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中的水土保持方案优化设计
张晓亮 张辉 汪发鑫 徐军伟 张杰 李景彬 张赫
150428199112031517 220181197508290229 22028419920913481X 232126199301190579 220181197705050283 32126
一、引言
随着我国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高速公路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然而,高速公路项目往往穿越山地、丘陵、河谷等复杂地形,工程开挖、填方、取土弃渣等施工活动会破坏地表植被和土壤结构,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不仅影响项目自身的安全稳定,还可能引发下游河道淤积、生态失衡等连锁问题。因此,在高速公路建设中优化水土保持方案,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高速公路建设中的水土流失特点
(一)水土流失范围广
高速公路线路长,涉及桥梁、隧道、路基、互通立交等多个工程节点,每个节点的施工都会形成一定范围的扰动区域。以一条长度为 100 公里的高速公路为例,其直接扰动面积可达数千亩,若加上取土场、弃渣场、施工便道等附属区域,水土流失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
(二)水土流失强度大
施工过程中,土石方开挖会使地表土壤失去植被保护,暴露在雨水冲刷和风力侵蚀下。尤其是在雨季,强降雨会对松散的表土形成强烈冲击,产生大量泥沙流入周边水体。据统计,山区高速公路施工期的土壤侵蚀模数可达自然状态下的 10-20 倍。
(三)水土流失时效性强
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施工期,随着工程竣工和植被恢复,水土流失强度会逐渐降低。但如果在施工阶段未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短期内的高强度水土流失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三、高速公路建设水土保持方案优化设计路径
(一)工程选址阶段的优化
工程选址是水土保持方案优化的源头环节。在路线规划时,应尽量避开生态敏感区域,如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等。若必须穿越此类区域,需通过多方案比选,选择对地表扰动最小的路线。
例如,在山区高速公路选址中,可优先采用隧道方案替代深挖高填路段,减少土石方开挖量。同时,合理规划取土场和弃渣场位置,尽量选择荒坡、废弃矿坑等区域,避免占用耕地和林地,并确保与周边水体保持安全距离,防止泥沙入河。
(二)施工工艺的优化
1. 表土剥离与保护
施工前,对工程区域内的表层土壤进行剥离和集中堆放保护。表层土壤富含腐殖质和植物种子,是后期植被恢复的重要资源。剥离的表土应选择地势平缓、排水良好的区域堆放,并采取覆盖措施防止雨水冲刷。
2. 土石方平衡管理
通过精准计算路基填方和挖方量,实现土石方的内部平衡,减少取土和弃渣量。对于必须外弃的渣土,应在弃渣场设置挡渣墙、截排水沟、沉沙池等设施,控制渣土流失。同时,对弃渣进行分层碾压,提高其稳定性。
3. 临时防护措施优化
在施工便道、料场等临时用地周边,设置编织袋挡墙、彩条布覆盖、临时排水沟等防护设施。对于裸露的边坡,可采用喷播草籽、铺设三维植被网等快速防护方式,缩短土壤暴露时间。
(三)植被恢复方案的优化
植被恢复是水土保持的长效措施,其优化设计应遵循“适地适树、乡土优先”原则,选择抗逆性强、根系发达的乡土植物,提高植被成活率和水土保持效果。
1. 路基边坡植被恢复
对于填方边坡,可采用乔灌草结合的立体植被配置模式,如在坡脚种植紫穗槐等灌木固坡,坡中种植草本植物覆盖地表,坡顶种植乔木形成防护屏障。对于挖方边坡,若坡度较陡,可先采取挂网喷播技术固定土壤,再逐步恢复植被。
2. 取土场和弃渣场植被恢复
取土场和弃渣场在完成使用后,需进行场地平整和土壤改良,添加有机肥和土壤改良剂,改善土壤肥力。然后根据场地条件种植先锋植物,待土壤条件改善后,逐步过渡到乡土树种和草本植物混种。
3. 中央分隔带与路侧绿化带设计
中央分隔带和路侧绿化带不仅具有景观功能,还能起到固土保水的作用。设计时可选择耐旱、耐修剪的植物品种,如女贞、紫薇等,并采用生态袋、植生混凝土等新型材料,提高绿化带的水土保持能力。
(四)监测与管理方案的优化
建立完善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对施工期和运营期的水土流失状况进行实
时监控。监测内容包括土壤侵蚀量、植被覆盖率、水质变化等指标,监测数据作为评估水土保持方案效果和调整优化措施的依据。
同时,加强施工期间的管理,落实水土保持责任制,将水土保持措施纳入施工组织设计,明确施工单位的责任和义务。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水土保持培训,提高其生态保护意识,确保各项防治措施落到实处。
四、案例分析
以某省境内一条高速公路为例,该项目全长120 公里,穿越丘陵和河谷地带,沿线多为水土流失易发区。在水土保持方案优化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 选址阶段:避开了 2 处省级自然保护区,将 5 处深挖路段调整为隧道,减少土石方开挖量约80 万立方米。
· 施工阶段:对3000 亩表层土壤进行剥离保护,设置临时挡渣墙12 公里、沉沙池50 座,实现土石方内部平衡率达 90% 。
· 植被恢复阶段:选用乡土植物如酸枣、荆条、狗牙根等,对路基边坡和取土场进行恢复,植被覆盖率在竣工后1 年内达到 85% 。
通过方案优化,该项目施工期水土流失量较原方案减少 60% ,运营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恢复,实现了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五、结论
高速公路建设中的水土保持方案优化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工程选址、施工工艺、植被恢复到监测管理进行全流程把控。通过源头控制、过程防治和后期恢复相结合的措施,可有效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在实际工作中,应结合项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优化方案,推动高速公路建设向绿色、生态、可持续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治国, 张超, 李文银.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与实施[M].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2018.
[2] 刘震 . 水土保持学 [M]. 北京 : 中国林业出版社 , 2020.
[3] 张洪江, 程金花, 史玉虎. 高速公路建设中的水土流失与防治技术[J]. 水土保持通报 , 2019, 39(2): 189-194.
[4] 李智广 , 曹文洪 , 杨武德 .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应用指南 [M]. 北京 : 中国计划出版社 , 2021.
[5] 蔡建勤, 郭索彦, 姜德文. 中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理论与实践[M]. 北京:科学出版社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