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策略探究

作者

唐蝶

四川省仁寿县小龙人学校

引言:数学思维能力作为核心素养培养需从低年级开始,一年级阶段正处于思维发展关键期,然而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重知识传授轻思维训练现象,许多教师缺乏有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法。探究针对一年级学生认知特点,通过分析思维发展现状提出游戏融入与生活情境导入两种有效策略,期望能够探索符合低年级学生心理特点思维培养途径,为改进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一、一年级学生数学思维现状分析,问题症结深入剖析

现阶段一年级数学教学实践中学生思维培养面临诸多挑战,表现为思维习惯尚未形成多数学生缺乏主动思考意识,习惯等待教师提供答案,解题过程呈现出明显机械性特征。调查显示课堂上超过六成学生无法提出有效问题,思维流于表面缺乏深度探索精神,同时学生思维方式单一,解决问题固守单一路径,面对变式题目常感困惑思维灵活性不足。教学观察中发现当题目呈现形式稍有变化,学生解答正确率便大幅下降反映出思维迁移能力欠缺,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滞后,学生虽能通过具体实物操作完成计算却难以理解符号表征含义,无法建立数量关系概念影响后续学习进程。

问题症结主要源于教学方式不当与认知特点忽视两方面,从教学角度看传统讲授模式过分强调标准答案忽略思维过程价值,教师过早引入抽象概念跨越必要认知阶段,导致学生思维发展受阻,同时教学任务繁重促使教师采取填鸭式教学,缺乏必要思考空间与时间。部分教师囿于思维训练意识不足,习惯简单重复练习而非设计递进思维任务未能有效激发学生思维潜能。从学生认知特点来看一年级儿童尚处具体运算阶段,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暂抽象思维能力有限,然而现行教学内容编排与课堂活动设计未充分考虑这些特点,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低落思维发展受限。家庭教育配合不足也构成制约因素,部分家长重视计算结果而非思维方法,在家庭作业辅导中侧重答案正确性,未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

二、数学游戏融入课堂教学,思维能力培养有效途径

数学游戏融入课堂教学能创设轻松愉悦氛围,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思维灵活发展,游戏活动符合一年级儿童身心特点,通过感知、操作等方式将抽象数学概念转化为生动形象内容,使学生在愉快体验中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融入游戏环节既能降低学习心理门槛又能增强课堂互动性,学生参与度明显提高思维活跃度增强,游戏情境创设能打破传统讲授模式局限,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空间促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多样化游戏活动能满足不同学习风格需求,照顾学习差异实现因材施教,教师在组织数学游戏过程中应注重目标明确性、规则简明性等要素,确保游戏不仅富有趣味性更具有教育价值。

浙教版一年级上册 9 以内减法(一)教学中,应当设计小猴摘桃情境游戏激发思维,课堂开始教师准备一棵纸制桃树,树上贴有写有数字1 至9 磁性桃子,引入故事情境:森林里小猴子最爱吃桃子,今天它发现一棵结满桃子树准备摘一些回家。学生分组扮演小猴角色轮流上前摘桃。游戏规则:每次能摘 1 至 3个桃子,摘下后说出原有几个桃子,摘走几个还剩几个,引导学生自然表达减法算式。随着游戏进行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同样剩余数量可以有不同摘法,培养多角度思考能力,通过比较不同摘法结果感受减法意义。游戏升级环节引入记录表格,学生需填写原有桃子数量摘走数量剩余数量三栏,形成直观减法模型认识,教师巧妙设置问题:如果树上有 8 个桃子,小猴想留下 4 个应摘走几个?引导学生思考减法应用情境。游戏结束后全班共同归纳减法含义与表达方式,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深刻理解思维过程完整清晰。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生活情境引入数学学习,思维发展促进实用策略

生活情境引入数学教学能有效架起抽象知识与具体经验之间桥梁,使学习过程更加自然流畅,思维发展更为全面。一年级学生思维特点呈现形象直观性对抽象概念理解存在一定障碍,而熟悉生活场景则能激活已有认知结构,降低学习难度,教师通过精心设计贴近儿童生活实际情境将数学概念巧妙融入其中,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自然习得知识技能,思维品质得到有效提升。生活情境创设应注重真实性与趣味性并重,既要反映数学知识本质又要符合儿童认知规律,激发探索欲望,学习情境中学生扮演主动探索者角色,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全方位参与思维过程,认知参与度明显提高。教师则需转变传统讲授者身份成为情境创设者与引导者,适时点拨启发促进思维深化。

浙教版一年级下册 4 乘法口诀教学中,应当巧妙引入小镇购物生活情境促进思维发展,课堂伊始教师展示一幅热闹集市图画,设置情境:周末小朋友来到集市,看到许多商品整齐排列,我们一起观察发现什么规律?随后展示具体购物场景:糖果店里四种糖果各排一列,每列四颗,文具店里四种彩笔各摆一排,每排四支,玩具店里四种小车各停一行,每行四辆,引导学生观察物品排列特点感受相同数量组合现象。接着转入实际操作环节,分发彩色纽扣让学生按照四组,每组四个方式摆放,完成后请学生表达总数自然引出四四得十六,建立乘法初步认识。继而拓展情境:“小明购买四盒饼干每盒四块,共买多少块?、妹妹做四张贺卡,每张贴四颗星星总共用多少颗?”,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逐步形成 4×4=16 认识。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更多四四组合现象,如四个轮子汽车停四排、四层书架每层放四本书等拓展思维广度,课堂最后组织购物小能手活动,学生需计算购买多组相同物品总数,灵活运用所学乘法知识思维应用能力得到锻炼。

结论:通过对一年级学生数学思维现状分析,找出了当前教学中存在问题与成因,数学游戏融入与生活情境引入是两种有效教学策略,能显著提升低年级学生思维水平。游戏融入能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思维灵活性,生活情境引入则有助于建立知识联系强化应用能力,两种策略结合使用能全面提升学生观察、比较等基本思维能力。建议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特点与学生认知水平,灵活运用这些策略为学生思维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培养终身学习所需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白杨 .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策略探究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 2024(30):106-109.

[2] 徐燕飞 .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探究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 2024(11):131-133.

[3] 刘肖敏 .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策略探究 [J]. 电脑校园 ,2023:9816-9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