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探究
李婧婧
合肥市临泉路第一小学
引言
新课改背景下,“学习任务群”成为教育活动的热点因素。小学语文学科涉及范围广泛且内涵丰富,围绕学科内容与核心素养创设学习任务群,可有效落实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更开阔、更有深度的学习活动中深度探索并发展高阶思维,逐步达到核心素养的要求。如何将学习任务群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值得语文教师深度思考。
一、基于单元要求,分析教材内容
草船借箭一文安排在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改编自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的相关内容。本单元的人文要素是“走进中国古典名著”,学科要素是“掌握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并培养阅读兴趣”[1]。
设计草船借箭一文任务群时,应紧扣单元目标以及教材内容。本单元相当于小学生语文学习生涯的名著初体验,然而名著多采用文言文或者古白话,学生理解难度偏大,因此教材编纂者将其改编为现代文;同时在“阅读链接”部分中给出了名著原文,凸显循序渐进的特征。本文被安排在首课,强调课内方法在课外领域内的迁移运用。学生学习本文后,可增强四大名著阅读兴趣并体会名著魅力,让名著成为个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二、合理设定目标,明确实施方向
在明确学习任务群的类型后,应结合教材内容、学生学情以及课程标准要求设计任务群的目标,指明任务群实施方向,引导学生在循序渐进的任务活动中逐步达成目标[2]。
草船借箭思辨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目标为:学习本课故事,形成古典名著阅读初体验并初步掌握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协同合作,根据文中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总结任务特征,并增强阅读兴趣;通过本单元“阅读链接”等模块,可找到事实与观点的差异,突破思维惯性并深刻认识人物形象,发展思辨能力。可见,三项目标循序渐进,做到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让学生在评价人物中发展思辨能力并养成思辨意识。基于上述目标,可立足于本文故事补充资料,助力学生建立人物第一印象、再次认识人物、综合评价人物,从而刷新任务认知。
三、建构任务支架,实施教学主体
设计任务目标、明确实施方向后,应通过任务支架体现目标的实现方式。此前提到了“初识人物 - 再识人物 - 综合评价人物”的思路,可打造任务支架并引出任务,实施教学任务并达到目标[3]。
首先,是初识人物。本阶段让学生初读文本,整体把握文本情节并简单概括对周瑜、鲁肃、诸葛亮等人物的初印象,还要给出评价的依据。例如学生根据“草船借箭大获全胜”的情节,对诸葛亮的初印象是“足智多谋”。
学生动力被成功激发,教师可发布学习任务,可为学生提供任务实施的支架。任务如下:根据诸葛亮借箭内容,通过自主探究以及小组合作方式,总结借箭成功原因并深刻认识人物形象,概述再认识后的人物特征并给出评价依据。此举拓展了学生的合作空间,学生在探究与合作中深入思考,理清头绪,逐步找到借箭成功的原因。进入小组汇报阶段后,教师要关注学生汇报的内容并适当引导,鼓励学生深入思考。通过“为何要将所有船连在一起”“为何每条船上的士兵、草把子数量都有限”“为何借箭时要擂鼓呐喊”等问题,引导学生再次思考获取的知识。学生以组为单位探讨草船借箭成功的因素、并基于现有经验形成对主要人物的再认识后,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也就更丰富,同时也会形成新的疑点,可作为思维能力发展的新起点。
随后,应通过思辨性阅读表达任务深化学生的感性认识,深层次发展学生思维。学生经过前几项任务,对人物形象认知更深刻 [4]。教师创设思辨情境并引出思辨活动,可为学生提供思辨起点并发展思维能力。学生思维的方法需要方法指引,教师可抓住文中的矛盾点、疑问点,让学生提问、质疑并找到答案,发展学生立体性思维并培养其质疑意识。草船借箭节选自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该名著之所以能够流传百世,其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堪称经典,学生对本课主要人物的认识也在悄然变化,例如对周瑜的认识不再局限于嫉贤妒能,认识到足智多谋、勇敢果断的一面。上述过程中,教师利用对比阅读引出“矛盾点”,让学生通过阅读开展思辨,助力学生深刻认识人物形象并突破认知,同时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学生在思辨类的学习任务中,不断强化质疑与思辨意识,还可凭借理性思维评价人物形象,进而发展思维能力。
四、创设评价任务,反馈教学成效
新课标提出了“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要求评价与教学深度融合。思辨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实施亦是如此,教师可创设情境并发布评价任务,激发学生表达动力并让学生组织筛选阅读材料,反馈任务群的实施成效并发展学生高阶思维能力 [5]。
以本单元口语交际部分中的“表演课本剧”为例,教师可发布“创编草船借箭课本剧”评价任务,让学生在情境表演中展示思辨阅读的成果。评价任务为:在草船借箭中自选角色,并结合文本与原著的表达经验回答下列问题,做好情景剧表演的准备:曹操大兵临境,吴蜀应当勠力同心,为何周瑜依然要陷害诸葛亮?鲁肃作为周瑜的助手,为何一再帮助诸葛亮?这难道不是背叛吴国?曹操既然有 80 万大军,为何不一线平推,直接拿下?诸葛亮明知周瑜要陷害自己,为何不直接戳穿,还要帮助周瑜?上述问题分别对应草船借箭的不同人物,学生需要融合阅读与口语表达方可回答问题,也就做好了表演准备。问题的创设也形成了思辨表达情境,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同时拓展了学生的体验空间。评价标准的设定则应吻合多元化评价、全过程评价的原则,学生准备情景剧时的表现、对四位主要人物的理解等等都应纳入到评价体系。同时,要将学生作为评价任务的主体,让学生在自主评价、小组互评中取长补短,逐步实现更高层次的目标。通过评价结果,可反馈学生在任务群中的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的发展情况,也可帮助教师明确任务实施中的短板与不足,在后续教学中加以改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习任务群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教育活动步入到新阶段。小学语文教师应深入研究课程标准,理解学习任务群的要求、精心设计任务群的目标、框架以及评价方案,形成任务驱动效应并将任务辅助实施,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助力学生在任务探究中积累知识、发展能力、达成核心素养要求,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任菲菲 . 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的实施策略 [J]. 语文世界 , 2025, (12):44-45.
[2] 耿美玲 . 小学语文高年段阅读教学学习任务群构建与实践分析 [J]. 读写 算 , 2025, (11): 52-54.
[3] 邹盈吟 . 学习任务群视角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J]. 读写算 , 2025, (11): 76-78.
[4] 刘艳艳 .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J]. 基础教育论坛 , 2025, (07): 54-56.
[5] 陈丹丹 . 依托“学习任务群”做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研究 [J]. 读写算 ,2024, (20):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