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校协同:幼小衔接中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联动机制
黄雨馨
湖塘桥实验幼儿园融创园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幼小衔接问题已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2025 年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持续提升,但幼儿园与小学教育之间的断层现象依然突出,尤其体现在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上。家庭、幼儿园和小学作为儿童成长的主要环境,其教育理念与方法的差异导致部分儿童在入学初期出现适应困难,表现为合作意识不足、情绪管理能力薄弱等典型问题。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各教育主体间缺乏系统性协作,难以形成连续性的社会性发展支持体系。
从政策层面看,《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虽已明确要求加强家园校协同,但实践层面仍存在责任边界模糊、联动形式化等问题。以某省会城市2024 年的调研为例,超过 60% 的教师反映家校沟通仅停留在事务性通知层面,未能深入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核心需求。同时,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协同育人提供了新工具,但如何将其有效融入幼小衔接实践仍需探索。
本研究旨在通过厘清家庭、幼儿园和小学三方在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中的角色定位,构建具有可操作性的联动机制。具体目标包括:第一,揭示当前幼小衔接阶段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现实困境及其成因;第二,提出家庭情感支持、幼儿园游戏化培养与小学渐进式教学相衔接的协同路径;第三,验证该机制对提升儿童同伴关系质量与入学适应能力的实际效果。研究成果将为破解幼小衔接难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范式,助力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的高质量衔接。
二、家园校协同的联动机制构建
2.1 家园校协同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模式
家园校协同的理论基础植根于生态系统理论与发展连贯性理论。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强调,儿童发展受到微观系统(家庭、幼儿园)、中间系统(家园互动)及外层系统(教育政策)的共同影响。在2025 年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这一理论为三方协同提供了框架支撑:家庭作为情感支持的核心圈层,幼儿园充当交往技能训练的中介系统,小学则构成规则内化的外部环境,三者形成递进式发展网络。正如甘子路所强调的,通过共享活动空间将被动参与转化为主动协作模式,能有效提升教育连贯性。
实践模式构建需遵循“差异互补—动态衔接—持续反馈”原则。在差异互补层面,家庭侧重日常情境中的情感引导,如通过亲子游戏模拟冲突解决场景;幼儿园采用角色扮演等游戏化活动培养分享、轮流等基础技能;小学则设计阶梯式合作任务,从简单的同桌互助逐步过渡到复杂的小组项目。某幼儿园采用“三阶联动”模式:入学前半年启动家长工作坊,帮助家庭调整教养方式;幼儿园大班末期引入“小学体验周”,通过模拟课堂降低环境陌生感;小学新生入学后实施“伙伴制”,由高年级学生协助适应集体生活。这种模式显著改善了儿童从非正式交往向正式协作的过渡质量。
数字化协同成为 2025 年实践创新的重要方向。借鉴 Chanhyeong Cho 提出的数据更新机制理念,部分学校开发了家校协同平台,嵌入儿童社交行为发展图谱,使三方能实时追踪交往能力进展。例如,教师记录课堂合作表现,家长上传家庭互动视频,系统自动生成发展曲线并提出干预建议。但需警惕技术工具的双刃剑效应——某试点园发现,过度依赖电子评量会导致教师忽视现场观察,因此平台设计保留了纸质观察记录导入功能,确保虚拟与现实的平衡。
协同效能提升的关键在于建立制度化的沟通机制。胡珂嘉指出“有效的协同需要固定沟通渠道与责任清单”,具体包括:每月一次的三方联席会议,聚焦阶段性发展目标;每学期两次的家长开放日,展示儿童交往能力进步;以及突发事件快速响应通道,如针对儿童交往冲突的 24 小时家校沟通流程。某案例显示,当教师发现某生持续回避小组活动时,通过快速通道联系家长,共同排查出因弟弟出生导致的焦虑情绪,及时通过家庭心理辅导和班级角色分配调整化解问题。
当前实践仍需突破三个瓶颈:其一,协同深度不足,部分活动仍停留在信息通报层面,如某校使用的家校APP 仅用于作业通知;其二,专业性支撑薄弱,尤其是农村地区缺乏懂儿童心理的协调人员;其三,评价标准单一,过度关注可见的交往行为而忽视情感体验。未来需构建更精细化的协同指标体系,将儿童情绪表达、冲突化解策略等隐性能力纳入评估,形成真正以儿童发展为中心的全链条支持网络。
2.2 具体案例分析与联动机制优化建议
通过对典型幼儿园案例的深度剖析,可清晰呈现当前家园校协同实践中的关键问题与改进空间。在某省级示范园的“跨班交友周”活动中,教师设计了混龄游戏、合作绘画等环节,但后续追踪发现,仅有 28% 的儿童能主动将新建立的同伴关系延续至日常活动。深入分析显示,该现象源于三方衔接断层:家长未在家庭中创造交往延续机会,小学也未及时对接幼儿园的社交档案,导致儿童交往经验出现“记忆消退”。这一案例印证了华伟伟关于“幼小衔接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区多方协同推进”的论断,凸显了持续性支持的重要性。
另一典型案例通过“家长助教日”邀请小学教师参与大班区域活动,模拟小学课堂的规则要求。初期观察显示儿童互动质量显著提升,但两个月后出现“规则疲劳”现象——部分儿童对程式化的交往要求产生抵触。根本原因在于小学未能根据儿童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仍沿用统一标准评价交往行为。这提示联动机制需建立动态调节功能,正如俞莉娜强调的“双向联动需要课程整合与结构调整同步进行”。
基于案例分析,提出三项联动机制优化建议:首先,构建儿童社交能力发展档案的贯通式管理。幼儿园在毕业前三个月系统记录儿童合作偏好、冲突解决特点等核心信息,经家长确认后移交小学。据此为每位新生定制“社交适应卡”,如为抗拒肢体接触的儿童安排口头交流为主的小组任务,有效降低了入学焦虑。其次,建立周期性行为对照评估制度。小学在开学初、期中、期末三个节点,对照幼儿园档案评估儿童交往能力变化,并通过家校平台共享评估结果。某校采用“三色预警”机制(绿色表示稳定发展、黄色提示需关注、红色需干预),帮助教师和家长快速识别适应不良儿童。
开发数字化协同工具的功能深度。当前多数家校 APP 仅实现信息传递功能,未来应嵌入社交能力发展评估模块。例如设计“交往事件记录”功能,家长可上传儿童在社区玩耍的视频片段,教师标注课堂观察到的对应行为,系统自动生成发展曲线并推送个性化活动建议。但需注意避免技术异化,保留面对面的“协同工作坊”等传统形式,确保情感传递的真实性。
特别需要关注 2025 年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新挑战。部分幼儿园过度依赖虚拟互动平台,导致儿童现实交往能力弱化。某园使用 AR 设备开展“虚拟同伴”游戏后,儿童在真实场景中反而更依赖电子媒介作为交往中介。这要求家园校协同中明确技术使用边界,建议将屏幕时间控制在每日总活动时长的 20% 以内,并确保数字化活动始终服务于现实交往能力的培养。未来可借鉴脑科学同步性研究思路,通过多模态数据监测儿童在协同活动中的真实参与度,但需注意避免陷入技术至上主义陷阱。
联动机制优化的核心在于形成“观察 - 反馈 - 调整”的闭环系统。建议每月举行三方线上联席会议,重点讨论三类典型事件:成功案例(如某儿童通过家校共同设计的角色扮演活动克服了社交恐惧)、待改进案例(如小组合作持续失败但原因不明)、特殊需求案例(如自闭症谱系儿童的交往支持)。通过结构化复盘,将零散经验转化为系统性策略,最终实现从形式协同到实质协同的质变。
三、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系统考察幼小衔接阶段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现状,结合家园校协同实践案例的深入分析,得出以下核心结论:首先,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需要家庭、幼儿园和小学形成教育合力。家庭应注重情感支持和日常行为指导,幼儿园通过游戏化活动培养基础交往技能,小学则需采用渐进式教学策略促进同伴融合。其次,当前教育实践中存在三方协同不足的问题,表现为责任边界模糊、沟通形式化等,这直接影响了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最后,构建制度化、常态化的家园校协同机制能显著提升儿童主动交往意愿,改善其情绪管理能力,帮助建立积极的同伴关系。
2025 年当前,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未来研究可在以下方向深入探索:一方面,应着力开发智能化的协同育人平台,整合儿童社交行为数据,实现家园校三方信息的实时共享与动态分析。例如,通过可穿戴设备采集儿童在不同场景中的交往表现,为个性化干预提供依据。但需警惕技术应用可能带来的隐私风险和真实交往机会减少等问题。另一方面,需加强农村地区的协同育人支持体系建设,通过“县 - 乡 - 村”三级联动模式,缩小城乡在幼小衔接资源上的差距。此外,可借鉴国际经验探索社区参与的新形式,如图书馆、博物馆等社会机构设计专门的过渡期交往促进活动。
参考文献
[1] 贺燕 .“新课标”视域下幼小科学衔接方法探析 [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2024,(12):109-112.
[2] 宗巴 . 幼小衔接视域下家园共育有效路径 [J].《视周刊》,2025,(8):89-89.
3] 陈晓芬 . 幼小衔接中的家校社合作共育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4,(16):22-
[4] 王菊霞 . 幼小衔接过程中家园校合作共育的困境与路径 [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23,(3):7-9.
[5] 谭娟 . 浅谈幼小衔接在家园共育中的新探索 [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2,(11):7-10.
[6] 倪春玲 . 强化“五同”意识 , 推进幼小科学衔接 [J].《早期教育(幼教·教育教学)》,2023,(4):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