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探究
智丽
江苏省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学校 江苏昆山 215300
引言:小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期,语文是基础学科,承担着传递知识、培养能力、塑造品格多重任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然而现实教学中存在重知识轻德育、重技能轻情感现象使语文学科育人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基于教育实践,探索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有效路径,希望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教育质量为新时代小学语文教育提供参考。
一、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文本内容承载品德
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内涵,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悟道德情操,文本选择上注重典范性与时代性,既有古今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又有反映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品,教学方法上采取浸润式、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情境创设、角色扮演、讨论交流等多样化手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道德熏陶。在教学评价上注重过程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关注学生道德情感、态度、行为变化,真正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以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乌鸦喝水》教学为例,教师应当从多维度开展德育渗透。课前准备阶段引导学生搜集有关动物智慧故事,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培养自主探究精神,课堂导入环节通过提问如果你非常口渴却找不到水喝,会怎么办,引发学生思考困境解决方法,培养积极面对困难态度。文本解读过程中,教师应当采用情境表演方式,请学生扮演乌鸦角色,亲身体验乌鸦思考过程,感受智慧可贵。教师还应当设计小组讨论乌鸦为何能喝到水,引导学生理解小石子看似微不足道,却能积少成多解决大问题,从而领悟持之以恒价值。拓展延伸环节,教师应当让学生分享生活中遇到困难如何解决经历,或设计智慧解难题情境模拟活动,让学生运用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课后作业可布置创作小动物智慧故事,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内化智慧品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做说教而是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同时,感悟智慧可贵、坚持不懈重要性,从而实现知识学习与品德培养双赢局面。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 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实践活动融入德育,语言运用培养品格
语文学科特点决定其不仅停留于课内教学,更需要通过丰富多彩实践活动巩固拓展,将德育融入语文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锤炼品格。主题阅读活动可围绕爱国主义、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设计,引导学生选择优秀读物,撰写读书笔记组织读书分享会,在阅读中感悟道德内涵。写作实践中融入德育元素,如设计感恩父母、关爱他人、保护环境等主题作文,通过观察、思考、表达过程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语言表达活动如演讲比赛、辩论赛、故事会等鼓励学生表达对社会现象见解,锻炼批判性思维同时树立正确价值取向,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德育,如文学社团、校园广播站、班级图书角等载体形成浓厚人文氛围。结合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时事热点开展专题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现实、个人与社会关系,培养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以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教师应当设计系列实践活动融入德育元素。组织温暖冬日主题阅读活动,引导学生阅读安徒生其他童话作品如《丑小鸭》《皇帝的新装》,了解作者关注弱势群体思想,推荐关爱主题现代儿童文学作品,拓展学生阅读视野,撰写读后感分享心得体会。开展感受他人困境体验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社会福利院,与孤寡老人交流,准备简单节目或手工礼物或邀请社区困难家庭儿童来校参加联谊活动,让学生在实际交往中培养同理心与关爱之情。设计传递温暖主题写作,学生可根据亲身体验或观察所得,撰写我看到困难观察日记或如果我遇见卖火柴小女孩想象作文,表达对社会弱势群体关爱之情。组织爱心义卖实践活动,学生制作手工艺品在校园内义卖,所得善款捐赠给需要帮助孩子或发起冬日温暖包捐赠活动,为贫困山区儿童准备学习用品与生活必需品。开展幸福生活感恩行主题班会,学生分享参与活动感受,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关爱他人、珍惜幸福。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不仅深入理解文本内涵,更在实际行动中体验关爱他人美德,培养社会责任感与人道主义精神,实现语言学习与品格培养有机统一。
三、师生互动体现德育,情感交流塑造品质
教育过程本质上是师生情感交流过程,良好互动关系为德育渗透创造条件,教师应树立榜样形象,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课堂上教师语言规范得体,举止文明礼貌,展现高尚师德。课下关心学生成长,尊重学生人格建立平等信任关系。如一年级新生入学,教师耐心引导学生适应校园生活,用温暖语言消除陌生感,面对学习困难学生,不歧视不放弃鼓励其建立自信,营造民主氛围,构建和谐课堂环境。教师设计讨论环节,如水浒传人物评价,鼓励学生自由表达看法,组织辩论会如应否废除作业,培养学生批判思维与包容精神,教师倾听每位学生意见,尊重不同声音引导理性分析使课堂成为思想碰撞交流场所。
教师还应当注重个性化指导,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对性格内向学生耐心引导,创造表现机会对行为偏差学生循循善诱,帮助其认识错误,对优秀学生适当提高要求促进全面发展,如某学生作文习惯抄袭,教师不简单批评而是私下交流,了解原因,提供指导激发创作兴趣。构建情感共同体,实现师生共同成长。教师真诚分享自身经历,如讲述自己童年读书故事,拉近与学生距离,关注学生情感变化,适时提供心理支持,组织集体活动如师生共读一本书,增强归属感。通过真挚情感交流学生感受教师关爱,潜移默化形成积极人生态度,实现情感引领育人目标。
结论: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是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多元策略形成合力,课堂教学中通过挖掘文本德育元素,设计情境体验引导深入思考,实现知识传授与品德培养统一。实践活动中通过主题阅读、写作实践、语言表达以及校园文化等形式促进学生道德内化与外化,师生互动中通过榜样示范、民主氛围、个性化指导以及情感共同体建设,实现润物无声育人。未来可进一步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全方位德育体系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 柴芳芳 . 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J]. 吉林教育 ,2025,(16):36-38.
[2] 孙岳娇 .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 [J]. 吉林教育 ,2025,(13):83-85.
[3] 沈思妍 .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 [J]. 全国优秀作文选 ( 写作与阅读教学研究 ),2025,(02):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