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效果研究
霍笑非
郑州航空港外国语高级中学 451100
引言:语文学科天然蕴含丰富审美资源,然而当前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审美教育实施效果仍显不足。应试教育背景下文学鉴赏常沦为考点分析,学生审美体验缺失,导致文学作品魅力无法充分展现。文章基于现状调查,探索高中语文审美教育实施路径,设计课堂实践方案提出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策略,改进教学方法,优化师生互动模式,希望能够构建更具美感体验、富有审美意义高中语文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高中语文审美教育实施现状调查,教学模式创新路径探索
多数教师认同审美教育重要性,但实际教学中往往因应试压力而弱化审美导向,教材解读偏重知识点讲解,缺乏对文本美学价值挖掘。学生习惯被动接受文学分析,审美主体性缺失,评价体系仍以考试分数为主导难以全面衡量审美能力。针对这些问题教学模式创新路径主要包括构建感知—体验—创造三阶段审美教育模式,引导学生从初步感知文本审美特质,到深入体验作品情感内涵,最终实现审美创造。
教师需要突破单一课堂限制,整合校园文化活动、社会资源、网络平台等多元审美教育场域,转变教师角色定位,由知识传授者转为审美引导者营造平等对话氛围。改革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创新教学模式需立足学科特点,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强调审美体验真实性,避免形式化表层改革促进教学质量实质提升。
二、高中语文审美教育课堂实践设计,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策略
高中语文审美教育课堂实践设计应围绕感知—体验—表达—创造四个环节构建,让学生充分参与文本审美过程。教师需精心挑选具备典型审美价值文本,设计引发学生审美兴趣问题,课前预设多样化教学媒介;导入环节可运用音乐、图片、影视片段等多媒体资源,创设浸润式审美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共鸣。文本解读环节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感,体会意境魅力理解作品蕴含美学思想,拓展环节鼓励学生进行跨文化比较,拓宽审美视野。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策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培养审美感受力通过细致品读训练,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美感要素敏感度,增强审美判断力引导学生建立个人审美标准,形成独立审美见解。提升审美表达力,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表达审美体验,如诗歌创作、艺术再创造等;强化审美创造力,设计开放性任务让学生将审美体验转化为创意表达。
以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荷塘月色》教学为例,课堂实践可设计如下:审美感知环节,教师需要播放荷塘月色主题音乐或月下荷塘图片,创设优美意境,然后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本语言节奏美感。审美体验环节设计月光下散步想象活动,让学生闭目构思月下荷塘画面,引导分析作品中荷与月意象美学意义,体会作者通过空间转换营造意境手法,感受文中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艺术效果;审美表达环节,组织学生以我眼中荷塘月色为题进行小组讨论,从色彩、声音、意象以及情感等维度分享个人感受,鼓励用多种形式表达审美体验,如绘画、音乐配乐、现代诗创作等。审美创造环节引导学生寻找校园或社区中富有美感场景,进行类似《荷塘月色》散文创作,运用感官描写、意象营造等手法表现场景美感与个人情思。全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而非灌输,尊重学生独特感受,适时点拨审美技巧,在比较鉴赏中提升学生审美判断力,在创作实践中培养学生审美创造力,真正实现从教美到悟美再到创美转变。
三、高中语文审美教育教学方法改进,师生互动模式优化建议
案例教学法注重精选典型文学作品进行深度解析,展现作品美学构成要素与审美价值;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贴近作品氛围环境,促进学生身心融入,获得沉浸式情感体验。对话教学法依托师生平等交流、生生互动讨论,碰撞多样审美见解,形成思想交融,项目学习法设计跨学科审美主题任务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探索美学问题,培养综合审美素养。师生互动模式优化应实现从灌输式向启发式转变,教师不再作为审美标准唯一权威,而是与学生共同探索文本审美价值;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鼓励学生提出不同审美解读,接纳多元审美观点。从割裂式向整合式转变,打破教师讲解与学生感受隔离状态,构建共同审美体验场域。具体优化建议包括创建平等对话氛围,重视学生独特审美感受设计层次化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审美思考,加强教师审美素养培训,提高自身审美敏感度与鉴赏能力。
以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秋》教学为例,教学方法改进与师生互动优化可这样实施:采用情境导入法,教师播放北平(北京)秋景图片或音乐,创设古都秋色氛围引发学生审美期待。实施问题探究法设计层次化问题:文中哪些描写最能触动你审美感受?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写表现思乡情感?文中流露怎样文人气质与审美趣味?引导学生逐层深入文本审美内核;创新互动模式,采用审美圆桌会议形式,师生围坐一圈,平等讨论文中意象、色彩、节奏等审美元素,教师适时点拨但不强制学生接受单一解读;运用现代技术辅助,通过多媒体呈现北京不同季节景色,尤其突出秋景特点,让学生理解作者为何独钟秋景;设计创意表达环节,鼓励学生以我眼中家乡秋景为题,运用郁达夫散文手法进行创作,表达个人对家乡风物审美感受与情感寄托。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 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需构建系统化教学框架,从现状调查出发,找准问题症结,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优化课堂实践设计、改进教学方法、完善师生互动机制等路径,全面提升审美教育实施效果。有效审美教育应突破知识传授限制,注重情感体验,应转变教师角色构建平等对话关系,应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审美成长全过程。未来可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审美教育新模式,跨学科审美教育实施路径,以及审美教育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长期影响。
参考文献
[1] 雷 宏 丽 . 高 中 语 文 教 学 中 审 美 教 育 的 实 施 措 施 [J]. 知 识 文库 ,2022,(23):139-141.
[2] 祁何金 . 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 [J]. 新课程 ,2021,(41):126.
[3] 黄鑫 . 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探究 [J]. 新课程研究 ( 上旬刊 ),2018,(09):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