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与应用研究

作者

陈照

身份证号码:130925199509236814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社会对建筑品质、功能及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施工方法和技术已难以满足现代建筑的需求。在21世纪这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已成为推动建筑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因此,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与创新,对于提升工程质量、降低能耗、保护环境及推动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与应用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应用建议

引言

建筑行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变化。建筑施工水平直接影响着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目前建筑企业想要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对施工技术进行不断的创新,从而来增强企业自身实力,为企业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对于建筑行业来说,提高施工技术,降低施工成本,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因此保证施工技术与行业先进水平同步,跟随时代发展趋势,才能保证企业不被淘汰。

1建筑行业面临的技术变革需求

建筑行业正步入一个亟需技术变革的新阶段。随着社会对建筑品质、安全、环保及可持续性要求的不断提升,传统施工技术和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当前及未来的需求。行业内部正积极探索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以推动施工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和绿色化。例如,通过引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施工过程的精准监控与高效管理。这些技术变革不仅将提升建筑行业的整体竞争力,还将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2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的具体内容

2.1深基坑支护技术创新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在深基坑支护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在城市中心的高层建筑和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施工项目中,深基坑支护技术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深基坑支护中,采用了桩锚结合支护体系。这一技术通过在基坑周边设置一排或多排灌注桩,并利用锚杆将桩与土体紧密结合,形成一个稳定的支护结构。在高层建筑项目中,该支护体系被应用于深度达20米的基坑,灌注桩的直径设定为1米,间距为1.5米,锚杆的长度则根据地质条件确定为15米。在支护过程中,还引入了先进的监测技术,如测斜仪、应力应变监测等,对支护结构的变形和受力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因此,通过这些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还有效降低了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和成本。

2.2预应力施工技术创新

预应力施工技术通过在结构中预先施加压力,以抵消外部荷载产生的拉应力,从而提高结构的承载力和耐久性。在桥梁施工中,预应力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在桥梁的梁体结构中,采用预应力钢绞线进行张拉,可以有效提高梁体的承载能力。在桥梁项目中,预应力钢绞线的直径选为15.2毫米,标准强度为1860MPa,张拉控制应力为1395MPa。张拉过程中,通过精确计算预应力损失和张拉设备的校核,确保了张拉力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此外,预应力施工技术还结合了数字化建模与仿真技术,对预应力施工过程进行模拟和优化,进一步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质量。因此,通过这些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推动了建筑工程技术的进步,也为现代建筑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3复合桩地基施工技术创新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在复合桩地基领域同样取得了显著进展。复合桩地基通过将不同材料、不同形式的桩体组合在一起,形成具有较高承载力和稳定性的地基结构。在综合体项目中,复合桩地基施工技术得到了创新应用。该项目位于城市中心,地质条件复杂,地基承载力要求较高。因此,采用了由水泥搅拌桩和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组成的复合桩地基。其中,水泥搅拌桩的直径设定为0.6米,间距为1.2米,桩长根据地质勘察结果确定为15米。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直径选为0.4米,壁厚为0.1米,桩长为20米,且桩端进入持力层不小于3米。因此,通过精确的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确保了复合桩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满足设计要求。

2.4其他技术创新点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的具体内容还包括其他多个技术创新点,包括高压喷射注浆桩技术和装配式建筑技术。高压喷射注浆桩技术是一种利用高压水或高压水泥浆等介质,通过特制的喷嘴以高速喷射流切割、破碎、搅拌地层,并同时注入固化浆液形成固结体的施工技术。项目位于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地基土层较软,需要加固处理。注浆压力设定为20\~25MPa,喷嘴直径选为2.0\~2.5mm,注浆流量控制在80\~120L/min。装配式建筑技术是一种将建筑构件在工厂预制,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组装的技术。项目位于城市郊区,占地面积较大,需要快速施工。预制构件的尺寸和精度均按照设计要求进行严格控制,例如预制墙板的厚度误差不超过±2mm,预制楼板的平整度误差不超过±3mm。因此,通过精确的预制和组装,确保了建筑的整体质量和施工效率。

3建筑工程项目中技术创新的应用建议

3.1创新技术的推广建议

建立技术创新推广机制,明确推广目标和策略,制定详细的推广计划和时间表。通过举办技术研讨会、培训班等活动,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提高行业内外对技术创新的认识和理解。加强与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争取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推动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同时,积极寻求合作伙伴,共同开拓市场,提高技术创新的商业价值。加强技术创新成果的宣传和推广,利用媒体、网络等渠道,提高技术创新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因此,通过展示和分享,激发行业内外对技术创新的热情和信心。

3.2提升施工人员技术水平的途径

提升施工人员技术水平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加强入职培训和在职教育,包括安全知识、施工流程和基本技术操作等。定期组织技术培训,邀请专家授课,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增强实践能力。实施现场指导,由经验丰富的师傅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培训,及时纠正操作中的问题。鼓励施工人员参与技术比武等活动,互相学习和交流,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通过这些途径共同作用于施工人员技术水平的提升。

3.3施工安全与环保问题的考量

在施工安全与环保问题上,需严格遵循行业标准与安全规范,确保施工现场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周边环境的负面影响,如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避免夜间施工扰民;使用低噪音、低排放的施工设备;妥善处理施工废弃物,进行分类回收和再利用。因此,加强现场安全监管,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及时整改安全隐患,确保施工活动的顺利进行。

结束语

总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与应用研究对于推动建筑业发展、提升工程质量、降低能耗及增强施工安全性等方面具有深远影响。加强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完善施工管理制度及强化现场安全监督管理等措施,也是确保施工技术创新有效实施的关键。在未来,应更加重视和鼓励施工技术创新,推动建筑业走向更加绿色、智能和高效的发展道路,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越恭.建筑工程施工中的防水防渗施工技术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3,(35):141-143.

[2]何涛,黄林华.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建筑屋面防水技术要点探究[J].居舍,2023,(35):37-40.

[3]孙祥霞.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的绿色节能施工技术解析[J].居舍,2023,(35):52-55.

[4]张斌.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J].居舍,2023,(35):62-65.

[5]王晓丽.高层建筑工程铝模全现浇结构的施工技术[J].居舍,2023,(35):70-7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