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小学数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刘艳华
新泰市东周实验学校
一、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小学数学课堂存在的困境与难点
信息技术的应用往往停留在教学表层,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演示和电子课件,忽视了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深度整合,导致信息技术成为单纯的展示工具。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对信息技术的运用缺乏系统性思考,未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支持学生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的功能,难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存在偏差,过度追求技术的形式感和新颖性,忽视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参差不齐,设备维护和技术支持不足,影响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常态化应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参差不齐,专业发展培训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难以满足信息化教学的实际需求。在教学评价方面,现有的评价机制未能有效衡量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实际效果,缺乏科学的评估标准和反馈机制。教师队伍更新换代和教育理念转变的滞后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技术支持服务体系不够完善,教师在遇到技术问题时缺乏及时有效的帮助,影响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机制不够健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难以满足教学需求,制约了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入发展。
二、创新教学模式、优化信息技术应用的实践策略
教师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将虚拟情境、互动探究等元素融入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注重技术与内容的有机融合,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技术手段,避免技术应用表面化。通过创设贴近生活的数学情境,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其空间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个性化学习,针对学生不同特点和认知水平,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搭建互动交流平台,促进师生间、生生间的有效对话与思维碰撞,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建立动态化的课堂教学评估机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和分析学生学习轨迹,实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统一,及时调整优化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以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平行与相交”为例,教师需要借助虚拟仿真技术创设校园观察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平行与相交现象。通过智慧互动系统,让学生在电子白板上标注教室里的平行直线与相交直线,如黑板边缘、地砖纹路等。运用数字绘图软件,学生可以自主探索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直观感知平行线始终保持等距、相交线交于一点的特征。借助虚拟实验室,学生能够动手操作,改变直线的位置和方向,观察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变化,加深对平行与相交概念的理解。在小组探究环节,学生利用平板电脑进行合作学习,共同完成数学建模任务,如设计校园道路规划、绘制简单建筑平面图等。教师通过课堂实时反馈系统,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适时给予指导。课后,学生可以利用学习平台巩固知识,通过智能练习系统完成个性化作业,将平行与相交的知识迁移应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提升教师素养、完善保障机制的长效举措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必须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娴熟的技术应用能力。通过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教师需要在同伴互助中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形成良性的教研氛围。学校层面需要构建系统的培训体系,采用案例分析、实践演练等方式,帮助教师掌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方法。教师还应该建立教师成长档案,记录其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进步轨迹,为专业发展提供方向指引。而完善的保障机制则需要从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两个维度同步推进,配备功能完备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建设丰富的数字教育资源库。还应健全技术支持服务体系,为教师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建立激励机制,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创新的表现纳入考核评价体系,激发其探索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
以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混合运算”的教学为例,教师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运用虚拟情境软件,呈现超市购物场景,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商品组合的总价计算问题,自然引入混合运算的学习。在知识讲解环节,通过动态演示软件展示运算顺序的变化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混合运算的规则。学生可以通过交互式白板进行算式拖拽重组,加深对运算顺序的认识。在练习巩固环节,教师利用智能学习平台,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推送难度适中的练习题,实现个性化学习指导。通过在线答题系统,教师能够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课后,借助网络学习空间,教师应当为学生布置趣味性的混合运算练习,如制作购物清单、设计旅游计划等实践任务,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教师还需要通过学习平台建立在线讨论区,鼓励学生分享解题思路,培养其数学表达和交流能力。
结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从教学理念、模式创新和机制保障等多个层面进行系统设计和实践探索。教师要不断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创新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学校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支持服务,完善教师培训和资源共享机制,为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提供保障。只有构建起完善的支持体系才能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赟 . 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尝试 [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24(20):70-72.
[2] 邱柱萍,李璐. 义务教育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探究 [J].电脑爱好者(普及版)(电子刊),2020(7):2303-2304.
[3] 蒋雪 .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C]// 教育理论与管理论坛论文集 . 20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