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评估

作者

王林

重庆市合川区凤凰小学

引言: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劳动意识及文化传承方面具有不可替代作用,随着基础教育改革深入推进,如何结合地方特色开发实施富有成效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成为教师面临重要课题。“凤味”课程立足地方传统工艺和饮食文化构建了独具特色劳动教育体系,通过对该课程实施效果系统评估,探索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建设有效途径,为同类课程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一、“凤味”课程开展背景与实施过程

“凤味”课程结合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求应运而生,课程背景可以追溯至当地特色手工技艺和饮食传统,这些文化瑰宝包含竹编工艺、传统点心制作等多种形式,蕴含丰富文化内涵与技术智慧,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普及这些传统技艺面临失传危机,需要通过教育途径进行保护传承。国家教育部门对劳动教育日益重视,多次强调劳动教育重要地位,要求各地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富有特色劳动教育活动,基于此背景学校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整合校内外教育力量,正式启动“凤味”校本课程开发工作。

课程设计遵循传统文化浸润、劳动技能培养、创新思维发展三位一体原则,构建了系统化课程框架,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传统工艺学习板块、地方饮食制作板块以及创新实践板块三大类,每类下设多个主题单元形成螺旋上升课程结构。在实施过程中学校采取多种策略确保课程质量,先建立专业教师团队,邀请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课程教学,保证教学内容专业性和文化传承真实性,然后创设真实情境,配备专门教室和设备确保学生有充分动手实践机会,再采用项目式学习方法引导学生通过任务驱动方式完成学习内容,最终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关注学生参与过程和成果展示,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改进。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凤味”课程评估方法与数据分析

评估工作覆盖全校各年级学生,探究团队先确立评估框架,将学生动手能力和文化认知当做核心评估维度,并细化为操作技能、问题解决能力等具体指标。在评估方法上主要采用几种途径:课堂观察法,探究人员深入“凤味”课程课堂,采用结构化观察表记录学生参与状况、操作熟练程度等方面表现,作品分析法,收集整理学生在课程中完成各类作品,从完成质量、创新程度等方面进行专业评价,问卷调查法,设计面向学生和家长问卷,了解他们对课程认可度和感知效果,访谈法,对部分学生、教师和校外专家进行深度访谈,获取对课程实施效果细致见解,学生自评互评法,通过设计评价量表引导学生对自身和同伴在课程中表现进行客观评价。

在数据处理分析环节探究团队对收集信息进行科学归类整理,定量数据通过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定性数据采用编码分析方法提炼关键信息,通过对比分析参与“凤味”课程前后学生各项能力变化情况,结合多方评价反馈形成较为客观评估结论。评估结果显示“凤味”课程对学生发展产生多方面积极影响,尤其在动手操作能力、传统文化认知等方面效果显著,但评估过程也发现课程实施中存在教师专业能力有待提升、课程资源需进一步丰富等问题,为后续课程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三、“凤味”课程实施成效与优化建议

学生动手能力获得全面提升,表现为操作技能明显增强,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多种传统工艺基本技法从而使作品完成质量逐渐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显著改善,面对操作中遇到困难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寻找解决方案,工具使用能力大幅提升,学生能够正确选择并安全使用各类工具形成良好工具意识。学生文化认知水平明显提高主要体现在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增加,学生能够说出多种地方传统工艺名称、特点及制作工序,文化价值认同感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表现出浓厚兴趣和尊重态度,文化创新意识萌发,能够在传统基础上尝试创新表达。“凤味”课程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发展,学生在参与课程过程中合作能力、审美能力等方面均有提升,“凤味”课程形成了一套可推广经验模式并为其他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有益参考。

尽管取得诸多成效“凤味”课程实施过程中仍存在需要改进空间,针对评估中发现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专题培训、校外研修等方式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并建立校外专家资源库,为课程实施提供持续专业支持,完善课程内容体系,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进一步细化各年级课程内容,从而形成更加科学合理课程序列,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增加体验式、探究式学习机会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拓展课程资源渠道,加强与社区、博物馆等单位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真实学习环境,优化评价考核机制,建立更加科学多元评价体系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发展进步,加强家校社协同,邀请家长参与课程设计和实施从而形成教育合力。

结论:通过对“凤味”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全面评估证实了该课程在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文化认知方面显著成效,将地方传统文化融入劳动教育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促进多方面能力发展。成功经验在于课程设计注重文化传承和创新融合,实施过程强调真实情境和充分实践,评价机制关注过程性表现和多元发展,未来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建设应进一步加强师资培养并丰富课程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并构建协同育人机制,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时代新人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玉 . 小学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 以重庆市 X 小学为例 [D]. 西南大学 ,2021.

[2] 高芬 . 劳动教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探索与实践 -- 以重庆市江北区鸿恩实验学校”尚善”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为例 [J]. 进展 : 教学与科研 ,2022(2):56-57.

[3] 王瑜. 新时代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以天门市X 初中为例 [D]. 长江大学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