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视域下小学语文情境化教学策略探究
周婷 尤玉囡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剑湖实验学校 江苏常州 213011
引言:幼小衔接是儿童成长关键转折期,其教育衔接质量直接影响学生适应小学学习环境与后续发展,语文是小学阶段基础学科,其教学方法对学生识字、阅读、表达等核心素养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情境化教学通过创设贴近儿童生活体验情境,为幼小衔接期学生搭建认知桥梁减少学习适应障碍,通过从幼小衔接视角探讨小学语文情境化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平稳过渡提升教学实效。
一、幼小衔接阶段小学语文情境化教学现状分析
(一)幼小衔接阶段学生语文学习特点与障碍
幼小衔接阶段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关键期,表现出思维方式转变、注意力持续时间短等学习特点,这一时期学生具备一定语言表达能力但缺乏系统语文知识储备,常通过感性认识接触世界,学习过程需要借助具体情境支持。学生从游戏化学习环境进入规范化课堂学习环境面临学习方式转变挑战,对抽象文字符号理解困难书写技能尚未成熟;学生自我调控能力欠缺学习主动性不足,难以适应小学语文学科要求语文学习兴趣容易受挫;认知水平差异显著,部分学生已掌握一定量汉字能进行简单阅读,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对文字符号感到陌生,缺乏必要准备。
幼小衔接阶段学生语文学习障碍主要表现在几方面:语言文字抽象性与学生具象思维间存在矛盾,学生理解文本内涵困难;注意力持续时间短难以适应规范化语文课堂节奏;已有经验与新知识衔接不畅缺乏认知支架;表达能力受限无法准确表述想法;学习习惯尚未形成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动机不稳定容易因挫折放弃学习。这些障碍导致学生在语文学习初期出现适应问题影响学习效果,若教师未能针对这些特点采取相应教学策略可能造成学生语文学习信心受损,甚至形成消极态度不利于后续语文能力发展。
(二)当前小学语文情境化教学实施中主要问题
情境创设脱离学生实际生活体验,教师通常依据教材内容机械设计情境忽视学生生活经验差异,导致情境对学生缺乏真实感染力;许多情境流于形式,停留在表面视听刺激层面未能深入触动学生内心激发学习动机;情境设计多以图片展示或简单提问方式呈现,缺乏互动性与参与性难以引发学生深度思考与探究;教师对情境价值认识不足,将情境仅视为教学装饰或活跃课堂气氛手段,而非促进认知建构工具,导致情境创设与教学目标脱节未能发挥认知支架作用。
教学过程中情境转换生硬缺乏连贯性与层次性,许多教师未能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反应灵活调整情境,情境设计缺乏前瞻性考虑难以实现螺旋式提升;情境运用技巧不足,未能有效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错失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机会;部分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忽视学生主体参与,使情境流于表面热闹实际效果欠佳;情境评价机制缺失难以客观评估情境教学效果,缺乏针对性改进措施;教师间经验分享机制不健全优秀实践难以推广;幼小衔接阶段情境教学探究不足,缺乏针对性指导理论与实践范例导致教师实施情境教学时摸索性强,系统性弱影响教学实效;情境创设与学科素养培养结合不够紧密,未能充分发挥情境在语言运用、思维发展等核心素养培养中潜在价值制约了情境化教学深度发展。
二、构建有效幼小衔接语文情境教学模式
(一)基于生活经验语文情境创设策略
教师应当利用学生日常生活情境当做教学资源,如家庭活动、自然现象等引导学生在熟悉场景中建构新知,这类情境设计需注重真实性与典型性,避免虚构脱离实际确保学生能产生情感共鸣。情境创设过程应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原则,初期可采用直观具体形式,如实物展示、环境体验等;随后逐步引入半具体情境,如图片视频、角色扮演等;最终过渡至抽象情境,如问题设置、思维挑战等。情境设计需兼顾学科特点与育人价值,既要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又要渗透品德教育与美育;情境创设应注重互动性与开放性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空间与思考机会,激发主动探究欲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情境创设过程中应扮演引导者角色适时提供必要支持,避免过度干预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
以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秋天》教学为例,教师应当创设校园寻秋实境体验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校园观察感受秋季特征:观察银杏树叶变黄飘落,感受微风吹拂脸庞温度,倾听枯叶沙沙声响并触摸落叶质感,收集不同形状树叶和成熟果实。观察活动结束后回到教室展开讨论分享,引导学生用感官体验描述秋天特征:风儿怎样、树木变化等;接着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秋天场景,如田野收获、超市水果变化等丰富秋天概念内涵;然后展示课文插图,将学生实际观察经验与课文内容建立联系,引导理解“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等语句表达含义。在写话环节鼓励学生运用观察所得,完成我眼中秋天短文创作,表达个人感受,最终组织秋天主题墙展示活动,将学生收集落叶、绘画作品等共同布置形成集体记忆。
(二)融合游戏元素语文情境教学方法
融合游戏元素语文情境教学方法主要针对幼小衔接阶段儿童天性特点,巧妙将游戏活动与学科目标相结合创造轻松愉悦学习环境,此类教学方法遵循寓教于乐原则,使学生在游戏情境中自然习得语文知识技能减轻学习压力增强学习兴趣。游戏情境设计应注重趣味性与挑战性平衡,既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激发参与热情,又要设置适度认知挑战促进思维发展,根据语文学习内容不同可设计多种类型游戏情境:如竞赛类游戏激发学习动力;探究类游戏培养问题意识;合作类游戏发展团队精神;表演类游戏提升表达能力,游戏情境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明确规则,控制节奏确保每位学生参与机会。游戏结束后应组织学生总结反思强化学习内容,避免只游戏不学习现象;随着学生适应能力提升,教师应逐步调整游戏深度与难度,引导学生从完全游戏化学习向规范化学习过渡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游戏情境设计应注重多感官刺激与多元智能开发,通过视、听等多种感官参与全方位促进语文能力发展。
结合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乌鸦喝水》教学实践,教师应当设计智慧小乌鸦游戏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展示装有彩色水珠水杯,水位较低,旁边放置若干小石子,提问学生如何才能不用手让水位上升取出水珠?引发思考探究,学生尝试提出方法后教师出示课文题目《乌鸦喝水》激发阅读兴趣。接着开展小石子接力赛游戏: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面前放置水杯与一堆石子,学生轮流向杯中投放石子观察水位变化,最先使水位上升至指定高度小组获胜,游戏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现象理解原理,体会乌鸦智慧。阅读课文环节设计动作模仿秀:学生边读课文边模仿乌鸦动作——看一看、想一想、衔石子往里扔等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随后开展智慧大挑战游戏:教师准备多个生活小难题卡片,如如何不用梯子摘到高处果实如何不淋湿过马路等,学生分组讨论解决方法,培养发散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最终进行续编故事游戏:想象乌鸦遇到新难题情境,学生集体创编故事,展现乌鸦运用智慧克服困难过程。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深化幼小衔接语文情境化教学保障措施
(一)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与协同教研机制建设
学校应组织专题讲座、示范课观摩等活动帮助教师掌握幼小衔接心理特点、情境创设巧等专业知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区域性研讨会拓宽视野并汲取先进经验;建立导师制帮扶机制,由经验丰富教师指导新教师促进经验传承与创新;教师应培养自我反思习惯建立教学反思日志,记录情境教学成效与问题不断调整优化教学策略;学校要重视协同教研机制建设,打破学科壁垒与年级界限建立跨学科、跨年级教研组织,促进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间对话交流;定期开展幼小衔接主题教研活动共同研讨衔接问题与解决策略;推行同课异构教研模式,针对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教师设计情境方案,通过比较分析提炼优秀经验;构建教学评价反馈机制,通过同伴互评、学生反馈等多维度评价全面了解情境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改进策略;学校管理层应重视情境教学资源建设,配置必要教具材料为教师创设情境提供条件保障。
以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静夜思》教学为例,某小学语文教研组围绕此课文开展协同教研活动。教研组邀请幼儿园教师和小学各年级语文教师共同参与备课会,分享幼儿园古诗启蒙经验与小学古诗教学策略,明确一年级古诗教学衔接要点。然后教研组设计情境体验式教学方案:营造月夜情境,借助教室灯光调暗,投影月亮图像播放虫鸣声音,创设床前明月光意境;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白霜般地面,引导学生感受疑是地上霜意境;组织思乡情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分享离家经历,体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情感。备课过程中教师们针对情境创设深入研讨:是否需要解释床前概念?如何让学生理解思故乡含义?怎样帮助学生体会古诗意境?通过集体智慧确定采用多媒体与实物结合方式创设意境,运用角色扮演体验诗人情感;随后一位教师进行示范课教学,其他教师现场观摩并记录教学效果。课后全体教师共同评议,肯定情境创设效果提出改进建议,比如可增加学生朗诵互动环节让学生在吟诵中感受诗歌韵律;可结合现代儿童生活引导学生创编思乡小故事加深情感体验。
(二)家校合作促进语文情境教学效果优化
学校应建立多元化家校沟通渠道,通过家长会、开放日等形式向家长传递幼小衔接理念与情境教学价值,增进家长对教学方式理解与支持;定期组织家长培训讲座,指导家长如何在家庭环境中创设语文学习情境延续课堂教学效果;设计家庭参与任务,如亲子共读家庭小调查生活中找文字等活动引导家长将生活场景转化为语文学习资源;邀请家长走进课堂,分享职业经历或专长技能,丰富课堂情境内容拓展学生视野;学校可编制手册提供具体可行建议,帮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创设语文学习情境;建立家长经验分享平台,鼓励家长交流家庭教育心得互相借鉴优秀做法;定期举办亲子阅读节家庭语文游戏展示等主题活动营造良好语文学习氛围;学校应关注家庭教育质量差异,对困难家庭提供针对性指导与资源支持,确保每位学生享有优质家庭教育资源。
结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荷叶圆圆》教学实践,某小学开展荷塘月色家校协同活动,语文教师通过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通知,建议家长利用周末带孩子参观附近公园荷塘,观察荷叶荷花特点拍摄照片,收集相关资料为课堂学习做准备。提供观察指导:观察荷叶形状、大小、颜色;观察荷叶与水关系;观察荷花外形特征等;学校组织荷塘印象家庭作业展示,孩子们分享观察所得与家庭合影丰富全班认知经验。课堂教学中教师邀请一位擅长园艺妈妈走进课堂,介绍荷花生长习性与文化内涵,展示荷叶标本使学生获得直观认识;学习结束后学校发起荷塘艺术亲子创作活动:有些家庭选择折纸制作立体荷花;有些家庭采用树叶拓印技术制作荷叶画;有些家庭创作荷塘主题诗歌;有些家庭制作荷塘微缩景观。学校将这些作品集中展示举办荷塘艺术节,邀请家长共同参观评选。教师设计荷塘日记家庭延伸任务,鼓励家长带孩子定期观察记录社区或公园荷塘变化培养观察能力与表达能力;学期末学校组织荷塘故事会,请家长与孩子共同讲述观察荷塘过程中难忘经历与感悟,促进亲子情感交流。
结论:通过分析幼小衔接阶段小学语文情境化教学现状与问题提出构建基于生活经验与游戏元素融合教学模式,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与家校合作双向保障机制。情境化教学能有效缓解幼小衔接阶段学生学习适应困难,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语文能力发展,教师应深入理解学生认知特点创设贴近生活且富有趣味情境,引导学生在熟悉环境中习得语文知识技能。情境化教学实施需要学校、教师、家庭多方协同,共同构建有利于学生成长教育环境,为幼小衔接奠定坚实基础推动语文教学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 郑学琴 . 小学语文情境化课堂识字教学方法的探索[J]. 学周刊, 2017(1):2.
[2] 靳绍铎 , 曹淑梅 . 小学语文情境化课堂识字教学方法研究 [J].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6(10):2.
[3] 郑洁 . 关于小学语文情境化课堂识字教学方法的探索[J]. 好家长, 2017(29):1.
[4] 王瑞 . 小学语文情境化课堂识字教学方法的探索[D]. 云南师范大学[2025-05-28].
[5] 韩峰 , 李文侠 . 小学语文情境化课堂识字教学方法研究 [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 : 学生版 , 2016, 000(007):62.
[6] 金晓芳 . 幼小衔接语文游戏教学策略探讨[J]. 课程.教材.教法, 20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