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隆林仡佬族民族故事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研究
邹艳平 罗美菱 陈薛妃
玉林师范学院 广西玉林 537000
引言
广西隆林仡佬族民族故事内容涵盖农耕智慧、自然崇拜、英雄传奇等诸多方面,它们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在族群中延续,是隆林仡佬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由于隆林仡佬族没有本民族文字,相关类的系统记载的故事书籍在市面上也极为少见,使得大量珍贵故事散落于民间,面临失传风险。学界对仡佬族民族故事的研究起步于 20 世纪 60 年代,目前正处于该研究的发展阶段,成果相对零散,亟待创新,急需新研究热点或拐点的出现 [1]。在此背景下,深入挖掘隆林仡佬族民族故事的文化内涵、探索其当代价值,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隆林仡佬族优秀传统文化,还能让传统故事与现代社会紧密对接,实现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加强文化传承与时代发展的有机统一。
一、解码仡佬故事中的文化内涵
(一)民族起源与历史记忆
广西隆林一脉的仡佬族,原是生活在贵州高原上的古老民族,后因躲避战乱、生活所迫等原因迁徙到这里。据《隆林各族自治县概况》记载,隆林仡佬族约在清初从贵州迁来,至今已有10 多代。清雍正《广西通志》也记载,今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大水井的仡佬族,传说祖先迁自贵州兴义府(今贵州安龙县)。
在拜树节的故事中,隆林仡佬族先民来到隆林县德峨乡磨基村下冲屯时,见此地山脉绵亘、林木苍翠,十分利于躲避战乱,便在此扎根安家。他们将祖宗灵位安置在青冈树洞,以树为庇,自此青冈树被尊为“祖宗树”,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拜树习俗,由此生发流传百年的拜树节的故事,也后人能够从中了解隆林仡佬族民族故事所蕴含的族群历史记忆。隆林仡佬族的拜树习俗是一种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的结合 [2],拜树节是隆林仡佬族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结合的重要节日,一年举办两次。农历正月十四家祭神树,人们带上米酒、猪肉、糯米饭等供品,向房前屋后的大树敬献,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还会自发进行种树、护树活动;农历八月十五族聚“祖宗树”,全族聚集在“祖宗树”前,举行庄严的祭祀仪式,缅怀先祖,聆听迁徙史话,共同祈愿家族福祉与生活安康。
(二)独特的民族精神与信仰
在隆林仡佬族的精神信仰体系中,牛占据着极其崇高的地位,在牛王节的故事中“牛王报信”传说及习俗,集中体现了他们的精神信仰。隆林流传的故事讲述:洪水灭世之际,始祖得到神牛预警得以幸存,洪水退去后,神牛帮助其垦荒繁衍。隆林仡佬族由此形成独特节俗:牛王节严禁役使鞭打耕牛,以鲜草、五色糯米饭等精心饲喂,并行集体祭祀感恩牛王与祖灵。
这则传说将牛从普通的役畜提升至族群“拯救者”与“创世恩主”的崇高神格。节日仪式实为“报恩”伦理的年度实践,耕牛被赋予沟通祖灵的神性。隆林仡佬人超越实用主义的尊牛传统,升华为对生命互助关系的体悟及祖先庇佑的信仰。这种将动物崇拜、祖先崇拜与深厚报恩伦理紧密结合的信仰体系,构建了隆林仡佬族社会内部稳固的精神秩序和价值基础。
(三)生存智慧与生态观
广西隆林仡佬族世代生活在桂西山区,其生存发展与森林环境息息相关。竹王节的传说,诠释了这种与自然共生的智慧。隆林仡佬族将竹子视为图腾,奉竹王为祖先,这一精神信仰构建起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他们相信自己是竹王后裔,与竹子血脉相连,竹子便成了自然的象征与代表,对竹王的尊崇延伸为对自然万物的敬畏。
相传远古时期,竹王诞生于竹子,他带领仡佬族人开疆拓土,教会族人用竹子搭建房屋、制作工具,抵御外敌。竹子在隆林地区生长繁茂,是隆林仡佬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竹王教会族人“隔年伐竹”,只砍老竹、留新竹,确保竹林的可持续生长。这生动展现了隆林仡佬族的生存智慧,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既满足当下生活需求,又为子孙后代留存资源。从生态观角度,竹王节体现了隆林仡佬族对竹子的崇拜,将其视为生命与力量的象征,构建起人与自然的亲属关系,强化了人们爱护自然、保护生态的意识,认识到破坏自然等同于破坏自身的生存根基。
二、探索仡佬故事在当代的价值
(一)加强民族文化认同
广西隆林仡佬族民族故事是当代隆林仡佬族的民族根源,是族群共同的文化基因,是民族文化认同的纽带。
隆林仡佬族年轻一代生活在多元文化冲击的环境中,当他们听到、看到竹王的故事了并解竹王是如何英勇斗争带领族群扎根的故事,“我是仡佬族人”的身份认知会随着故事所带来的自豪感而被重新激活,民族故事让抽象的“民族”变成可触摸的基因同源,让本族年轻一代能够与族群内部的情感链接,这不仅有助于强化仡佬族人身份的认同,而且有利于增强隆林仡佬族的族群凝聚力。另外,在全球化与本土化博弈的文化背景下,隆林仡佬族民族故事为外界理解隆林仡佬族打开了窗口 [3]。当隆林仡佬族对树、牛与竹的独特信仰被挖掘,故事就成了“文化翻译官”,它推动着小众的隆林仡佬文化主动融入民族文化的交流中,汇入世界文化的交融中。
(二)提供生态保护启示
广西隆林仡佬族世代生活在桂西山区,其民族故事中多包含对动植物的爱护与尊敬的观念。隆林的生态保护可依托隆林仡佬族民族故事,把其中的生态意象,如竹、树、牛等,设计为地方生态保护的标识,打造隆林特有的仡佬族环保宣传和自然保护区系统,把民族故事融入生态保护,不仅可强化民族文化的文化辨识度,而且能增加地方生态保护的新颖性、独特性。
值得一提的是,当下,在我国法律明确禁伐的情况下,偷、盗伐的现象还在不断发生,广西也存在着对天然森林保护执法难的问题。隆林仡佬族民族故事中拜树节故事和竹王节的故事的流传用树的神圣性来约束族群的砍伐行为,这对广西天然森林保护难的问题提供了解决之法。广西可借鉴“神圣性”叙事,为天然森林挂牌为“文化保护林(树)”,采取文化认同的手段增强群众保护自觉,助力广西天然森林法律保护的落实。
(三)推动文化资源创新
隆林仡佬族民族故事是极具潜力的民族文化资源。在深度挖掘其文化内涵后,要及时采取可行化方法将文化传承与时代发展相结合。
文创设计是民族故事最直接的创新手段,把故事中的英雄形象进行IP文化的设计,推动文创产品的衍生。如竹王节的故事中勇敢的竹王英雄形象、牛王节的故事中智慧的老牛形象等。
数字技术是民族故事创新的一种现代化手段,一方面可依托隆林仡佬族民族故事利用VR 技术还原神话场景,打造隆林仡佬族民族故事体验社,促进文化的传播;另一方面,在既有民族故事的基础上挖掘故事里的小情节进行短视频的翻拍,如“隆林仡佬族故事里英勇竹王的一天”,用动画、真人演绎等多种形式吸引网友关注。
文旅融合是最普遍的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手段,在 VR 体验社的基础上可依托隆林仡佬族民族故事打造“仡佬族沉浸式剧本杀”,把仡佬族民族故事改变为受年轻人喜爱的剧本杀,搭配仡佬族民族服饰,采用竹林、仡佬族建筑、房屋、祭祀场地等实地取景的方式,做到既传播故事又带动文旅消费。
三、结论与启示
广西隆林仡佬族以其独特的民族地域文化特色,生动诠释了族群对历史、信仰与自然的深刻认知,并为当代社会发展提供了启示。在文化内涵方面,隆林仡佬族流传的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故事,是该民族人民劳动与情感的流露。在当代价值方面,隆林仡佬族以其特有的文化符号,让民族故事在当代能够实现认同、启示与创新的三重赋能。然而,因为它们大多依靠口口相传的方式 [4],并没有书面语言支撑,使得这些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承的困境。那么,立足隆林仡佬族故事的独特性,把握以“内涵解码”激活“当代实践”的文化传承方法,能够为促进隆林仡佬族民族故事传承,筑牢民族文化自信根基,使其在全球化与现代化浪潮中焕发新生机提供解决之法。
参考文献
[1] 杜朝东 . 夏晖 . 何德兵 . 我国“仡佬族”专题研究现状分析 [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2,24(03):175-178
[2] 郭金世 , 胡宝华 . 隆林仡佬族拜树节的文化内涵及社会功能 [J]. 社会科学家 ,2013,(05):148-150.
[3] 王清敏 . 民间文学价值探析——以仡佬族为例 [J]. 中原文学 ,2024,(22):23-25.
[4] 张宇 . 民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保护策略—以贵州仡佬族为例 [J]. 中国民族博览,2025(03):135-137
基金项目: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民汉双语——布谨故事体验社”(项目编号:S202410606168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