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执教,以爱育人” 理念下的班级管理实践与探索
虎春娟 王慧敏
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 宁夏银川 750002
一、引言
班级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基本单位,班级管理的质量不仅关系到教学秩序的稳定,更深刻影响着学生的品德养成、情感发展和个性塑造。传统的班级管理往往侧重于纪律约束和制度管控,虽能维持表面秩序,却难以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而 “用心执教,以爱育人” 的理念,强调教师以真诚的态度、细腻的关怀和智慧的方法,将教育融入日常管理的每一个细节,通过情感的联结实现对学生的深层引导。这一理念契合了新时代素质教育 “以人为本” 的核心要求,为班级管理注入了温度与活力。
二、“用心执教,以爱育人” 的内涵解读
(一)用心执教:教育智慧的深度体现
“用心执教” 中的 “心”,包含耐心、细心、责任心与匠心。
耐心: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不因学生暂时的不足而急躁,给予其试错与成长的空间;
细心:关注学生的言行细节,从细微处察觉其情绪变化、需求与困惑;
责任心:将学生的全面发展视为己任,不仅关注学业,更重视品德、心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匠心:针对班级特点与学生个性,设计差异化的管理策略,让教育更具针对性。
(二)以爱育人:教育本质的回归
“以爱育人” 的 “爱”,是平等、尊重、包容的教育之爱,而非溺爱或偏爱。
平等之爱: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不因成绩、家庭背景等差异而区别对待;
尊重之爱:倾听学生的想法,接纳其个性表达,鼓励独立思考;
包容之爱:理解学生的不足与错误,以引导代替指责,用信任激发其自我改进的动力。
三、“用心执教,以爱育人” 在班级管理中的实践路
(一)以心换心,构建信任型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班级管理的基础,而信任是良好关系的核心。
主动倾听,走进学生内心
教师可通过 “每日五分钟谈心”“匿名信箱” 等方式,为学生创造表达的渠道。例如,对于沉默寡言的学生,可先从其兴趣爱好切入,逐步建立沟通安全感;对于情绪波动大的学生,及时询问原因并给予情感支持。
坦诚沟通,消除隔阂
当班级出现矛盾或问题时,教师需放下 “权威” 姿态,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分析原因。例如,若学生因作业量引发不满,可组织班会集体讨论,共同制定合理的作业方案,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
(二)以爱为基,实施个性化管理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班级管理需避免 “一刀切”,注重差异化引导。
1. 关注个体需求,制定 “成长档案”
为每位学生建立包含性格特点、兴趣特长、学习难点、家庭情况等内容的档案,定期更新。例如,对家庭困难的学生,可悄悄提供学习用品支持,保护其自尊心;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 “一对一” 辅导,并及时肯定其微小进步。
班级氛围更和谐:学生之间矛盾减少,互助行为增多,课堂参与度显著提升;
学生心态更积极:自卑、抵触情绪减少,多数学生能主动表达需求与想法;
2. 分层引导,激发每个学生的价值感
根据学生能力与特长,分配班级任务。例如,让组织能力强的学生负责活动策划,让细心的学生负责班级卫生检查,让内向但擅长写作的学生负责班级日志记录。通过 “人尽其才”,让每个学生感受到自己在班级中的重要性。
(三)以情聚力,营造和谐班级文化
管理效率更高:因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增强,教师从 “被动处理问题” 转变为“主动引导发展”。
四、实践成效与反思
(一)成效体现
(二)反思与不足
班级文化是班级的灵魂,“用心” 与 “爱” 的理念需融入文化建设的细节中
需避免 “情感疲劳”:教师长期投入情感精力,易产生倦怠,需通过团队协作、专业培训等方式调整状态;
班规由师生共同讨论制定,内容不仅包含纪律要求,更强调互助、包容等价值观。例如,加入 “当同学遇到困难时,主动提供 1 项帮助”“每周对 1 位同学说 1 句鼓励的话” 等条款,让规则成为传递善意的载体。
需家庭与学校协同:部分学生的问题源于家庭,需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方式引导家长参与,形成教育合力。
2. 设计 “浸润式” 班级活动
五、结论
结合节日、季节或学生兴趣,开展主题活动。例如,“生日祝福墙” 活动中,每位学生生日当天会收到全班的手写祝福;“班级成就展” 中,展示学生的作品、进步与集体荣誉,增强归属感。
“用心” 与 “爱” 的尺度需把握:过度包容可能导致规则执行松散,需在关爱与严格之间找到平衡;
(四)以爱育爱,引导学生自我管理
1. 制定 “有温度的班规”
班级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而 “爱” 的教育能激发其内在驱动力。
1. 建立 “自主管理小组”
由学生轮流担任组长,负责纪律、卫生、活动组织等事务,教师仅提供必要指导。例如,小组在管理中出现矛盾时,引导其通过协商解决,培养责任意识与合作能力。
2. 开展 “爱心传递” 活动
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如帮助低年级同学、社区环保等,让学生在付出中体会爱的意义,进而将这份善意迁移到班级生活中,形成 “互助互爱” 的氛围。
“用心执教,以爱育人” 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班级管理中需贯穿始终的行动指南。它要求教师以真诚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以智慧的方法引导每一次成长,让班级成为充满温度与活力的 “成长共同体”。在实践中,教师需不断反思与调整,将 “心” 与 “爱” 转化为具体的教育行为,才能真正实现 “管是为了不管”的教育境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