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交融与情境渗透:语文教学改革的立体化创新路径
陈婷
中山市广东博文学校 528400
引言:语文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人文素养、思维品质等多重任务。然而长期以来,传统语文教学存在学科隔阂严重、情境缺失明显等突出问题,制约着教学效果提升。随着教育理念更新,跨学科教学与情境化学习逐渐成为教育改革重要方向。
一、当前语文教学中的学科壁垒与情境脱节
当前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科壁垒森严现象普遍存在。课程设置方面,语文学科与历史、地理、艺术等人文学科联系不够紧密,与数学、科学等理工学科更是泾渭分明。教材编排上,语文内容往往以文本解读为主,缺乏与其他学科知识融通机制。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于单一学科视角,很少引入跨学科内容,导致学生获取知识碎片化缺乏系统性思维。
考核评价体系也以语文学科内部标准为主,忽视跨学科能力培养。这种壁垒使语文学习变成单纯文字训练,丧失与其他学科联结机会,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情境脱节问题也十分突出。语文教学多局限于课堂空间,与学生现实生活经验严重脱节。教学内容以文本讲解、语法分析为主,缺乏生活情境支撑。教学方式上过分强调知识教学,忽视情境创设,使学生感受不到语言运用真实场景。评价方式也多以试卷测试为主,难以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能力。
二、构建语文教学的跨学科整合与知识体系重组
推动语文教学跨学科融合需构建多维立体框架。重构课程体系需要打破传统分割模式,开发文学与历史、语言与科学等跨学科模块,形成螺旋上升知识结构;优化教材内容,精选跨学科素材,构建主题式单元,融入历史背景、科学原理、艺术鉴赏等多元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推广项目式学习、问题导向教学、主题探究等模式,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文本;转变评价机制,建立多元体系,关注学生跨学科思维、知识迁移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表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组建跨学科教师团队,开展协作备课研讨,促进教师交流合作;实践上通过设计综合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开展主题阅读,将文学作品与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等结合。
以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劝学》教学为例,采用跨学科融合路径实现知识贯通。教师引导学生将《劝学》与物理学水流原理相结合,探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背后科学道理;与数学学科思维方式联系,分析荀子论证逻辑结构,体会其严密推理过程;结合历史学科背景,探究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背景下荀子思想独特性;联系心理学原理,讨论“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中暗含学习心理规律;引入艺术学科,让学生绘制《劝学》思维导图或创作书法作品,体会文本美学价值。
三、推进语文教学的真实场景创设与实践体验深化
推动语文教学情境化转型关键在于创设真实学习场景,深化实践体验。应拓展教学空间,将课堂延伸至图书馆、博物馆、社区等场所,组织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学习;创新教学内容,精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材料,如时事新闻、热点话题等,提升学习关联性;设计情境化任务,如模拟采访、辩论比赛等,引导学生在任务情境中应用语言知识;丰富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等工具创设沉浸式学习环境;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剧表演等方式激活课堂;改革评价方式,推行过程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相结合机制,关注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语言运用能力表现;具体实践组织文化实践活动,如民俗调查、方言采集等;开展综合实践项目,如校园刊物编辑、微电影制作等;搭建交流互动平台,如读书会、演讲比赛等。
以必修上册第七单元《赤壁赋》教学为例,构建情境化教学新路径。教师运用数字技术构建虚拟赤壁场景,模拟东坡夜游赤壁体验;开展对话苏轼情境剧创作,引导学生设计、编排、表演与东坡对谈场景,深入理解作品情感内涵;组织赤壁音乐会,聆听古琴、箫等乐器,重现文本中音乐氛围;引导学生制作《赤壁赋》微电影,将文本解读与现代视听语言结合;设计今日赤壁行主题写作任务,让学生游览当地江河后创作散文,体会创作体验。
四、跨学科交融与情境渗透综合作用的立体化举措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在教育与学术研究领域具有重要价值。跨学科交融通过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多学科知识、方法与思维模式的有机整合,展现出综合性、创新性与开放性的特征,不光有效解决复杂现实问题,推动学科理论创新,还能培养学习者的跨学科思维与实践能力。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强调知识的情境化特征,认为学习是个体与社会文化情境互动的过程,通过真实情境中的实践参与,促进知识的理解与迁移应用,显著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与问题解决能力。当跨学科交融与情境渗透相结合,能够构建多维立体的学习环境,将多学科知识嵌入真实且复杂的问题情境中,促使学习者运用跨学科知识体系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深化知识理解,拓展认知视野。
(一) 构建多层次互动融合教学体系
建立校级跨学科教研团队,组织语文、历史、艺术等学科教师定期交流研讨,共同开发整合课程。设计主题式教学单元,如红楼探秘主题可融合文学鉴赏、历史背景、建筑艺术、服饰文化等多元内容。创新课堂结构,实施三段四环教学模式,即情境导入 - 跨学科探究 - 实践应用三阶段与问题设计 - 资源整合 - 协作探究 - 成果展示四环节,形成立体化学习路径。利用智慧教室、数字资源库等现代技术手段,搭建知识联结平台,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知识体系。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开发跨学科综合素养测评工具,关注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与创新思维发展。
(二)拓展多维度真实学习场景
将课堂延伸至校园内外多元空间,如图书馆、博物馆、社区、自然环境等,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语言学习。开展文学地理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走访文学作品背景地,感受地域文化与文学创作关系。实施“语文 +”项目学习计划,如语文 + 科技引导学生创作科幻小说,语文 + 生态组织环保主题调查报告撰写,使语文学习融入多元生活情境。
(三)深化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
推动教师专业发展转型,组织专题培训研修,提升教师跨学科教学设计能力与情境创设水平。建立校际协作共同体,通过同课异构研讨、优质课例共享等方式促进集体智慧生成。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平台,邀请家长与社会单位共同参与语文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开展区域教学资源建设,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跨学科情境化教材,形成可推广教学案例库。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开放式学习社区,促进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形成共建共享学习生态。建立长效反馈机制,定期开展教学实践效果评估,不断优化教学策略与方法,持续推进语文教学改革创新。
结论:跨学科交融与情境渗透是语文教学改革核心路径,既是应对教育挑战必然选择,也是实现教学创新重要途径。打破学科壁垒、融通多元知识、创设真实情境、深化实践体验,能有效解决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通过构建多维立体教学模式,不光能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还能培养跨学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与人文素养,形成更为全面发展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 黄红亚 , 沈俊高 , 闻丹 . 情境化教学在高中语文融课堂中的应用 [J]. 教育观察 ,2024,13(35):47-50+61.
[2] 于 春 艳 , 关 立 新 . 高 中 语 文 情 境 教 学 优 化 策 略 分 析 [J]. 智力 ,2024,(29):121-124.
[3] 许令周 . 高中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反思与对策 [C]// 扬州大学 .《当代教育评论》(第 15 辑). 南京市溧水区第三高级中学 ;,2024:164-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