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多文本阅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意义
闻静
开封市祥符区教育体育局基础教育教研室 475100
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传统单一文本阅读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教育需求。多文本阅读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范式,通过构建多维文本间关联,引导学生进行跨文本思考与分析,已成为语文教学改革重要方向。初中阶段恰为学生思维发展关键期,此时引入多文本阅读教学,对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批判思维习惯及人文情怀具有深远影响。本文将从思维拓展、能力培养与情感共鸣三个维度,探究多文本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体应用路径与现实意义。
一、多文本阅读引领思维拓展的教学路径
多文本阅读教学通过构建主题相关文本群,形成文本间对话空间,有效引领学生思维多元拓展。教师应当精心选择主题互补文本,设计递进式阅读任务,引导学生建立文本间联系,实现知识结构重组与思维框架构建。例如学习《孔乙己》时,能够同时引入鲁迅其他作品如《祝福》《药》等,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创作风格与思想内涵;还可以引入同时期其他作家描写底层人物作品进行比较,或引入现代社会转型期相关文章,引导学生横向比较与纵向思考。
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引导方法,采用提问启发、小组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主动发现文本间联系与差异。可以设计文本对比表引导学生找出不同作者处理相似主题时表现手法差异;设计时空转换活动,让学生思考不同历史背景下人物遭遇变化可能性;组织观点辩论,基于多文本证据支持不同立场。这些教学路径均旨在培养学生多维思考习惯,促进认知结构拓展,引导学生形成更加开放包容思维方式,进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核心素养。
二、多文本阅读促进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多文本阅读为初中生综合能力培养提供广阔平台,通过文本间比较鉴别、归纳总结等认知过程,学生信息筛选、批判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学生在多文本环境中学习,必须主动建构文本间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此过程要求学生具备较高认知水平,能够分析比较不同文本信息辨别观点异同,综合提炼核心思想。教师应创设文本互动机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培养跨文本思考习惯。多文本阅读突破单一文本限制,赋予学生更大阅读自主权使其成为文本意义积极建构者;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采用主题聚焦策略,围绕核心问题设计层层递进学习任务;实施问题驱动教学激发学生思考兴趣;建立文本互文意识引导学生探索文本间隐含联系。
九年级上册前三课作品皆为抒情性文本,可通过多文本阅读策略组织教学,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发展。教师应当设计爱国情怀主题单元,将《沁园春·雪》《周总理,你在哪里》《我爱这土地》三篇课文组合成文本群。先引导学生分析三篇作品中表达爱国情感方式差异:《沁园春·雪》通过雄浑壮阔笔触描绘祖国壮丽山河,抒发豪迈情怀;《周总理,你在哪里》以深情回忆方式表达对周总理崇高敬意与思念;《我爱这土地》则以朴实无华语言表达对祖国深沉爱恋。教师应当让学生比较三种不同艺术风格:豪放、婉约与朴素,感受作家独特表达方式。随后设计跨时空对话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三位作家若相聚一堂会有何交流;组织情感递进阅读,帮助学生构建爱国主义情感认知阶梯;实施文本互补阅读任务,让学生分析三篇作品如何从不同层面共同构建爱国主题。通过这些策略,学生不仅能深刻理解各篇作品内涵,更能在文本比较中培养文学鉴赏、思辨分析等多种能力,形成更为开阔文学视野与更加深厚人文素养。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多文本阅读激发情感共鸣的教学方法
多文本阅读超越知识技能层面,为情感教育提供丰富素材与有效途径。阅读本质上属于情感体验过程,多文本阅读通过构建关联文本群让学生从多角度感受文学作品情感力量,拓宽情感体验广度与深度;学生在比较不同作家表达类似情感方式中,能更加深刻理解文学作品情感内涵形成个人情感认知框架。多文本环境下情感阅读需要学生主动参与文本意义建构,将个人情感经验与文本内容相融合,产生情感共鸣;优质文学作品蕴含丰富情感元素,通过作家独特笔触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多文本阅读正好为学生提供情感比较与积累平台。教师应当采用情感递进法,从浅层情感逐步引导至深层情感;运用情境对比法,比较不同文本中情感表达差异;实施角色换位法,让学生设身处地体验人物情感;创设多元互动环境,鼓励学生表达个人情感体验与理解。这些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情感感知能力与人文关怀精神,促进健全人格形成。
九年级下册《孔乙己》与《变色龙》作为世界文学经典短篇小说,可以通过多文本阅读方式激发学生情感共鸣。教师应当设计社会底层人物命运主题单元,引导学生比较鲁迅笔下孔乙己与契诃夫笔下奥楚蔑洛夫境遇与性格。先开展人物命运探究活动,分析两位主人公悲剧成因:孔乙己固守传统文人身份认同而不得不沦为社会边缘人物;奥楚蔑洛夫则因趋炎附势、缺乏人格尊严而成为权力傀儡。随后进行作家情感解读,引导学生体会两位作家批判现实手法差异:鲁迅通过冷静克制叙述与咸亨酒店旁观者视角,表达对封建制度无声控诉与对孔乙己复杂情感;契诃夫则运用辛辣讽刺手法,通过奥楚蔑洛夫滑稽变化表情与态度,揭露沙俄官场丑恶现象。教师还应当组织情感移植写作,让学生选择站在鲁四爷或总警司角度重述故事;设计跨文化对话想象活动,假设孔乙己与奥楚蔑洛夫相遇会产生何种情感交流;开展现代审视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现代社会中可能存在相似人物类型与处境。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感受两位文学大师对社会底层人物深切关怀体会人性复杂性,还能培养批判思维与同理心,形成积极健康人生态度与价值观念。
结论:多文本阅读作为初中语文教学创新模式,通过构建多维文本关联,为学生提供更加开放思维空间与丰富情感体验。探究从思维拓展、能力培养与情感共鸣三方面系统分析多文本阅读教学路径与策略,证实其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具有显著价值。未来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多文本选择科学性与教学设计系统性,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通过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文本阅读育人功能,推动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全面提升,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宋光彩 . 多文本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河南教育(基教版)(上), 2024(11):56-57.
[2] 王爱劳.浅谈多文本阅读在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方式[J].世纪之星—初中版 , 2022(2):0013-0015.
[3] 邵春艳 . 探究初中语文教学中多文本阅读模式的应用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全文版 ) 教育科学 , 202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