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中段歌唱教学探究
张芸华
重庆两江新区嘉木小学校 401123
引言:小学三、四年级的孩子,身心发展都比较快,对音乐的感觉越来越敏锐,唱歌时也透着一股子热情和好奇,正是培养音乐素养的好时候。深度学习和那种只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学习不一样,它更看重孩子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还能把学到的东西灵活用起来。把深度学习的思路用到歌唱教学里,能改变过去老师讲得多、学生学得被动的情况,让孩子们真正理解音乐知识,唱得更好,音乐素养也能得到全面发展,这不管是从理论还是实践来看,都挺有意义的。
一、小学中段歌唱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方式传统,学生参与度低
现在不少小学三、四年级的歌唱课,还是老师讲得多。老师先唱一遍示范,讲点乐理知识,然后就让学生跟着学。这样的课堂少了点互动和趣味,孩子们学得被动,唱歌时也没什么积极性和创造力,很难真正投入进去。就像教《让我们荡起双桨》,如果只是让孩子把歌学会,他们很难体会到歌里的快乐和画面,自然也没法和歌曲产生共鸣。
(二)重技能训练,轻素养培养
教学中常常把音准、节奏这些技能看得太重,反复练习,却忽略了让孩子感受音乐、学会欣赏、理解背后的文化。枯燥的练习很容易让孩子觉得没意思,慢慢就不爱学了。而且学了的东西也不会用到新的歌曲里,音乐综合能力很难提高。比如练节奏,只是让孩子一遍遍地打拍子,不结合具体的歌,就算记住了节奏型,唱歌的时候也用不好,更感受不到节奏在音乐里的魅力。
(三)教学内容单一,缺乏拓展
上课教的歌大多离不开教材,很少介绍歌曲背后的文化、风格这些。这样一来,孩子的音乐视野就变窄了,满足不了他们多样的学习需求。比如学《茉莉花》,要是只教怎么唱,不说说这是江苏民歌,有什么地方特色,孩子根本品不出这首歌的特别之处和文化味儿。
二、深度学习理论概述
1976 年,美国学者马顿和萨乔提出了深度学习的概念。它和那种表面的记忆、理解不一样,是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去探索、思考,把新知识和原来知道的结合起来,真正理解知识,还能灵活运用、甚至创新的学习过程。深度学习更看重孩子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在真实的场景里解决复杂问题,培养高级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这和现在教育要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是一致的。
三、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中段歌唱教学策略
(一)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要教的内容,搭一个生动的场景,让孩子好像真的走进了音乐里,这样能提起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主动想学。教《外婆的澎湖湾》时,可以放放澎湖湾的美景视频,摆些海边的图片,再配上轻轻的海浪声,营造出夏天海边的感觉。孩子们就像真的站在澎湖湾的沙滩上,更容易明白歌里的场景和情感,唱歌时也会更投入,对歌曲的理解也更深。
(二)设计驱动任务,促进主动学习
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些有挑战又有趣的任务,让孩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己去探索、和同学合作,掌握唱歌的知识和技能。教合唱《友谊的回声》时,不妨让他们“办一场班级友谊音乐会”。孩子们分组排练歌曲、设计舞台、准备服装,排练时自己解决音准、节奏、声部配合这些问题,在合作中不仅歌唱水平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也变强了。
(三)引导知识迁移,提升综合素养
帮孩子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让他们把学到的唱歌本领用到新的歌曲里,提高音乐综合素养。学完《龙里格龙》,了解了京剧唱腔后,让他们听听其他京剧唱段,分析分析唱腔、念白和表演,还可以试试用京剧的调子改改熟悉的歌。这样一来,孩子对京剧音乐文化理解更深了,感受、分析和创作音乐的能力也会提高。
(四)开展多元评价,关注学习过程
评价的时候,老师说、自己评、同学互评结合起来,多看看孩子学习的过程和进步,及时告诉他们结果,鼓励他们做得更好。唱歌练习后,老师从音准、节奏、情感表达等方面说说孩子的表现,肯定好的地方,指出不足;孩子自己也想想学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同学之间也可以提提建议。知道了这些,孩子就清楚该往哪个方向努力,学习劲头也更足了。
四、教学实践案例分析
(一)教学内容
人音版三年级上册《小蜜蜂》歌唱教学。这首歌旋律活泼,像小蜜蜂飞一样,歌词讲的是采蜜的事,充满了孩子气,很适合三年级的孩子学。
(二)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蜜蜂王国大探秘
教室里布置成花丛的样子,贴些花朵贴纸,放着蜜蜂嗡嗡叫的声音和轻快的音乐。老师戴上蜜蜂头饰说:“今天我们去蜜蜂王国做客,听听小蜜蜂唱的歌吧。”接着放歌曲片段,展示小蜜蜂采蜜的动画,让孩子感受这个氛围,想学着唱歌。
任务驱动:“小小采蜜队”歌唱赛
孩子们分成 4 人一组,发一对蜜蜂翅膀当道具,任务是“组成采蜜队,用歌声告诉蜜蜂国王自己有多快乐”。练节奏时,用手指学着小蜜蜂飞,打“ ×× ××∣×- |”的节奏,小组轮流练习,老师用“飞行轨迹图”帮忙;练音准时,结合歌里“嗡嗡嗡”的旋律,用柯尔文手势引导,小组里互相提醒音高;设计演唱时,小组一起加些呼唱,配上翅膀动作,让唱歌更有画面感。
知识迁移:昆虫乐园的歌声
学完这首歌,问问孩子还学过哪些唱小昆虫的歌,“这些歌和《小蜜蜂》调子有什么不一样?能用唱《小蜜蜂》的节奏试试唱其他歌吗?”孩子们分组试试,比较不同歌里模仿昆虫的方法,明白旋律和形象的关系,把学到的用到新地方。
多元评价:“勤劳小蜜蜂”奖章
老师从节奏、音准、动作配合等方面点评,给表现好的小组发“金翅膀奖章”;小组自己说说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不足;同学之间也说说对方的优点。根据这些评价,孩子再唱一次,感受自己的进步。
(三)教学效果
孩子们在课堂上很主动,小组合作时积极解决节奏和音准问题,唱歌时节奏更稳、音更准了。对音乐怎么表现事物也有了更深的理解,音乐感知力变强了。课堂上大家兴致很高,在模仿小蜜蜂唱歌、做动作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学音乐的快乐,学习的主动性也提高了不少。
五、结论与展望
深度学习给小学中段歌唱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通过搭场景、设计任务、引导知识迁移和多元评价,能让孩子更爱唱歌,唱歌水平和音乐核心素养都能提高。不过,老师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和孩子的需求,用好深度学习的方法。以后还可以研究怎么把深度学习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做更多教学资源和工具,给中段歌唱教学更多支持,让孩子的音乐素养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洪丹 . 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知识结构化的实践与应用 [J]. 华夏教师,2024,(31) :123-125.
[2]王珠黎.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低段歌唱教学探究[J].北方音乐,2020,(21) :203-205.
[3]曾彦.小学歌唱教学中深度学习的实践与探索[J].新课程(中),2017,(11) :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