几个孩子都是黑户,没有合法的出生手续,无法获得上学的资格。至此,影片温情的面纱缓缓撤下,残酷的一面即将登场。导演对时间流逝的描述,主要体现在一些细节上面。是枝裕和巧妙地利用时间作为他的道具,真实地呈现了孩子们在母亲离开之后所遭遇的困境。我们在电影中可以随处找到时间留下的痕迹:窗外四季的变幻,孩子们长长的头发,小雪那双已经不合脚的拖鞋,杂乱的房间,成堆的垃圾。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时间也成了小雪死亡的帮凶。
我们说,苦难是成长的推进剂。在影片中,明承担起了养家的责任,也许导演也认为,这种成熟显得不太真实。片中的明后来交了两个损友,经常一起到他们的出租屋里打游戏,全然不顾自己的弟弟妹妹。这种行为的反差,其实才是真实人性的写照。因为现实中的人们,或多或少都存在复杂的性格。他们三人来到便利店,一人乘店员不注意,顺走了两盒小玩具,他们在弄堂里,怂恿明也进去偷点东西回来,明犹豫许久,还是放弃了。
虽然身处逆境,但明并没有丧失做人的底线,人性的力量就像是漫长黑夜中的一缕微光,始终指引着明的前进方向。
这群孩子,就像是被人有意遗弃在荒野上的种子,他们得不到庇护,依靠一点阳光和露水顽强地活下去。他们被无情地剥夺了属于孩子的权利、快乐。他们瘦弱的肩膀,不得不承担起生活的重担,他们走的每一步,都让人无比地怜惜和心疼。
三、美学特征与社会批判
导演是枝裕和并没有回避现实的残酷,在他柔和、温情和充满人文关照的镜头之下,是他对现实的反思和对社会的诘问:这个世界还会好吗?
当然了,这个悲剧的发生,可以全部归罪于他们的母亲福岛惠子吗?还是归罪于他们缺席的父亲、没有及时发现情况的房东?显然,追责并不是本片的真实寓意。这部电影带给我们深思的远不止这些。
影片的审美会在观看中以种情感表现的方式在观众心中慢慢化开。相比较而言,艺术创作很难甚至不可能超越现实生活条件,而审美却可以从所面对的任何对象与环境条件中超越出来,达到纯粹的精神活动的实现、自我意识的满足。《无人知晓》这部电影正是以一系列真实事件为基础,以电影形式为媒介,通过镜头、情感表达来引起观众更远的、更深一层次的反思。
福岛惠子并没有尽到母亲的责任,这是影片中悲剧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再深究下去,惠子和她的几个男友都是直接的“施暴者”。他们的暴力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武力行为,而是对孩子的囚制、漠视和遗弃。
消失的母亲、缺席的父亲,留给孩子的只有无尽的伤害。有些人总想着逃避责任,却对利益趋之若鹜。殊不知,在我们每个人,还有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背后,许多人在默默地坚守和奉献着,有医护工作者、警察、军人、社区工作者和无数的志愿者。责任感让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共同护佑着我们的家园,谁都无法置身事外。
中式家庭在教育孩子时,往往会陷入两极境地,一方面会对孩子照顾过度,让孩子丧失掉最基本的生活能力,以及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会切断孩子同真实世界的联系,以至于当孩子踏上社会后,独立面对纷繁复杂的问题和困扰时,会显得手足无措,丧失信心。
四、艺术审美的超越性价值
观看电影,对电影的艺术审美体验过程中,人与艺术对象处于心灵平等交流、对话的状态。在此活动状态中,人既是审美的主动者,也是被作品所唤醒的被动者;作品既是人的审美对象,是审美被动者,也是感发人的审美冲动与激情的主动者。就拿这部电影来说,作品情感审美引发的深思足以让我停滞不前的回味:我们在向孩子展示这个世界的美丽之外,也要让孩子了解这个世界的残酷一面。只有做好准备,才能从容面对今后遇到的任何挫折。这种准备,除了物质方面以外,精神层面的准备更为重要。有一些品格,如独立、冷静、 善良、宽容、感恩等等,在书本或课堂上是无法学到的,只有让孩子们经历过真实残酷的环境之后,亲身得到的体验和领悟,才会深植进孩子的内心,从而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有位名人说过:挫折教育并非只是让孩子过过苦日子,干点苦活,挫折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孩子直面挫折的坚强品质。
艺术审美活动既不是为了满足人的认识需要,像经验感知与逻辑思维那样,让人获得有关对象的经验与知识,也不是为了满足人的实践需要,让人获得改造对象事物的原则与方法。审美体验是一种自由的、自觉的精神活动,它意味着一种超越。其一,超越世象,即超越世俗的事务。人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着各种世俗的事务,如欲望、功利、名誉等。艺术审美超越的首要标志,就在于既能追求、享受属于现实世俗生活中的艺术,又能超越世俗的琐碎事务对艺术的熏染,直抵精神的自由。尽管导演是枝裕和的表现手法亦或者电影中演员的演绎方式无法到达所有人认同的节点上,但《无人知晓》所给予观众的审美活动,精神震撼无法磨灭。
其二,超越物象,即超越艺术形式、形象,不为形式与形象所累,不为形式与形象所诱惑。艺术审美需要实现中国传统所追求的“超以象外”。比如欣赏绘画,不能被绘画中的人物、山水之形所阻滞;阅读小说不能被小说人物、情节而阻碍自身性情的舒展。电影故事的背景是日本的底层群众,可它其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淋漓尽致的代表着任何一个群体,不该是仅仅作为一个小家庭去被群众审视。
其三,超越心象,即超越人内外的欲念,不为人的内外理想欲望所累,达到如庄子所讲的“大美”境界。这是最难实现的精神自觉、审美自由。人也许容易摆脱世象,挣脱世俗事务的约束,也许还可以挣脱物象的干扰,然而,人却很难摆脱人自己内外欲念的束缚,也是人的自我束缚。自古以来,中西历史上都有一个谚语,说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自我。这当然不是简单地说自己的肉躯可以阻碍自己,而是指自我内心所建立的某种观念、思想、情感,自我难以克服、突破、超越,比如复仇的观念、对美的自我理想规范,都是难以化解的欲念。当一个人在内心深处建立有关艺术作品的审美规范以后,就难以接纳其他方式的艺术作品。一些现代美学家们在大肆批判西方现代艺术违背了传统艺术审美理想的时候,就暴露出了他们已经建立一种既定的审美欲念,这个欲念导致他们难以接纳和理解在此规范之外的艺术作品所具有的审美价值。我认为,是枝裕和的电影风格正是在这种既定审美之外的独特审美作品。不管是情感表达,还是摄影技法、氛围营造、叙述手法都不同于大众电影的表达,正是这样,才更能给观众带来一种娓娓道来的冲击感,引人深思。
五、结语:艺术作为社会的镜像
《无人知晓》证明了艺术多元化的价值:它不仅是现实的重现,更是对人性与社会的深层叩问。是枝裕和以悲悯而不失理性的视角,将个体苦难升华为普世命题。正如影片结尾,孩子们望向飞机划过天空的瞬间,暗喻希望与绝望的永恒交织。艺术审美的终极意义,在于通过“看见”他人之痛,唤醒观者对自身责任的认知。
参考文献
[1]雷礼锡《艺术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1 年版。
[2]佐藤忠男 . 是枝裕和:静谧的镜头与生命的诗学[M]. 东京: 岩波书店 , 2018.
[3]张英进 . 被遗弃的童年:东亚电影中的家庭危机与社会失序[M]. 伯克利: 加州大学出版社 , 2020.
[4]李欧梵 . 留白与克制:当代亚洲电影的美学转向[J]. 当代电影, 2019(6): 45-52.
[5]是枝裕和 .《无人知晓》导演访谈录 [G]// Criterion Collection 蓝光版附录 . 纽约 :Criterion Collection,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