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经济新常态下建筑企业成本控制的战略转型与创新实践

作者

彭芳

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这种宏观经济背景下,建筑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也面临着深刻的变革。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原材料价格波动频繁,人工成本持续上升,环保要求不断提高,这些因素都使得建筑企业的成本控制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如何在经济新常态下实现成本控制的战略转型与创新实践,成为建筑企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二、经济新常态下建筑企业成本控制面临的形势与问题

(一)市场竞争加剧,利润空间压缩

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后,建筑市场的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方面,整体需求增长的步伐明显放缓,基础设施建设与房地产开发等领域的扩张速度不再像过去那样迅猛,新开工项目的数量增长趋于平缓。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建筑行业的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吸引了大量企业涌入,使得市场竞争呈现出白热化态势。众多建筑企业为了在有限的项目资源中分得一杯羹,纷纷采取低价竞争策略,在投标过程中不断压低报价。这种恶性竞争的结果是,项目的中标价格往往被压至接近成本线甚至低于成本线的水平,使得项目的利润空间被极度压缩。

以一些中小建筑企业为例,在面对大型项目招标时,由于自身技术实力和品牌影响力相对较弱,为了增加中标几率,不得不以低于市场平均利润率的价格投标。一旦中标,在后续的项目实施过程中,如果不能对成本进行严格且有效的控制,哪怕是出现轻微的成本超支情况,都可能导致项目陷入亏损的泥潭。而对于大型建筑企业而言,虽然在技术和品牌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也不得不面对价格压力,在保持市场份额与维持合理利润之间艰难平衡。

(二)原材料价格波动与人工成本上升

建筑行业作为资源密集型产业,对钢材、水泥、木材等原材料的需求巨大,其价格的波动对企业成本影响深远。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国内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大背景下,原材料市场的供求关系复杂多变。例如,当宏观经济处于扩张周期时,对钢材等原材料的需求大增,若供应端未能及时跟上,价格便会迅速攀升;反之,在经济下行阶段,需求疲软,价格则可能大幅下跌。而且,国际贸易形势、原材料产地的政治局势以及突发的全球性事件(如自然灾害、疫情等),都会对原材料的供应和价格产生冲击,导致其价格波动频繁且幅度较大。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发生逆转。建筑行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受到的影响尤为明显。熟练的建筑工人数量相对减少,而市场对建筑施工的需求依然存在,这使得劳动力价格持续上升。企业为了招募和留住足够的劳动力,不得不支付更高的人工成本,包括工资、福利以及各类劳动保障费用等。这些因素相互交织,使得建筑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果企业不能建立有效的原材料采购策略和人工成本管理机制,及时应对价格波动和成本上升的压力,成本超支将成为企业经营中的常态,严重侵蚀企业的利润空间,甚至威胁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三)环保要求提高,增加成本投入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建筑行业成为环保监管的重点领域之一。国家对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从施工现场的扬尘治理到建筑垃圾的规范化处理,从施工设备的尾气排放控制到施工噪音的限制,每一项环保措施的落实都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

例如,为了满足扬尘治理的要求,企业需要购置大量的扬尘防治设备,如洒水车、喷雾降尘装置等,并安排专人负责设备的运行和维护,这无疑增加了企业的设备购置成本和人力成本。在建筑垃圾处理方面,传统的随意倾倒方式已被禁止,企业必须采用专门的运输车辆将建筑垃圾运往指定的填埋场或回收处理站点,同时还可能需要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处理,以提高资源利用率,这都增加了建筑垃圾处理的成本。

此外,随着绿色建筑理念的推广和相关标准的逐步实施,一些绿色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的应用成为必然趋势。然而,这些绿色材料和工艺往往价格较高,或者在初期应用阶段由于技术不成熟而导致成本增加。例如,新型的节能保温材料虽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能够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但购买成本可能比传统材料高出不少;一些环保型的施工工艺可能需要企业引进新的设备或对施工人员进行专门培训,这都会在短期内增加企业的成本投入,进一步加大了成本控制的难度。

(四)传统成本控制模式的局限性

传统的建筑企业成本控制模式主要聚焦于施工阶段,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对施工过程中的材料消耗、人工工时以及机械设备使用费用的控制上。在项目前期的决策阶段,往往缺乏对项目可行性、投资回报率以及成本效益的深入分析和精准评估。例如,在项目立项时,没有充分考虑项目所在地的市场需求、政策环境以及潜在的风险因素,导致项目决策失误,后续即使在施工阶段进行严格的成本控制,也难以弥补决策阶段造成的成本浪费。

在设计阶段,传统成本控制模式未能充分发挥设计对工程造价的关键影响作用。设计人员往往侧重于建筑功能和外观的设计,而对成本因素考虑不足,缺乏与成本控制人员的有效沟通和协作。这可能导致设计方案中出现一些不必要的奢华设计或者不合理的结构选型,从而增加工程造价。而且,由于缺乏有效的设计变更管理机制,在施工过程中频繁出现设计变更,进一步导致成本失控。

在项目后期的运营维护阶段,传统成本控制模式几乎没有涉及。建筑项目交付使用后的运营成本,如能源消耗、设备维修保养、物业管理等费用,往往在项目前期的成本规划中被忽视。实际上,运营维护成本在建筑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成本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果在前期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控制,将会给企业和业主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结论与展望

经济新常态下,建筑企业成本控制的战略转型与创新实践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从传统成本管理向战略成本管理转变、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升级、从单一成本控制向全过程成本控制拓展等战略转型方向,以及运用信息化技术、开展供应链协同、推行绿色建筑理念等创新实践措施,建筑企业能够有效应对经济新常态下成本控制面临的各种挑战,提升成本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张帆, 刘畅. 经济新常态下建筑企业成本管理的困境与突破路径[J].建筑经济, 2022(06): 58 - 61.

[2] 王辉, 赵宇. 建筑企业成本控制在经济新常态下的转型策略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 2021(03): 137 - 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