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试验的原理方法与常见问题分析
田艳阳 张兵
中研国测检测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
摘要:本文从湿热试验的意义入手,阐释了技术应用的标准规定内容,并对常见问题进行了 分析。
关键词:湿热试验;原理方法;常见问题
1.湿热试验定义及应用领域
湿热试验,包括恒定湿热试验、交变湿热试验、温度/湿度组合循环试验。交变湿热试验 适用于环境比较恶劣复杂的产品,军标里的湿热试验其实也是交变湿热,适用于复杂环境或 可能将要使用到这类环境的军工产品或通讯产品。交变湿热或湿热试验对温度、湿度、持续 时间和循环周期的要求都比恒定湿热严酷,军标的湿热试验更严酷。所以,如果一个产品做 过交变湿热或军标要求的湿热试验,就没有必要再做恒定湿热试验了。一般重要关键的产品 或军工设备,在制订可靠性试验方案或编写试验大纲时,也不会选择恒定湿热试验。三种湿 热试验严酷度顺序,从低到高为“恒定湿热 ”小于“交变湿热 ”小于“(军标的)湿热 ”。要 注意,严酷度并不是项目越多越好。
GB/T 2423.3 恒定湿热试验,规定温度容差为士 2℃。
GB/T 2423.4 交变湿热试验所规定的上限温度时:温度容差为士 2% ,相对湿度容差为士 3%;下限温度时温度容差为士 3℃; 相对湿度要求 95%。
GB/T 2423.34ZD 温度/湿度组合循环试验中潮湿暴露循环的上限温度时,温度容差为士 2℃ , 相对湿度容差为土 3%。相对湿度是一个与温度有关的参数,箱内温度不同,相对湿度 也不同,相对湿度差别大小还与它的加湿方式、风速、控制精度等有关。加湿方式和空气流 通速度一般是固定的,控制精度也只能通过良好的维护、保养和正确的操作程序加以保证。 它的有效工作空间一般要比高温试验的有效工作空间小一些,因为只有小的温差和小的温度 波动才能保证相对湿度的差别保持在较小的数值上。
GB/T 2423.3 指出:为使本标准规定的相对湿度容差保持在要求的范围内,工作空间内 任何两点的温差,在任一瞬时都不应大于 1℃ , 短期的温度波动也必需保持在较小的范围内。 确定各种湿热试验有效空间,也必需通过相对湿度的测量加以判断。以确保在进行各种湿热 试验时,被试样品始终保持在规定容差范围内。
2.试验试验的技术应用
2.1 探索潮湿环境对产品的影响(开发、设计阶段的研究性试验)。
2.2 鉴定产品的防潮性能(研制、生产阶段的质量检查或型式试验)。
2.3 评价产品在潮湿环境下使用的安全可靠性(安全或可靠性试验)。
试验后判定的主要指标一般是检查产品的电性能和机械性能,也检查某些样品的腐蚀情 况。
湿热试验一般有三种类型,其中,恒定湿热试验主要适用于一般电工电子产品,应力严 酷度等级较低,试验设备要求也不高。
3.湿热试验可能产生的问题
湿热试验条件的物理现象
在湿热试验中,温度和湿度共同作用,会形成一些物理现象并使样品表面或内部受潮。
3.1 吸附现象:
气体分子(在湿热试验中指水蒸气分子)在空间运动时可能碰撞固体物质(样品)的表 面,当一定数量的分子连续碰在固体表面,在它重新回到空间之前,要在固体(样品)表面 “停留 ”一定长的时间。这时,气体在表面上的浓度高于它在空间中的浓度,从而产生凝结。
这种气体在固体表面上“停留 ”的现象称之为吸附。因此,吸附也可以说是气体在固体表面 上凝结和蒸发的一个中间过程。根据实验结果,气体吸附量与固体物质的性质、温度及平衡 时气体的压力三者有关。温度愈低、压力愈高,则吸附量就愈大。(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研 究一下函数关系式)
物理吸附是由范德华引力引起的,吸附层一般为多分子层。吸附速度较快,吸附时所需 能量也较小,一般在低温下便能进行。在湿热试验中以物理吸附现象居多。
3.2 凝露现象:
凝露实际上也是水分子在样品上的吸附现象,但它是在试验温度上升时产生的。在升温 阶段,样品表面温度低于周围空气露点温度时,水蒸气便会在样品表面凝结成液体形成水珠。 在交变湿热试验的升温阶段,由于样品的热惯性,使它的温度上升滞后于试验箱的温度。因 此,表面便产生了凝露现象。这种表面凝露量的多少,取决于样品本身的热容量大小,以及 升温速度和升温阶段的相对湿度,在交变湿热试验的降温阶段,封闭外壳的内壁也会出现凝 露现象。
3.3 扩散现象:
扩散是分子运动的一种物理现象。在扩散过程中,分子总是从浓度大的地方迁移到浓度 小的地方。湿热试验时,空气中水蒸气向浓度较低的材料内部扩散的速度可以用菲克定律表 示出来。所以,湿热试验中由扩散引起的潮气侵入,除了取决于试验条件中的绝对湿度与温 度,还与样品的材质有关。
3.3 吸收现象(也称为流通现象)。
水蒸气进入材料内,一般都是通过空隙。水蒸气通过间隙的速度取决于孔的尺寸。如果 孔隙的尺寸小于水分子的直径,水蒸气便不能进入。由于水蒸气在空间是与空气混合存在的, 所以它的进入速度与水蒸气和空气的混合比例也有很大关系。将水蒸气和空气比例为 1:1 时, 相当于 80℃空气饱和状态下的水气量作为界限。高于这个界限的称为高蒸气压力,低于这 个界限的称为低蒸气压力,然后将水蒸气进入空隙的机理分别进行讨论:
①低蒸气压力下水气进入机理:在温度和水蒸气压力都不变的情况下(相当于恒定湿热 试验),水蒸气进入空隙主要是由于扩散作用,其速度主要取决于空隙中的空气阻力(渗透 系数)和空隙尺寸(空隙的大小虽然也影响进入速率,但并不严重)。当温度变化(相当于 交变湿热试验)时,空隙两边的水蒸气压力差强迫含有水蒸气的空气通过。这时进入速率不 但与空隙阻力和空隙尺寸有关,还与空隙两端的水蒸气压力差也有关。由此可见,恒定湿热 试验与交变湿热试验的作用机理是不一样的。
②高蒸气压力条件下,水蒸气进入速度与空隙直径有关,当空隙直径小于水分子的平均 自由路程时,水蒸气进入为分子流;当空隙直径大于平均自由路程时,进入速度为粘性流, 空隙直径处于上述二者之间时为过渡流。在高蒸气压力下,水蒸气进入速度随空隙大小变化 说明,如果提高温度来加速潮气进入,对不同空隙尺寸将会有不同的速率,其加速倍数将是 不一样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蒸气通过吸收现象的进入,取决于温度和水蒸气压力(绝对湿度)及材料 的材质。
参考文献:
GB/T 2423.3-2016 《环境试验 第 2 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 Cab:恒定湿热试验》
GB/T 2423.4-200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 2 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 Db: 交变湿热 (12h+12h 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