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标视域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路径探讨

作者

倪红梅

吴川市第四中学 广东 湛江 524500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数学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人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但当前教学中仍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等问题,因此,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成为当前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新课标对初中数学教学带来的启示

(一)坚持素养导向的目标设计

尽管素养的概念早已存在,但直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发布,数学核心素养才正式成为关注的焦点。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不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师目标设计时,应将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的核心,设计具有挑战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谋求情理共生的教学方式

数学新课标中还提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教多少、讲多少并不能作为鉴定高效教学的证据,只有学生的“知识留量”才能真实反映一堂课的优差 [1]。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既要注重数学知识的逻辑性、严密性,又要兼顾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习过程既充满理性思考,又不失情感温度,从而达成情理共生的教学效果。

(三)关注知行合一的实践延伸

新课标鼓励教师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以实践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实现知行合一。为此,教师应设计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数学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与此同时,相比于讲授的教学方式,实践活动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和价值,从而有效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新课标视域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路径

(一)利用学习情境,打造动态课堂

新课标视域下,为改革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教师应充分利用情境化教学法,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生动的情境中,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一定的情境,借助情境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2]。

例如,讲解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解一元一次方程”这一课的过程中,教师就习题:某校三年共购买计算机 140 台,去年购买的数量是前年的 2 倍,今年购买的数量又是去年的 2 倍。前年这所学校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设计情境:假设我们学校也要购买电脑,而且购买计划跟题目中描述的一样,前两年买的少,后面逐年增加,到现在总共买了140 台,让学生想象自己是学校的采购员,怎么规划这三年的购买计划。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设计购买方案,并且要用一元一次方程表示购买计划。如此,习题不再是单纯地面对枯燥的数学题目,使学生能真正地进入到实际问题的情境中,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设置问题导学,激发学生思考

以往讲授的教学方式,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的机会,而在新课标视域下,教师设置问题导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讲解人教版“最短路径问题”这一课的过程中,先情境导入:古代将军每日从军营(A 点)牵马到河边(直线 l)饮水,再到战场(B 点),如何选择饮水点(P 点)使总路径 AP+PB 最短?然后教师设计问题: ① 若 A、B 在河两岸,P 点如何选?(直接连接 AB,复习“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② 若 A、B 在河同侧,能否直接连线?用故事情境引发学生认识冲突,明确学习目标。接着布置任务 : 在网格纸上给定点 A、B 和直线 l,尝试在直线 l 标记 3 个不同点P1、P2、P3,测量AP+BP 的值并记录。通过刚才的测量,我们发现P 点位置不同,AP+BP 的长度会变化,但仅靠多试几个点能保证找到最短路径吗?为什么?如何找 P 点使 AP+BP 最短?依据是什么?现在 A、B 在同侧,能否强行连接 AB ?此时P 点在哪里?路径是直线吗(暴露矛盾,引发质疑)?如果能让点B“过河”到对岸的某个位置 B′,且保证 PB=PB′,问题是否就能转化为 A、B 异侧的简单情况 ( 关键启发提问,指向对称本质)?回顾轴对称的性质:直线 1 上任意一点 P 到点 B 和它的对称点 B ′的距离有什么关系(激活轴对称经验)?这个性质对解决当前问题有什么启发?请尝试在图纸上作出点 B 关于直线 1 的对称点 B′,再连接 AB ,观察 AB′与直线 l 的交点 P,此时 AP+BP 等于哪条线段的长度?为什么?为什么 AB′比任何其他路径都短(激发顿悟)?请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解释。这课为了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化折为直”思想而设计了阶梯式问题链,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转化矛盾→构建策略的全过程,自主推导轴对称变换的原理。如此,不仅能使学生主动思考,真正体验数学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学习,加强自主学习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的实际教学过程渗透新的教学观,通常要求教师深度挖掘学生的课堂学习主动性,提供给学生满足教学要求、促进其有效发展的教学课堂 [3]。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讲解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相反数”这一课的过程中,教师将班级学生分成小组,并为每组发放一套数字卡片,卡片上分别写着正数和对应的负数,鼓励每个小组就手中的卡片,找出哪两张卡片上的数字互为相反数,在数轴上标出 +3 ,-3 ; +1.5 ,-1.5,思考每组数的位置关系,并讨论一下,相反数有哪些特点。如,A 组,先是各自找出一组相反数,然后又总结出相反数的规律:“相反数就是符号相反,到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数。”B 组在讨论中,除了找出相反数,还进一步探讨相反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温度计上的读数、银行账户的收支记录、电梯升降等。由此可见,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既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反数的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又能锻炼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围绕新课标理念,革新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相关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学习情境、设置问题导学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创新初中数学的教学方法,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未来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教师应进一步加深对新课标理念的理解和应用,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 邱 明 让 . 新 课 标 视 域 下 初 中 数 学 教 学 改 革 的 思 与 行 [J]. 读 写算 ,2024,(11):89-91.

[2] 林航 .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分析 [J]. 试题与研究 ,2024,(05):144-146.

[3] 严夏连 . 新课标视域下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J]. 试题与研究 ,2024,(14):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