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美育树人的高中历史教学的审美建构策略
曹玉坤
郑州航空港外国语高级中学 451100
引言: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仍存在重知识轻情感、重记忆轻体验问题,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历史思维发展受限。美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其美感体验、审美培养功能与历史学科人文特质高度契合。基于美育树人理念构建历史教学审美策略,既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也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文章从史料美感挖掘、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资源整合三方面,探讨高中历史教学审美建构实施路径,希望能够促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升。
一、挖掘史料美感,构建审美认知基础
历史教材中蕴含丰富美学元素,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感受历史文献典籍中文字魅力与表达艺术。古代典籍如《史记》《资治通鉴》行文优美,既有史实记载又具文学价值。选取富含情感色彩片段进行品读,让学生体会言简意赅、辞藻华美文字特质。历史人物事迹中蕴含道德美学,教师应当通过解读历史人物情怀品格,引导学生感受崇高精神。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正气凛然,均体现中华民族精神气节。历史文物承载物质文明审美价值,教师应当引导欣赏青铜器纹饰、瓷器造型、建筑布局等工艺美学。分析兵马俑制作工艺,感受敦煌壁画色彩构图,体会古代工匠精湛技艺。历史进程本身具有辩证美学,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领略历史发展规律美感。透过史实表象发现历史必然性,感受历史前进脉络中蕴含辩证思维魅力。
以高中历史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第 6 课全球航路的开辟为例,教师应当多角度挖掘史料美感。从航海技术美学角度切入,引导学生欣赏指南针、星盘、航海图等航海工具精巧构造与实用功能统一美感。展示郑和宝船与哥伦布舰队模型,比较东西方造船技艺差异,感受不同文明智慧结晶。从探险精神美学层面引导,选取《郑和航海图》《哥伦布航海日记》精彩片段,品读探险家面对未知海域勇气与坚毅,感受人类探索精神崇高美。从地理发现艺术表现角度挖掘,展示文艺复兴时期绘制世界地图艺术性,欣赏地图制作工艺与美学价值。从多元文化交流视角引导,呈现大航海时代东西方物品交流图片,如我国瓷器、阿拉伯香料、美洲玉米等,感受不同文明审美特质。从历史意义审美高度提升,引导学生思考全球航路开辟对人类文明进程重大影响,体会历史转折关键节点震撼力与启迪性。通过多维度史料美感挖掘,学生不仅能获取知识更能体验航海探险精神魅力,培养宏大历史视野与人类文明共同体意识。
二、创新教学方法,营造审美体验情境
教师应当设计情境剧本组织学生模拟历史事件,体验历史人物心路历程。讲述法注重语言艺术表达,教师讲述应追求语调抑扬顿挫,节奏张弛有度选用生动修辞,设置悬念高潮以优美语言吸引学生注意力。探究教学法培养思维审美,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多角度分析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与逻辑美感。体验教学法强调亲身参与,组织角色扮演、历史模拟活动让学生亲历历史情境。辩论教学法彰显思辨魅力,围绕有争议话题展开辩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表达艺术。多媒体教学注重视听感受运用音乐、影像等手段创设视听审美体验。选取经典历史影视片段,配合音乐背景形成视听盛宴,营造沉浸式历史氛围。
以高中历史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 1 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为例,教师应当运用多种创新方法营造审美体验情境。采用多媒体沉浸式导入,播放精心剪辑古代文明遗址航拍影像,配以宏大音乐,呈现尼罗河、两河流域、印度河以及黄河四大文明发源地壮丽景观,激发学生对古代文明美感直观体验。运用情境模拟法,将教室布置成古代集市场景,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职业角色,如农民、手工业者、商人以及祭司等模拟物品交换过程,体验早期文明分工合作与社会组织和谐美。随后采用实物体验法,带来仿制古代文字实物,如泥板、莎草纸、甲骨文复制品等,让学生亲手体验古代文字书写过程,感受文字创造智慧与艺术价值。然后运用探究讨论法,设置为何最早文明多发源于河流域问题,引导学生从地理环境、农业生产、人口聚集等角度展开分析,感受历史规律内在逻辑美。采用艺术创作法,请学生选择一种古代文明象征物,如埃及金字塔、巴比伦空中花园、印度雕像或中国青铜器,进行艺术再创作可用绘画、剪纸、泥塑等形式表现,在创作过程中深化对古代文明审美理解。通过多样化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学生能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体验中,全面感受古代文明产生过程审美魅力,建立对人类文明发展历程深刻认知与情感认同。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 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整合教学资源,完善审美实践体系
校内资源整合注重跨学科协同,历史学科可与语文、美术、音乐等学科合作,实现审美教育共同体。与语文学科协同,共同研读历史文学作品,与美术学科合作,解读历史美术作品。与音乐学科联动欣赏不同时期音乐作品,校外资源拓展拓宽审美实践空间,博物馆、纪念馆等场所为历史教学提供真实情境。组织参观当地博物馆,开展专题研学活动;邀请文博专家进校园,举办历史文物鉴赏讲座;组织红色教育基地参观,感受革命精神力量。网络资源利用打破时空限制,利用虚拟技术实现跨时空审美体验。运用信息技术模拟历史场景,如虚拟参观紫禁城。
利用网络平台观看世界著名博物馆藏品,通过历史纪录片欣赏拓展历史视野。社区资源开发注重生活化审美发掘社区历史文化资源,将历史学习融入生活。走访社区老建筑,追寻城市发展变迁,采访社区老人记录口述历史,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体验民俗文化魅力。教学资源有效整合,构建多元立体审美实践体系,使学生在广阔空间中获得丰富审美体验,实现历史知识学习与审美能力培养双丰收。
结论:基于美育树人理念构建高中历史教学审美策略,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途径。通过挖掘史料美感,学生能建立对历史审美认知,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学生能获得沉浸式审美体验。通过整合教学资源学生能参与多元审美实践。历史教学审美建构不仅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升,也培养其人文精神与审美能力。未来历史教学应进一步探索美育融入途径,完善评价机制,加强教师审美素养培训,构建更为科学完善历史教学审美体系。
参考文献
[1] 邱松梅 . 家国情怀视角下高中历史教学的美育培育 [D]. 贵州师范大学 ,2024.
[2] 冯胜松. 高中历史教学的美育融入策略研究[D]. 广西民族大学,2024.
[3] 何晔. 美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研究 [D]. 天津师范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