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技术在大型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分析
范广勤 范旭旭
沛县水利机械化施工有限公司 江苏徐州 221600
摘要:大型水利工程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水资源调配、防洪减灾、农业灌溉及电力供应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其施工环境复杂、技术难度大、周期长等特点,对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近年来,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手段被应用于大型水利工程施工中,显著提升了工程建设的整体水平。鉴于此,本文就此展开了论述,以供参阅。
关键词:现代技术;大型水利;应用
引言
大型水利工程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水资源的调配、防洪、发电、灌溉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今时代,传统的施工技术已难以满足大型水利工程日益增长的复杂性与高标准要求。现代技术的引入为大型水利工程施工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不仅能够提高施工质量与效率,还能有效应对施工过程中的各种挑战,降低成本与风险,促进水利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一、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
(一)施工场地分析与规划
GIS技术能够整合大量的地理空间数据,如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信息等。在大型水利工程施工前,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精准地确定施工场地的适宜性。例如,分析地形坡度以确定坝址、渠道走向等的最佳位置,避免因地形不利而增加施工难度与成本。同时,还可以利用GIS进行施工场地的布局规划,合理安排施工营地、材料堆放场、机械设备停放场等设施的位置,优化施工场地内的物流与交通流线,提高施工效率。
(二)施工过程中的监测与管理
在水利工程施工的整个进程中,地理信息系统(GIS)发挥着极为关键的环境监测与管理支持作用。它能够运用多种先进技术手段,对施工区域内诸如水土流失状况、地下水水位的升降动态等环境要素展开实时且精准的监测。一旦发现水土流失有加剧趋势或者地下水水位出现异常波动,便能迅速触动预警机制,促使施工团队及时制定并施行相应的防护与调整策略。
与此同时,通过巧妙地将施工进度的详细信息与地理空间数据进行深度融合,能够以极为直观形象的方式将工程的推进状况呈现出来。施工管理人员借助GIS平台,仿若拥有了“千里眼”和“顺风耳”,可以随时便捷地查看各个施工部位的具体状态,及时察觉施工过程中潜在的各类问题,进而迅速地进行协调统筹与决策部署,有力地保障了施工活动能够有条不紊、顺利高效地开展。
二、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
(一)施工测量与定位
GPS技术在大型水利工程施工测量中具有高精度、高效率的优势。它可以快速准确地确定施工控制点的坐标,为大坝、水闸、渠道等建筑物的施工定位提供精确依据。例如,在大坝基础施工中,利用GPS测量技术能够精确确定基础的边界与高程,保证基础施工的准确性,减少因测量误差导致的工程质量问题。在大型机械设备的安装与调试过程中,GPS也可用于确定设备的安装位置,确保设备安装的精度符合要求。
(二)施工机械的导航与自动化作业
如今,不少处于行业前沿的施工机械均搭载了先进的GPS导航系统,从而具备了令人瞩目的自动化作业能力。就拿土方开挖作业来说,装配有GPS导航的挖掘机宛如一位精准无比的“智能工匠”。在施工前,操作人员只需将预设的开挖边界与深度等关键参数输入系统,挖掘机便能在作业过程中自动依据这些指令进行作业。它能够极为精确地沿着设定边界进行挖掘,对挖掘深度的把控也近乎毫厘不差,这不仅大幅减少了人工操作可能产生的误差,还使开挖作业的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有效缩短了施工周期。
与此同时,对于在大型水利工程施工现场穿梭忙碌的大型运输车辆而言,GPS导航系统无疑是它们的“智能向导”。该系统可以根据实时路况信息以及车辆的运输任务,迅速规划出最优的运输路线。这使得车辆能够巧妙地避开施工场地内的拥堵路段,杜绝因迷路而导致的时间延误。
三、遥感技术(RS)
(一)工程前期勘察
RS技术能够在大面积范围内获取高分辨率的影像数据,在大型水利工程前期勘察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对遥感影像的解译,可以了解施工区域的地质构造、地层分布、植被覆盖等情况,为工程选址、设计提供丰富的基础资料。例如,利用遥感影像可以发现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区域,如滑坡、泥石流易发区等,在工程设计阶段提前考虑相应的防护措施,保障工程的长期稳定性。
(二)施工过程中的质量与安全监测
在施工过程中,RS可用于监测工程的质量与安全状况。例如,通过定期获取施工区域的遥感影像,对比分析不同时期影像中工程建筑物的形态、颜色等特征变化,判断工程是否存在变形、裂缝等质量问题。对于高边坡、大坝等重点部位,可以利用RS技术监测其表面的位移变化情况,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并预警。此外,RS还可以监测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如对植被破坏、水体污染等情况进行评估,以便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
(一)施工方案优化与可视化模拟
BIM技术可以创建大型水利工程的三维信息模型,将工程的设计、施工、运维等各个阶段的信息整合到一个平台上。在施工前,通过BIM模型可以对不同的施工方案进行模拟与优化。例如,模拟大坝混凝土浇筑的顺序与方法,分析不同方案下的施工进度、资源需求、质量风险等因素,选择最优的施工方案。同时,BIM模型的可视化特性可以让施工人员直观地了解工程的全貌与施工细节,提前发现设计与施工中的碰撞问题并进行调整,提高施工的协同性与准确性。
(二)施工进度与资源管理
在施工过程中,BIM模型可以与施工进度计划相结合,实现施工进度的动态管理。通过将实际施工进度信息输入到BIM模型中,可以直观地展示工程的实际进展情况与计划进度的差异,及时发现进度滞后的部位并分析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此外,BIM模型还可以对施工资源进行管理,如材料、设备、人力等资源的调配与优化。根据施工进度与模型中的工程量信息,合理安排资源的供应与投入,避免资源的浪费与短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五、自动化施工技术
(一)混凝土浇筑自动化
在大型水利工程混凝土浇筑作业中,自动化浇筑系统得到了广泛应用。该系统可以实现混凝土的自动配料、搅拌、运输与浇筑。通过精确的传感器与控制系统,能够保证混凝土的配合比准确无误,提高混凝土的质量稳定性。在浇筑过程中,自动化浇筑设备可以根据预设的浇筑参数,如浇筑速度、高度、厚度等进行自动浇筑,避免了人工浇筑过程中的不均匀、不密实等问题,提高了混凝土浇筑的效率与质量。
(二)土石坝填筑自动化
对于土石坝施工,自动化填筑技术也取得了显著进展。自动化的土石坝填筑设备可以实现土石料的自动采集、运输、摊铺与压实。通过智能控制系统,能够根据不同部位的填筑要求,精确控制土石料的摊铺厚度与压实度。例如,在坝体核心部位与边缘部位,可以根据设计要求设置不同的压实参数,确保坝体整体的稳定性与密实性。自动化填筑技术不仅提高了土石坝施工的效率,还能减少人工操作带来的质量差异与安全风险。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现代技术在大型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未来可以预见将有更多高科技手段被应用于大型水利工程施工中如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等技术的融合应用将进一步推动施工效率和质量的提升以及施工安全和环保的保障。同时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不断增加大型水利工程也将更加注重环保和生态效益的实现推动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恩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现代技术应用分析[J].工程与建设.2024(01):148-149,174
[2]李玉辉.现代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同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工程技术.2024(09):0001-0004
[3]马文雅.现代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工业A.2024(05):0041-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