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在职业院校实训课程中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方伟
安徽理工学校 安徽省安庆市 246002
引言
在汽车产业智能化、网联化浪潮的强力推动下,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竞争的核心领域,正重塑着汽车行业的格局与未来走向。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汽车产业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阵地,其实训课程肩负着使学生掌握前沿技术、契合行业需求的重任。当前职业院校智能网联汽车实训课程在内容、方法等方面与行业发展存在脱节。
一、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背景与职业院校实训课程现状
(一)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态势
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汽车产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正引领着汽车行业的变革。其融合了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多领域前沿技术,实现了车辆与外界环境的信息交互与智能协同控制。当前,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迅速,自动驾驶等级不断提升,从辅助驾驶向高度自动驾驶乃至完全自动驾驶迈进。同时,车联网技术使得车辆能够实时接入互联网,获取丰富的信息与服务,为人们带来更加便捷、安全、高效的出行体验。这一技术发展趋势对汽车行业的人才需求产生了深远影响,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汽车行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亟需紧跟技术发展步伐,调整和优化实训课程体系。
(二)职业院校实训课程现存问题
目前,职业院校汽车相关专业的实训课程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暴露出诸多问题。首先,课程内容陈旧,未能及时融入智能网联汽车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行业需求脱节。其次,实训设备落后,缺乏先进的智能网联汽车实训平台和设备,学生难以接触到真实的工作场景和技术应用,无法有效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再者,教学方法单一,仍以传统的教师演示、学生模仿为主,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手段,难以满足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
二、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在职业院校实训课程中的开发策略
(一)基于岗位能力的课程目标设定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涉及多个领域和岗位,职业院校在开发实训课程时,应深入开展行业调研,明确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中相关岗位的能力要求。智能网联汽车装配调试岗位需要学生掌握传感器安装调试、线束连接与布线等技能,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岗位要求学生具备车辆通信系统测试、自动驾驶功能测试等能力。基于这些岗位能力需求,设定具体的课程目标,确保学生经过实训课程学习后,能够具备从事智能网联汽车相关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和职业素养,为顺利就业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构建模块化实训课程体系
为适应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职业院校应构建模块化实训课程体系。将实训课程划分为基础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和综合应用模块。基础技能模块主要涵盖智能网联汽车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如电子技术基础、汽车网络通信基础等。专业技能模块针对不同岗位方向设置,如智能驾驶系统调试、车联网技术应用等。综合应用模块则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开展综合性实训项目,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提高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模块化课程体系的设计便于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学习内容,同时也为课程的灵活调整和更新提供了便利。
(三)开发特色实训教材与教学资源
实训教材和教学资源是实训课程实施的重要支撑,职业院校应组织行业企业专家、骨干教师共同开发具有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特色的实训教材。教材内容应紧密结合行业实际,融入最新的技术标准和案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操作环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在线课程、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教学视频等。在线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灵活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进度自主学习。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能够模拟智能网联汽车的工作场景和故障情况,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和故障诊断,降低实训成本,提高学习效果。
三、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在职业院校实训课程中的教学方法应用
(一)项目驱动教学法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实际项目为载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项目任务的教学方法。在智能网联汽车实训课程中,教师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智能网联汽车项目,如智能网联汽车环境感知系统调试项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项目需求分析、方案设计、设备选型、安装调试到最终的项目验收,全程参与项目实施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项目驱动教学法能够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项目,增强学生对行业实际工作的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任务引领教学法
任务引领教学法以工作任务为引领,将实训内容分解为一系列具体的任务。在智能网联汽车实训中,例如在智能网联汽车通信系统调试实训中,可以将任务细分为车载终端设备安装任务、通信协议配置任务、数据传输测试任务等。每个任务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智能网联汽车通信系统的调试方法和技能。任务引领教学法能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使学习过程更具针对性和方向性。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任务,学生能够获得成就感,增强学习自信心,逐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
(三)虚拟仿真与实车实训相结合教学法
虚拟仿真技术为智能网联汽车实训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手段。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可以模拟智能网联汽车的各种工作场景和故障情况,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反复练习和操作,熟悉智能网联汽车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流程,降低实训成本和风险。虚拟仿真实训不能完全替代实车实训。实车实训能够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车辆和设备,感受实际工作环境,进行更加真实和复杂的操作。因此,在实训教学中,应将虚拟仿真与实车实训相结合。在进行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功能调试实训时,先让学生在虚拟仿真平台上进行模拟调试,熟悉调试流程和方法,然后再到实车上进行实际操作,验证和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实训效果。
结束语
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开发策略,构建模块化实训课程体系,开发特色实训教材与教学资源,以及有效应用项目驱动、任务引领、虚拟仿真与实车实训相结合等教学方法,职业院校能够培养出适应智能网联汽车行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面对技术应用过程中面临的挑战,职业院校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加强校企合作,提升师资水平,保障实训安全。未来,随着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职业院校应持续关注行业动态,不断优化和完善实训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为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实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 王晓峰 .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背景下职业院校实训课程体系的重构研究 [J]. 教育与职业 ,2023(12):98-104.
[2] 刘丽华 . 基于岗位能力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职业院校实训课程开发与实践 [J]. 职业技术教育 ,2022(20):45-50.
[3] 孙建国 . 职业院校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实训课程教学方法创新与探索[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1(32):7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