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就业背景下高职院校“五育”融合协同育人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实施成效

作者

黄新 肖武

随州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随州 4413000

一、引言

新就业形态下,产业升级与技术迭代加速,企业更注重员工的综合素质与跨界能力。传统以单一技能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成为核心需求。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构建五育融合“一核五翼”评价体系,通过德技并修的核心价值理念与评价内容、对象、方式、组织、环境五要素的协同设计,形成系统化育人框架。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二、高职院校五育融合“一核五翼”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一核五翼”评价体系的内涵和构建原则

“一核”即以德技并修为核心理念。德育上,注重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世界眼光与职业信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职业道德;智育上,聚焦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职业技能,强化专业课程与 1+X 证书标准的对接,提升学生技术迁移能力与创新思维。这一理念顺应了新就业形态下企业对员工综合素质的高要求,突破了传统教育中“五育”割裂的局限,形成以德育为引领、五育融合的育人格局。

“五翼”围绕评价内容、对象、方式、组织、环境五要素展开,构建系统化评价体系:

1. 评价内容:细化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五维指标。例如,德育包括诚信教育、社会责任感;智育涵盖专业课程成绩、创新创业成果;体育涉及体测成绩、运动技能;美育包含艺术实践、审美能力;劳动教育注重实践参与度、劳动精神。通过量化与质性评价结合,全面反映学生综合素质。

2. 评价对象:覆盖学生个体、班级、专业、学校四级,形成分层评价机制。例如,通过学生“素质画像”动态跟踪个体发展,以班级为单位评估团队协作能力,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评价。

3. 评价方式:整合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运用大数据技术采集学生行为数据,生成“素质画像”数据标签,如“职业信念坚定者”“技术创新能手”。同时,通过作品展示、口头报告、实训实践等多元化方式,增强评价的客观性与即时性。

4. 评价组织:落实“三全育人”机制,通过职教集团、产业学院、现代学徒制等平台,实现“家校行社企”五方协同评价。例如,企业导师参与课程评价,将职业资格证书标准、技能竞赛成绩纳入智育评价,增强评价的产业适配性。

5. 评价环境:搭建多元参与的评价环境,整合校内实训基地、企业实习岗位、社区服务站点等资源。例如,建立“田间课堂”“工匠学院”等实践平台,将劳动教育融入真实工作场景,形成立体化评价生态。

(二)一核五翼”评价体系的构建逻辑

1. 理论逻辑:系统论与矛盾论的融合

“一核五翼”体系将五育视为相互关联、彼此促进的有机整体。例如,德育通过课程思政渗透至专业课程,智育通过项目实践反哺德育,形成“以德领智、以智促德”的良性循环。同时,针对新就业形态下“五育失衡”问题,强化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资源投入,破解传统教育中“重智轻德、弱体抑美”的困境。

2. 实践逻辑:产教融合与多元协同的驱动

构建以产教融合为载体,推动“五育融合”与“产教融合”有机耦合。例如,通过订单培养、创业园等模式,将企业需求纳入评价标准,确保学生所学的专业技能与岗位需求相匹配。同时,落实多元协同育人,“家校行社企”五方共同参与评价设计。例如,社区提供志愿服务评价数据,形成评价共同体的合力。

3. 技术逻辑:数智赋能与动态优化的支撑

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实现评价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动态分析。例如,通过智慧职教平台生成学生“素质画像”,这种技术赋能不仅提升评价的科学性,还为个性化指导提供依据。例如,教师根据“素质画像”数据,为学生制定差异化发展方案,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一核五翼”评价体系的构建路径

1. 课程资源开发:“五育”融合的模块化设计

开发“主题化、课程化、自主化、学分化”的校本课程,将“五育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例如,在智能制造专业中,设计“工业机器人编程与伦理”课程,同步考察学生技能掌握与职业道德;在护理专业中,开设“患者情绪舒缓美学”课程,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与人文关怀。通过跨学科项目实践,如乡村振兴主题的产学研合作,实现“五育”在真实场景中的融合。

2. 评价机制创新:量化与质性结合

将思政课程成绩、体测数据、创新创业竞赛奖项等量化指标,与教师观察记录、学生反思日志等质性评价结合,形成综合评价结果。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增加评价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3. 保障体系构建:政策与资源的协同策支持:将五育融合纳入学校绩效考核,激励教师参与评价体系改革

资源整合: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如汽修专业与4S 店合作开展实习评价;与社区共建志愿服务站点,如护理专业在养老院开展劳动教育实践。

师资培训:开展教师“五育融合”教学能力培训,提升其课程设计、数据分析与个性化指导能力。例如,通过工作坊形式,邀请企业专家指导教师开发五育融合案例库。

三、高职院校五育融合“一核五翼”评价体系的实施成效

(一)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升

1. 德育成效:通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学生职业信念与家国情怀显著增强。例如,我校将行业伦理案例融入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开展“医患沟通中的职业道德”讨论,学生诚信教育参与率提升至 98% ,社会责任感调查得分提高 32% 。

2. 智育成效:我校以职业技能大赛为抓手,深化实战导向、多元协同的的人才培养机制,构建教学 - 实战 - 创新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对接 1+X 证书标准,重构“AI+ 专业”模块化课程,学生各级各类技能证书通过率提高 25%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获奖数量、创新创业竞赛获奖数量增长 40% 。例如,2025 年我校学生在“中银杯”湖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凭借扎实的专业素养获得多项省级奖项,其中医学院参赛团队以精湛和规范娴熟的实操技术成功晋级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3. 体育与美育成效:设计职业体能训练项目与艺术素养课程,学生体测合格率提升至95% ,艺术实践参与率达 85% 。护理专业学生通过“患者情绪舒缓美学”课程,审美能力评分提高 28% 。

4. 劳动教育成效:建立企业实习基地与社区服务站点,学生劳动实践时长增加 50% ,劳动精神认同度达 90% 。例如,物流专业学生通过“仓储搬运体能优化”实训,团队协作能力评分提高 35%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优化

1. 跨学科课程设计:开发“主题化、课程化、自主化、学分化”的校本课程,如“田间课堂”将语文、数学、科学融入食用菌栽培专业,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评分提高 40% 。

2. 理实一体教学改革:紧扣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以技能形成为导向逆向设计课程。例如机电专业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模拟工业机器人操作场景,学生技能掌握效率提升 30% 。

3. 数智赋能评价: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过程性评价数据,通过预警引导模式实现增值评价。我校学习通教学平台数据显示学生个性化指导覆盖率提升至 95% 。

(三)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深化

1. 企业参与评价:引入企业导师参与课程评价,将职业资格证书标准、技能竞赛成绩纳入智育评价。例如,某汽修专业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学生企业满意度调查得分提高 28% ,岗位适配率达 90% 。

2. 订单培养模式:通过“现代学徒制”实现企业评价与学校评价无缝对接。我校与智能制造企业合作开展“订单班”,学生毕业前即通过企业考核,就业率高达 98% 。

3. 反馈机制优化:定期开展企业满意度调查,将用人单位反馈纳入评价体系改进依据。数据显示,连续三年毕业生岗位胜任力评分提高 22% ,企业续聘率提升至 85%

4. 社会认可度提升:毕业生就业满意率、对口就业率显著提高,学校社会声誉持续增强

四、结论与展望

新就业背景下,高职五育融合“一核五翼”评价体系通过系统化设计,实现了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课程体系优化、产教融合深化、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增强。未来,需进一步强化以下方面:

1. 动态调整评价标准:紧跟产业升级与技术迭代,定期修订五维评价指标,确保与新职业岗位需求相匹配。

2. 深化数智赋能应用:拓展人工智能在评价数据采集、分析中的应用场景,提升评价的精准性与即时性。

3. 扩大协同育人范围:加强与行业协会、国际组织的合作,构建全球化育人网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五、结论

新就业背景下,高职院校“五育”融合协同育人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是适应产业升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通过“一核五翼”评价体系结构的搭建、五育融合课程资源库的开发、“素质画像”动态评价的实施,以及党建引领、产教融合、家校共育、激励机制的完善,高职院校能够培养出德技并修、智体融合、美劳互促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新就业形态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未来,我校将持续优化该评价体系,强化数智赋能,推动“五育”融合协同育人向更深层次发展。

项目基金:本文系2024 年度湖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课题《新就业背景下高职院校“五育”融合协同育人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4ZJGB0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新(1982-),女,中国人,本科,副教授,从事教育学研究肖武(1970-),男,中国人,本科,教授,从事教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