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种植活动中劳动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
张小玲 徐韬韬
榆中县幼儿园 730100
幼儿时期劳动教育是培养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农事为主种植活动是一种贴近自然的具有生活气息的教育方式,给儿童提供了观察直观、参与动手实践、体验生活的机会。儿童在参与马铃薯、玉米等的农事劳作中,可以在春种、夏耘、秋收、冬藏的劳动过程中,亲身体验劳动的全过程,从而培养劳动素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本文旨在探讨幼儿种植活动中劳动素养培养的实践意义,并提出基于四季节律的有效实践策略。
一、幼儿种植活动中劳动素养培养的实践意义
(一)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幼儿种植活动涵盖了多个领域的发展需求,对儿童全面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从身体方面,幼儿劳动活动过程中锄地、撒种、浇水等环节,能够加强大肌肉与小肌肉的协调,提高幼儿的身体灵活性。例如,在翻土过程中,幼儿需要用力挥动小铲子,从而提升上肢力量;撒种时,要用手抓起一个个小种子,这可训练孩子们的手指精细动作能力。从认知方面看,孩子们通过观察农作物的变化,获取植物生长规律、环境条件等知识,提高认知能力、专注力、分析思考力等。
(二)深化劳动教育价值内涵
种植活动是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能够深化劳动教育的价值内涵。将孩子从一片空地,种上带着希望的种子,直到自己辛苦劳动之后收获结果,让孩子们切切实实地体会到劳动的价值,最终形成诚实劳动的工作态度、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观念。其次,这种形式增强了孩子坚强意志和创新精神,在种植中遇到一系列问题的时候,像处理病虫害问题,或者是土地养分问题,他们需要动脑筋去想如何解决,以此来激发孩子的创造力以及培养动手能力。
(三)实现劳动教育的生活化与持续性
将种植活动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能够实现劳动教育的生活化与持续性。通过开辟专门的种植区域,让幼儿在日常活动中经常性地参与耕种管理,这样的一种贴近真实的劳动学习方式,可以使幼儿在生活的实践中感受到劳动的价值与意义,从而使劳动教育成为幼儿生命的一部分。而耕作是一项周期性较长的工作,从春季到冬季,要求孩子较长时期付出不懈的努力,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毅力与意志,使得劳动教育具有了持续性。
二、基于四季节律的幼儿种植活动中劳动素养培养的实践策略
(一)春种:以“参与式体验”激发劳动兴趣与责任意识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也是激发幼儿劳动兴趣和责任意识的关键时期。在春种活动中,我们采用“参与式体验”的方式,鼓励孩子们参与到各个环节中来。首先就是老师带领大家先热烈地讨论好种什么,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及以往经验选出种马铃薯、种玉米等适宜于此时节播种的农作物的种类。这样不仅能够刺激孩子们的主动性、积极性,也能让幼儿感受到自己是种植活动的主人。紧接教师会带领幼儿一起准备种植工具和种子,并向孩子们说明一下这些工具的名称、用途以及这些种子的样子,让幼儿亲手触摸种子,看一看它的外在形态特征等,引发幼儿对种植的好奇心。
在翻土环节,老师先示范正确的翻土方法,然后引导小朋友自己尝试,幼儿们挥动着小铲子,用力地翻着土,虽然笨拙但很努力。在播种过程中,老师会引导小朋友尽量把种子撒得均匀,然后覆盖薄薄一层土。小朋友小心翼翼,仿佛肩负庄严使命。播种完成后,教师会和幼儿一起为种植区域制作标识牌,上面写有作物的名字,播种的时间等,让幼儿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有更清晰的认知。
通过这些参与式体验活动,幼儿们对种植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意识到自己要对植物的生长负责,他们会天天观察种子的生长变化,给它浇水、除杂草等照料行动。这种责任意识将伴随他们整个种植过程。
(二)夏耘:以“问题导向”提升劳动技能与探究能力
夏日植物快速生长,幼儿在看护土豆、玉米的时候总会有许多问题产生:有些植株叶子变黄、生长变慢,田间杂草丛生、苗木过密相互争夺营养等,老师们就可以引导孩子去探究植物的生长环境,分析植物的生长因素,鼓励提出实验性的方案。
对于叶片黄化,小朋友们通过研究分析交流得出,要么是缺肥,要么是水分太多。于是他们被分成 2 组做实验,一组小心地施肥,在植物的根周围撒些肥料,然后翻土混合;另一组严格控制浇水量,观察土壤干湿。对于杂草,大家在老师的指导下,用铲子、锄头认真地除掉,分辨哪些是野草,哪些是作物,从根部上彻底消除,而不伤及幼苗。对于过密苗株,他们开展间苗工作,蹲在田边挑出弱苗拔除,为其他苗株留空间。
浇水时,孩子们不再随意,而是根据植株需求和土壤状况调整水量与频率,还学会用喷壶让浇水更均匀。通过长期的观察,孩子对植物的生长情况有了深入地了解,每天都去看叶子、枝条有没有生长,有没有生虫等情况,并加以记录。孩子在老师指导下用卷尺和度数仪测量植物的高度、树枝的粗细,比较和分析数据等。
一段时间后,对种植的植物施肥浇水以后,植物叶子碧绿强壮,经过间苗后,植株也更加壮实,除草之后的种植地也十分整洁。孩子们收获了劳动成果,掌握了一定劳动技能,观察、测量和分析,探究能力大幅提升。
(三)秋收:以“成果共享”强化劳动价值感与协作精神
秋季是丰收的季节,也是强化幼儿劳动价值感和培养协作精神的重要时刻。在秋收活动当中,要以“成果共享”为理念,带领幼儿一起收获劳动成果,一起分享收获的喜悦。
在土豆、玉米成熟时,幼儿们怀着丰收的喜悦心情去往种植区,有的负责摘玉米,有的负责挖土豆,个个积极动手收获,劳动的过程中,孩子互帮互助,携手合作。身体比较高大、力气比较大的孩子,就帮助比较矮小、力气比较小的孩子,把挂在比较高的玉米收获过来,有些孩子因为力气较大,就帮忙拔土豆,这样既提高收获效率,又能锻炼孩子团结协作的意识。
完成收获之后,教师将带着孩子一起收拾、整理劳动成果,把玉米去皮,土豆洗干净后进行分级(按照大小、质量分级);然后下一个目标是:如何处理劳动成果?幼儿们经过讨论,决定将一部分的玉米和土豆带回家和家人一起分享,一部分留在学校做菜。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主动参与到洗菜、切菜、煮菜等各种各样的活动,享受用双手自己做的美食。体会到自己努力而得到的快乐,体会到成就感,在这个分享成果的活动中有很强的自豪感,并且能加强他们的合作能力、分享意识等。
(四)冬藏:以“生命教育”深化劳动情感与生态意识
冬天是万物蛰伏的季节,也是深化幼儿劳动情感和强化生态意识的重要契机。我们可以把“生命教育”纳入“冬藏活动”中,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和生态知识,培养幼儿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之情。
教师会组织幼儿一起讨论如何储存收获的土豆和玉米,让幼儿自主探究冬藏的目的和方法。幼儿们通过查阅资料和向家长请教,知道了马铃薯、玉米储存在低湿度、干燥、通风的地方不易萌芽,不易腐烂。这样学生们就和教师一起挑选优质土豆、玉米储存起来。在储存过程中会定期观察马铃薯和玉米的状态,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如发现个别马铃薯长芽了、个别玉米被虫咬了。学生们就会一起探究造成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如将发芽的土豆单独存放,对生虫的玉米进行晾晒等。
除此之外,老师应带领孩子们观察冬天大自然的变化,了解到植物是如何在大雪压枝中休眠,在孩子的目光中可以看到,虽然地上植物会缓慢或停止生长,但地下根系依然在活动,只为明年更好地生长做准备。这样的观察和实践,让孩子们深切感受到生命的顽强和神奇,生发了生命的崇敬和生态意识。他们明白,每一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
总之,幼儿种植活动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基于四季节律开展劳动素养培养实践,让幼儿在四季更迭中感受劳动的魅力与价值。这不仅为幼儿当下的成长铺就坚实道路,更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热爱劳动、尊重生命的种子。相信在未来,这些种子会生根发芽,助力幼儿成长为具有健全人格、强烈责任感和生态意识的新时代公民。
参考文献:
[1] 董春霞 . 通过种植活动提升大班幼儿劳动素养的行动研究 [D]. 浙江师范大学 ,2023.
[2] 曹艳浈 . 基于劳动教育的大班幼儿种植活动的科学指导 [J]. 家教世界 ,2022(33):41-42.
[3] 段 进 娟 . 巧 借 趣 味 种 植 活 动 开 展 幼 儿 劳 动 教 育 之 我 谈 [J]. 智力 ,2022(27):17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