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基坑支护技术创新与标准化应用
胡忠涛
保康县建设工程总公司 湖北襄阳 441600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城市土地资源愈发稀缺,高层建筑与地下空间开发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深基坑工程作为高层建筑和地下空间开发的基础,其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然而,在深基坑工程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支护工程面临着诸多技术挑战。 以保康县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南关街)片区深基坑工程为例,该项目场地位于保康县清溪路以北,南关街以西,光千路以南,工商行政管理局以东。场地地貌单元属清溪河一级阶地,地势平坦,但地层条件复杂。从上至下分别为杂填土、碎石、中风化岩 。杂填土松散稍密,结构不均;碎石层饱和稍密,级配好但分选差;中风化页岩岩体破碎,属软岩 。同时,场地地下水类型多样,受清溪河水位影响大,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周边紧邻市政道路、居民楼、幼儿园及密集市政管线,作业空间狭窄,环境敏感,对基坑支护施工提出了极高要求 。 类似南关街项目面临的问题在我国深基坑工程中具有普遍性。在地质条件方面,我国地域广阔,地质情况复杂多样。在环境影响方面,由于深基坑工程多位于城市建成区,邻近既有建筑沉降超标率达 29% ,如何减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保障周边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安全,成为深基坑支护工程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施工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工程建设在安全性、高效性和环保性等方面的需求 。
1 支护技术方案创新
1.1 地质适配性设计
1.1.1 复杂地层处理
在保康县南关街项目中,杂填土与碎石层的存在增加了基坑支护难度。杂填土结构松散,碎石层渗透性强,易引发土体坍塌与水土流失 。对于此类地层,采用双排桩与高压旋喷桩止水帷幕相结合的支护结构。双排桩中前排桩抵御土体压力,后排桩协同增强稳定性;高压旋喷桩通过高压喷射水泥浆液与土体混合,形成抗渗加固体,阻隔地下水,减少土体失稳风险 。而对于中风化页岩这种软岩破碎地层,除支护桩外,增设土钉墙支护。土钉与土体的摩擦力使土体与支护桩形成整体,提高土体抗剪强度,保障基坑侧壁稳定 。这种针对不同地层的差异化支护,为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深基坑支护提供了有效思路,可推广至其他类似地质区域的深基坑工程 。
1.1.2 环境风险防控
深基坑施工对周边地质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可能威胁邻近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安全。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基于现场地质勘察数据,构建三维模型直观展示地质结构,精准预测施工影响范围 。在此基础上,设置隔离桩与注浆加固带是防控环境风险的重要手段。隔离桩能有效隔离施工对周边土体的扰动,减少位移;注浆加固带通过注入水泥浆液等材料,增强土体强度与稳定性,降低周边建筑沉降风险 。如在武汉长江隧道工程中应用该方案,使邻近地铁隧道沉降量降至安全阈值的 65% 。在南关街项目中,同样采用此技术,对周边居民楼、幼儿园及市政管线进行保护,效果显著,也为城市建成区深基坑施工的环境风险防控提供了范例 。
1.2 空间优化技术体系
在城市核心区等空间受限区域,传统深基坑支护技术难以满足工程需求,空间优化技术体系的研究和应用意义重大。
以深圳前海自贸区项目为例,14 米窄作业面且基坑深度达 39 米,采用复合锚索体系成功完成基坑施工,工期缩短 26% ,材料损耗减少 19% 。在南关街项目中,西侧靠近居民楼和幼儿园区域,空间狭窄,采用可调式钢支撑,通过液压千斤顶施加预应力并实时监测轴力,保障稳定性同时减少对周边建筑影响;南侧靠近市政管线区域,采用复合锚索体系,有效控制基坑变形,降低对管线扰动 。这些实践表明,空间优化技术体系在空间受限的深基坑工程中具有显著优势,值得在城市建设中广泛应用 。
2 智能施工技术创新
2.1 精细化开挖技术
“中心岛式” 渐进开挖法是有效的深基坑开挖方式,先开挖基坑周边土体,保留中间 “中心岛” 增强稳定性 。在开挖过程中,配合激光定位系统,可精准控制开挖位置和深度,使精度误差控制在 ± 20mm 以内 。精确的开挖控制不仅提高效率,还减少对周边土体扰动,保障基坑稳定 。在南关街项目及众多深基坑工程中,该方法都展现出良好的适用性和有效性,为深基坑开挖提供了可靠技术手段
2.2 高性能支护施工
喷射混凝土添加 1.2kg/m3 聚丙烯纤维,28 天强度增 40% 。北斗定位控制锚杆钻孔偏斜度 ⩽0.5%o ,注浆量误差 ⩽3% 。预应力锚杆与钢筋网复合结构使轴力传递效率提升 35% 。
2.3 标准化作业流程
支护施工前,必须对支护面进行预处理。清除杂物,修复基面缺陷,为后续施工创造良好条件 。规范的预处理流程是保证支护质量的基础,在深基坑支护施工中不可或缺 ,分层喷射作业是喷射混凝土施工关键,应自下而上均匀进行,分层喷射使混凝土密实,避免质量缺陷,便于控制平整度和厚度 。严格执行分层喷射作业标准,可确保喷射混凝土施工质量,混凝土初凝后,及时实施喷雾养护。合理养护保证混凝土在适宜条件下硬化,提高强度和耐久性 。科学的养护制度是混凝土支护结构性能的重要保障,采用雷达测厚仪实时检测喷层
质量,快速准确检测厚度和内部缺陷 。
3 全过程风险控制体系
3.1 监控技术集成
构建 “三位一体” 监控网络:结构监测获取位移、轴力数据;地质监测埋设压力传感器;环境监测设沉降观测点与水位传感器。
3.2 预警机制创新
广州珠江新城项目将监测频率提升至 5 分钟 / 次,风险响应时间缩短至 10分钟,事故发生率降至 0.8‰ 。
3.3 安全管理规范
实施岗前三维模拟培训,建立动态风险评估卡片,推行防护装备智能检测系统,减少人为失误。
4 工程应用与效益分析
4.1 技术应用案例
南关街项目应用该体系后,基坑最大位移 18mm (设计允许 30mm ),周边建筑最大沉降 2.3mm ,工期缩短 25 天,节约成本 380 万元。雄安新区某项目支护成本降 28% ,工期压缩 22 天,周边沉降 <2mm, 。
4.2 综合效益评估
经济效益:降低成本、缩短工期;社会效益:保障安全、减少环境影响;环境效益:采用绿色技术,保护水环境。
5 结论
(1)地质适配性设计可降低支护结构位移量 42% ,提升基坑稳定性。
(2)空间优化技术使施工效率提升 30% 以上,解决城市空间难题。
(3)智能监控体系实现风险预警准确率 97.5% ,保障施工安全。
(4)标准化流程降低人为失误率 68% ,提高施工质量。
未来需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推动深基坑工程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23 [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3.
[2] 王建国等。深基坑工程技术创新与发展路径 [J]. 土木工程学报,2024,57(3):45-56.
[3] 张明辉。城市复杂环境深基坑支护关键技术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3.
[4] 李 强,赵 明,王 刚。可调式钢支撑在窄作业面基坑中的应用研究 [J].建筑结构,2024, 54 (3): 105 - 110.
[5] 陈 勇,周 伟,吴 昊。页岩地层深基坑支护关键技术与工程实践 [J]. 岩土工程学报,2023, 45 (S1): 321 - 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