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跨学科实践教学中驱动性任务和问题的设计
蒋梦姣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初级中学 江苏常州 213119
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跨学科实践教学逐渐成为初中地理教学改革重要方向,驱动性任务和问题设计是跨学科教学核心环节,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促进多学科知识融合与应用。通过立足初中学生认知特点和地理学科特性,系统探讨驱动性任务和问题设计策略方法,为一线教师开展跨学科实践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从而提升初中地理教学质效。
一、驱动性任务在初中地理跨学科实践教学中的设计策略
(一)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驱动性任务构建
驱动性任务构建应立足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将人地协调观念、区域认知等素养目标融入任务设计全过程,通过聚焦地理核心问题如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关系、城市发展与区位因素等引导学生从地理视角解读现实世界现象;任务设计需围绕地理学科关键概念,比如区域、空间分布等构建认知框架,使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不断强化地理核心素养形成地理思维方式;任务内容选取应贴近社会现实和学生生活如家乡水资源调查、校园微气候探究等,既考虑知识体系完整性又关注学生兴趣点和社会热点问题;任务载体可以采用地图解读、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工具、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地理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大洲和大洋》教学为例,教师应当设计全球海陆分布特征探究驱动性任务,该任务要求学生通过读取世界地图、分析海陆分布数据等方式探究全球海陆分布规律和成因;任务实施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学生利用地图和地球仪观察记录各大洲大洋分布位置和形态特征;通过测量计算各大洲面积占比绘制南北半球海陆对比图表,发现南半球以海洋为主、北半球陆地较多等分布规律;学生结合板块构造理论探讨海陆分布原因并分析海陆分布对全球气候形成影响。
(二)融合多学科知识的任务情境创设
多学科知识融合情境创设需打破学科壁垒,寻找地理与历史、生物等学科知识交叉点构建综合性学习场景,如设计长江流域自然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任务,融入生物多样性保护 ( 生物学)、水电开发 ( 物理学) 等多学科内容创设复合型学习情境;任务情境应体现真实性和复杂性如洪涝灾害应对和防护情境,引入实际案例结合天气系统分析、地形影响等多学科视角,使学生感受问题解决需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情境创设过程中应关注学科知识自然融合避免机械叠加,可以选择地理学科中具有综合性主题如可持续发展、全球气候变化等当做多学科知识融合切入点;通过设计调查报告、解决方案等任务形式引导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过程中,主动迁移运用多学科知识形成跨学科思维方式。
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自然环境》教学为例,教师应当创设某地区生态环境调查和保护跨学科任务情境,该情境以某地区生态环境变化为核心问题设计模拟生态调查任务,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任务中学生需调查该地区气候特征 ( 地理学 )、植被覆盖变化 ( 生物学 ) 等多方面内容,编制生态环境调查报告。具体实施过程包括:学生先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该地区自然环境特征,绘制地形剖面图和气候类型图;然后利用生物学知识调查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状况,建立植被覆盖和环境因素关系模型;接着应用化学知识检测分析水土质量,探究污染来源与扩散规律;最终结合历史学视角,追溯人类活动对该地区生态环境影响历程并提出综合治理方案。
(三)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任务梯度设计
任务梯度设计应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从单个到综合逐步推进;初级阶段可以设计观察记录类任务如校园周边商业布局调查,培养学生基本地理事实获取能力;中级阶段可以设计分析解释类任务如城市功能区形成原因分析,培养学生地理现象解释能力;高级阶段可以设计评价决策类任务如区域发展策略评估和建议,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决策能力。任务梯度设计需考虑初中学生认知特点,注重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设置适当认知挑战;任务复杂度应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相匹配,在最近发展区内设计任务,既有挑战性又可达成;任务设计应预留学生自主探索空间,通过设置选择性子任务、拓展性问题等方式满足不同学习能力学生需求;任务进阶过程中应注重学习支架搭建,如提供概念框架、思维导图等帮助学生攀升认知阶梯。
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人口》教学为例,教师应当设计三级递进任务梯度:第一级为我国人口分布特征调查,学生通过阅读人口密度地图、统计数据描述我国人口东密西疏、南多北少分布特征,完成人口分布概况调查表,这一阶段培养学生基础地理事实获取和表达能力;第二级为人口分布影响因素分析,学生需将人口分布图和地形、气候等要素图进行叠加比对,分析自然因素和社会历史因素对人口分布影响形成因果关联解释,这一阶段培养学生地理现象成因分析能力;第三级为未来人口分布趋势预测与规划建议,学生结合城镇化进程、产业转移等政策背景预测未来人口分布可能变化趋势并提出促进人口合理分布政策建议,这一阶段培养学生综合思维与决策能力。
二、初中地理跨学科实践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方法
(一)引发深度思考的地理本质问题设计
地理本质问题设计应聚焦学科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引导学生思考地理规律与本质,优质本质问题应具备开放性和启发性,如为何全球工业区分布呈现出现有格局?气候变化将如何影响我们居住环境?等避免简单知识再现型问题,引导学生超越表象认识本质;本质问题设计应关注地理学基本理念如空间联系、人地关系等,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建构地理学科思维框架;问题设计需要和学科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如区域认知素养相关问题可以聚焦区域形成机制和特征,地理实践力素养相关问题可以聚焦地理工具应用和地理调查方法。
问题情境选择应体现地理视角独特性,从时间、空间等维度设置思考角度,引导学生用地理眼光看待世界,问题表述应精准简洁避免冗长复杂,确保学生能够准确把握问题核心;问题设计还应考虑思维层次递进如从“气候类型特征是什么”到“气候如何影响人类活动”再到“人类活动如何应对气候变化”逐步引导学生从描述性思维迈向解释性、评价性思维。
(二)促进学科融通的关联性问题开发
关联性问题开发应立足学科交叉点,寻找地理和其他学科共同关注现象和问题,如地理和历史交叉可以设计历史上自然环境变化如何影响文明兴衰问题;地理和生物交叉可设计生物多样性分布和地理环境关系问题;地理和物理交叉可以设计地形如何影响局地气候形成问题。问题设计应体现学科间知识互补性,引导学生从多学科视角全面认识复杂现象;关联性问题应具有探究价值和现实意义,如海洋酸化成因和影响问题需结合地理学海洋环境、化学学科酸碱理论等多学科知识共同解答。
问题设计过程中应注重学科思维方式融合,引导学生将地理空间分析思维和其他学科思维方法结合使用,可以采用共同主题和多维视角策略,围绕水资源能源利用环境保护等综合主题设计系列关联性问题,引导学生建立知识联系网络‘’问题呈现可以采用情境引入方式,如通过新闻事件、社会现象等导入问题增强问题真实性和关联性。
(三)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开放性问题构建
问题情境应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热点,如未来城市规划应考虑哪些地理因素、全球粮食安全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等引发学生思考兴趣;问题设计应具备多元解答可能性,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探究解答体现问题开放性;开放性问题应具有一定深度与广度,既能引发学生浅层思考又能引导深入探究,如气候变化将如何影响我国农业生产格局,学生可以从气温变化、降水变化等多角度分析形成多层次解答。
问题设计应为学生自主探究预留空间,可以采用假设—推理型问题,如如果全球温度上升 2℃我们居住城市将发生哪些变化,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并严谨推理;开放性问题还应关注价值判断与决策能力培养,如针对某区域水资源短缺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形成价值观和决策能力;问题表述应富有启发性和挑战性从而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和探究欲望。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驱动性任务与问题的实施与评价
(一)驱动性任务与问题的课堂实施路径
驱动性任务和问题课堂实施应遵循导入—展开—深化—应用基本路径,导入阶段重在激发学习动机,可以通过情境创设、问题抛出等方式引入任务,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要求,如实施城市热岛效应调查任务时可以通过展示城市和郊区温度对比图,提出为何城市中心区温度普遍高于郊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展开阶段侧重引导学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教师应适时投放关键性问题推动学生思考深入,如在学生调查城市温度分布过程中引导思考不同功能区温度差异和哪些因素相关,促进学生分析性思维发展。
深化阶段注重问题解决和知识建构,通过组织小组讨论、成果展示等形式引导学生分享探究发现从而构建认知框架;应用阶段强调知识迁移和问题解决,可以设计拓展性任务如基于热岛效应调查结果,提出城市规划建议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现实问题解决;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角色应从知识教学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思考而非直接给予答案;小组合作学习应贯穿任务实施全过程,通过明确分工、协作探究等环节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责任意识;实施过程应灵活调整,根据学生反应和学习进展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任务顺利推进和目标达成。
(二)跨学科实践过程中的问题调整与优化
问题调整和优化应当建立问题反馈—分析—调整机制,教师需密切关注学生对问题理解和回应情况,判断问题难易度、开放度、关联度是否适宜;当发现问题过于抽象或难度过大时应当通过举例说明、分解问题等方式降低难度;当问题引发学生思维局限或答案过于单调时应通过拓展问题维度、增加思考角度等方式提升开放性;当问题未能有效联结多学科知识时应通过增加学科视角、明确知识联系等方式强化关联性。
问题优化应关注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特点,确保问题既符合学科逻辑又契合学生认知水平;优化过程中应注重维持问题核心不变,避免因调整导致问题偏离原有教学目标;教师应当采用同构异表策略,即保持问题核心内涵不变调整表述方式和呈现形式,提升问题理解度和吸引力;问题调整还应关注班级不同学生群体需求,可以设计基础性问题和拓展性问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要;实践过程中应积累问题案例和调整经验,形成问题库和调整策略集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三)基于学生发展的任务与问题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构建应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从知识掌握、能力提升等多维度设计评价指标,知识维度评价重点关注学生对地理核心概念理解和多学科知识融合情况,可以通过概念图绘制、知识联系解释等方式进行评估;能力维度评价聚焦地理思维、跨学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发展,可以通过实践操作、方案设计等形式检测;情感态度维度评价关注学习兴趣、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培养,可以通过观察记录、自我评价等方法进行考察。
评价方式应多元化,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任务参与度、问题思考深度等方面,可以通过观察量表、学习日志等工具收集评价信息;终结性评价注重学生任务完成质量和问题解决效果,可以通过成果展示、报告撰写等方式进行综合评定;评价主体应多元化,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外部专家评价形成多视角评价结果;评价结果应用重在促进学生发展与教学改进,可以通过反馈交流、针对性指导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优势与不足明确改进方向。
结论:初中地理跨学科实践教学中驱动性任务与问题设计是提升教学效果关键环节,通过基于地理核心素养构建驱动性任务,融合多学科知识创设学习情境,设计符合认知规律任务梯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精心设计引发深度思考地理本质问题、促进学科融通关联性问题和激发探究兴趣开放性问题构建科学实施路径,建立问题调整机制完善多元评价体系,能够全面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彤 . 初中地理跨学科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以”中国的气候与物候”教学为例 [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 2024(13):77-80.
[2] 王文娟 闫白洋 . 基于核心概念和”问题链”的初中生命科学和地理跨学科教学实践[J]. 2022.
[3] 陈建平 . 初中地理实践力培养融入地理跨学科教学的探究 [J]. 2024(8):370-372.
[4] 张静 , 侯升丽 , 林越 . 基于问题式教学的初中地理跨学科教学实践研究——以”探都市印记 , 晓古村奥秘”为例 [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 2024(31):4-8.
[5] 张茂彩 .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地理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J].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