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视域下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唐一伟 程欢
江苏省无锡市东湖塘中学
摘要:社会与情感能力关乎学生的终身幸福,家校合作形成育人合力是有效提高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对无锡市锡山区中小学学生、家长和教师开展问卷和访谈调查,分析并总结家校合作共育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意义和角色定位,根据前人研究和自身教育实践提出可行的应对策略,为家校合作培养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提供了参考途径。
关键词:家校合作;协同培养;社会与情感能力
社会情感能力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过程中,具备有效管理自身情绪、构建积极人际关系以及做出负责任决策的能力,这些能力有助于个体应对社会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挑战。 全人教育理念下,对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给予充分重视是至关重要的,相关研究表明,具备良好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对青少年而言,在维持身心健康、提高生活满意度以及推动其社会参与等方面均展现出积极作用。近年来,儿童和青少年的校园欺凌问题频发,学生群体抑郁率逐年攀升。重视社会与情感能力为解决长期困扰基础教育的校园欺凌、学生心理负担以及学业过重等问题提供了新方向。
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存在重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忽略社会与情感能力等非认知方面的提升。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注重满足孩子物质需要,未能回应孩子内心的情感需求,故而,强化家庭中孩子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关键。2022年1月我国首部针对家庭教育的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2024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提出“教联体”是以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促进家校社有效协同的一种工作方式。由此可见,国家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已经提升到政策高度,学校、家庭协同培养的合作共育模式下培养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既是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我国发展素质教育的新征程。
一、家校合作培养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意义
家校合作是家庭与学校双方通过沟通协作共同参与青少年教育的一种教育过程,从而形成围绕青少年发展的家庭与学校紧密结合的共同体。家校合作可以显著促进青少年的社会情感能力发展,在学校与家庭中都得到充分关注和培养的学生,在人际交往、情绪调节和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表现会更加优秀,其社会与情感能力比仅由单一环境培养的学生更加出色。学者李大印等研究进一步发现,家校合作对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影响作用存在个体差异,即不同社会情感能力水平的学生,在接受相同家校合作方式时,其能力提升的增益效果并非一致增强。
家校合作还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从而有效减少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当学校与家庭在教育观念及具体方法上达成一致时,能够为学生塑造一个更加协调一致的教育氛围。这样的环境,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同理心具有重要意义。
二、家校合作培养社会与情感能力的策略
(一)深化教师社会与情感学习,开展相关培训
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自身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显著影响,具体而言,教师的情感表达与社会交往能力对学生的相应能力发展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麻彦坤等人的研究显示,教师的情绪智力能够积极预测其班级学生的情绪智力水平。同样,卢家楣的研究也表明,班主任的情感素质能够有效说明班级间学生情感素质的差异性。同时,教师的社会与情感能力也影响着学生社会情感学习能否有效开展与深入,教师具备较高的社会情感能力是促进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的前提条件。教育管理者应当为教师提供关于社会情感能力的培训与支持。国际上已经开展了相关的教师社会与情感能力的系统培训,如美国加里森研究所实施的CARE项目,经过实践验证,该项目有效提升了教师的社会与情感能力。为促进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必须确保教师能够获得相关发展的支持,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形成共振频道,共同发展。
(二)强化家庭教育辅导支持,树立正确观念
《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明确提出了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政策要求,这一要求也是当前家校合作教育模式的迫切实际需求。研究显示,家长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能直接影响孩子社会情感能力的家校合作形式,这反映出部分家长在教育观念上存在的功利化倾向,即追求短期效益。这种功利化教育倾向的背后,揭示了家庭教育理念的不足与偏差。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一方面能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改进育儿方法,减轻教育焦虑,意识到到孩子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的重要性,为家长提供科学有效的实践指导,确保他们在培养孩子社会与情感能力时方向正确;另一方面,就家校合作而言,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能够增强家长的合作意愿,提升他们在家校合作中的能力,促进家校合作的顺利进行。
(三)优化家校合作策略模式,营造分层支持环境
家校合作的方式在影响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方面呈现出差异性。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不是静态或孤立的存在,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因此,家校合作应灵活运用多种模式以提升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根据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个体特点“定制”科学合理的家校合作方式。首先,针对社会情感能力较弱的学生,家长应主动与教师的沟通,特别是在孩子面临生活和学习的特殊节点时,如考试前后、人际困扰或学习遇到困难等,家校要共同为孩子提供情感支持,为他们纾解学习和人际中的心理压力提供帮助。同时,对于社与情感能力处于中间水平的学生,家长在与教师交流的基础上,双方应为孩子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发展营造一致的情感支持氛围。最后,社会与情感能力本身就处于较高分数段的学生,外界对他们进一步提升的效果比较有限。要避免过度干预成为其发展的阻碍,应给予这类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
(四)畅通家校沟通渠道,优化家校交流氛围
有效的家校沟通与合作机制,不仅有助于双方全面了解学生在不同环境中的表现与发展需求,还能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优化。家长会是最基础的集中式家校沟通与合作的方法,通过定期会议和活动,家长可以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课程安排及孩子的在校表现,教师则能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及潜在困境。这种双向沟通有助于双方共同制定更符合学生个体特征的教育方案。此外,可以通过各种活动促进家校沟通与合作,如家长学校和亲子活动等。
随着科技进步,家校沟通与合作的方式不断创新。现在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开展情感教育,如通过微信群、QQ 群等网络平台与家长实时互动,构建包含线上、线下以及两者相结合的多维度合作途径,为家长与教师提供更多样化的协作选项。
参考文献
[1]OECD.OECD survey on social and emotional skills technical report[EB/OL]. [2023-01-16].
[2]马忠虎. 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58-159.
[3]柴江.家校合作的本质属性、困境根源与破解思路[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