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智时代下戏曲数字化传播新模式

作者

闫赫阳

中国传媒大学

摘要:在数字媒体融合时代,人工智能技术为戏曲的数字化传播带来了新的可能。在国家大力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政策的大背景下,结合人工智能技术与戏曲的跨界融合,不仅是技术上的创新,更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分析了戏曲当下传播发展的现状与困境,介绍了AI技术及其在戏曲数字化传播中的具体应用与意义,为戏曲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实践。

关键词:人工智能;戏曲;数字化传播;数智时代

引言

戏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瑰宝,其音乐旋律、表演形式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都承载了深厚的地域特色和艺术价值。然而在当下各种娱乐形式及新型潮流不断涌现的新媒体时代,戏曲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挑战。在2022年《“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强调要推动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建立健全文化科技融合创新体系[1]。因此推动数字化技术与传统戏曲进行深度融合与传播是大势所趋。而将当下前沿AI技术,如声音克隆、数字人等运用到戏曲文化中,模拟戏曲的演唱语调、动作并进行创新性创作的数字化传播模式还未经验证,这是戏曲的数字化传播中仍空缺的部分。本文旨在通过这一跨界融合,为戏曲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提供新的思路与实践。

一、戏曲传播现状分析

(一)对年轻一代吸引力不足

在当今数字化浪潮汹涌的时代,我国年轻一代已然成为了网络空间中最活跃的力量。而面对传统戏曲,大部分的年轻一代却显得疏离与陌生,这无疑是戏曲文化传承的一大痛点。

在数字化、网络化的今天,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已成为大众获取信息、娱乐消遣的主要渠道。而戏曲还存在数字化采集与传播手段较陈旧、内容同质化现象较严重、创新度不足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戏曲对受众群体特别是青年群体的吸引力,也是戏曲数字化传播的一大挑战[2]。

(二)表演形式缺乏创新

戏曲的表演形式历经数百年的沉淀与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范式。然而,正是这套范式,使得戏曲在面对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时显得力不从心。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观众对于艺术表演形式的多样性和新颖性有着更高的要求。他们渴望在观赏戏曲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厚重,更能够体验到现代艺术的创新与突破。

而遗憾的是,当前许多戏曲表演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表演形式上,缺乏足够的创新,使得传统戏曲在与现代艺术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难以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二、数智时代戏曲数字化传播的具体策略

(一)声音克隆:重现名家之声,焕发新声传承

在戏曲的传播与发展中,许多已故的戏曲名家们留下了无数经典作品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然而他们的声音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远去。为了延续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人工智能技术中的声音克隆技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在获得已去世戏曲名家家属的版权许可后,可以利用声音克隆技术高度还原并克隆出他们的声音。更进一步地,可以将经典唱段进行重新编曲,融入流行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利用声音克隆技术让经典戏曲名家“演唱”这些新作品,从而拉近传统戏曲与年轻人之间的距离。

(二)数字人表演:创新表演形式,吸引年轻受众

为了进一步提升传统戏曲在年轻群体中的影响力,可以设计专属的数字人IP形象,如黄梅戏《天仙配》中的七仙女与董永等。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体现传统戏曲的特色和文化内涵,同时融入现代审美元素,使数字人形象既具有传统韵味又不失时尚感。

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可以实现数字人的姿态驱动,使其能够仿照真人演出那样动起来。这样的数字人不仅可以用于制作数字表演,还可以用于线上互动、直播带货等多种场景,通过与品牌合作、开发衍生品等方式,可以进一步推动戏曲文化的商业化运作,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三)戏曲素材库构建:集成AI技术,打造资源共享平台

为了更全面、系统地保护和传播戏曲文化,可以构建一个综合性的戏曲素材库。整合各省份的经典戏曲资源,通过声音克隆技术复刻戏曲名家的声音,并结合数字人技术生成数字化演绎,实现声形兼备的数字化重现。将这些戏曲资源汇编整理入库,形成一个集声音、影像于一体的综合性戏曲素材库。这一素材库也为戏曲研究者、创作者及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便捷的资源下载途径,也促进了戏曲文化的交流与共享,有助于更好地留存和传播戏曲声音与演绎。

三、数智时代戏曲数字化传播的现实意义

(一)推动戏曲的年轻化传承与普及

相比于传统的下乡表演、穿街走巷的传播方式,现代化的数字传播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打破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使得戏曲得到更大范围内的传播[3]。通过AI数字技术,可以将经典戏曲选段、名家唱腔等珍贵资源转化为可编辑、可传播的数字化产品。使其既能保留戏曲艺术的精髓,也能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创意加工,如添加现代音乐元素、现代风格等,使传统戏曲以更加时尚、生动的面貌呈现给年轻观众,提升年轻人对传统戏曲的关注度与兴趣度。

(二)拓展戏曲数字化传播的创新路径

在数智时代背景下,拓展戏曲数字化传播的创新路径,需要不断探索与尝试新技术与传统戏曲的深度融合。比如创造出虚拟戏曲角色,让经典戏曲选段在现代科技的舞台上重新焕发光彩。通过构建专属的数字人IP形象,将戏曲中的经典角色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实现戏曲与现代科技的融合。通过这些创新路径的探索与实践,戏曲的数字化传播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舞台表演和录像播放,而是能够融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三)增强文化自信与国际影响力

戏曲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名片,其传承与发展对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升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戏曲文化传播不仅要着眼于文化遗产保护,还要致力于激发其内在的创新活力,使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与文化繁荣的重要力量,增强国民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4]。AI技术的应用,使得传统戏曲能够以更加生动、真实的方式呈现在国际舞台上,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文化、感受中国魅力的新窗口。

结语

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戏曲融合,不仅仅是当前数智时代下对技术应用的创新,更是一种对传统艺术保护和传播方式的深度探索。这一创新模式也为更多传统艺术的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即在现代社会中,传统艺术如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实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通过探索和实践,本文期望可以为更多的传统艺术形式的数字化传播和保护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EB/OL].(2022-05-22)[2024-07-20].https://www.gov.cn/zhengce/2022-05/22/content_5691759.htm.

[2]刘琳.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研究[J].传播与版权,2024,(18):69-73.

[3]苏优优,刘小蕊.安徽省黄梅戏的数字化传播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J].戏剧之家,2018,(09):13-14.

[4]阮丽铮.数智时代戏曲文化传播的引导与规制探析[J].戏剧文学,2024,(10):67-74.

作者简介:闫赫阳(2005),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中国传媒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数理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