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打破学科壁垒,培育生态新人:基础教育阶段生态文明教育的跨学科融合路径探析

作者

周丹

渠县有庆中学 四川省 达州市 渠县 635200

一、引言:时代呼唤与教育回应

工业文明在带来物质丰裕的同时,也导致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全球性生态困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而这一理念的深入人心,必须从娃娃抓起。中小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系统、深入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具有奠基性与前瞻性的重要意义。

审视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实践现状,生态文明教育往往陷入以下困境:其一,学科壁垒森严。生态知识被机械地分割在生物、地理、科学等少数科目中,语文、道德与法治等文科课程中的生态元素未被充分挖掘。其二,理念灌输浅表化。教育内容多停留在知识传授和口号宣传层面,如背诵环保标语、了解污染类型,缺乏触及心灵的情感共鸣和转化为行动的实践引导,导致“知”与“行”严重脱节。其三,评价体系单一。

因此,打破学科壁垒,推行跨学科融合的生态文明教育,它要求我们超越单一学科的视野,以生态问题为核心,整合多学科知识、方法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综合性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二、理论基础:跨学科融合的核心内涵与设计原则

《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的跨学科融合策略》一文为我们的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跨学科融合并非简单的知识拼盘,而是指围绕一个核心主题或问题,将两个或以上学科的知识、研究方法、思维模式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个全新的、更具解释力和实践力的认知框架。

其核心设计原则包括:

1. 问题导向原则:以真实的、复杂的、本土化的生态问题(如“渠江流域的水环境保护”、“校园垃圾分类与资源化”)作为学习的起点和主线,驱动学生跨学科寻求解决方案。

2. 素养本位原则:融合的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育学生的生态素养,包括生态知识理解力、生态伦理观、生态审美力以及生态实践能力。

3. 主体参与原则:强调学生在探究、体验、合作中主动建构知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内化生态理念。

4. 本土化与生活化原则:紧密结合学生所处的地域环境(如的乡村生态、嘉陵江支流水系)和日常生活,使教育内容可感、可知、可参与。

三、实践路径:语文、生物、地理三科融合的教研实践模型

基于以上原则,我们构建一个以“主题项目”为纽带,语文、生物、地理三科协同的融合实践模型。

(一)课程目标的重构:从分立到统一

首先,教研组需共同研讨,制定统一的跨学科教学目标。例如,在“守护家乡的绿水青山”这一总主题下:

地理学科目标:引导学生识别和分析家乡的主要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水系)、资源状况及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生物学科目标:让学生调查家乡的动植物资源,理解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语文学科目标:培养学生通过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深度感知、表达和传播家乡生态之美与环保之切,涵养生态审美与伦理情怀。

(二)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以项目式学习为载体

设计一系列贯穿学期的项目式学习单元,实现三科内容的有机交织。

案例一:项目主题——“寻踪渠江:一条母亲河的生命叙事”

1. 地理视角(探查·诊断):

教学内容:学习河流地貌、水文特征;利用地图、遥感图像分析渠江流域的地理概况;实地考察或通过资料研究渠江的水质现状、沿岸土地利用变化。

教学活动:绘制渠江水系图;采集水样(在保障安全前提下);分析渠江面临的主要环境压力(如农业面源污染、城镇生活污水等)。

2. 生物视角(探秘·关联):

教学内容:学习水生生态系统构成;调查渠江中的代表性水生生物(鱼类、藻类、底栖动物);研究水质变化对水生生物群落的影响。

教学活动:在老师指导下观察和记录渠江边的动植物;通过显微镜观察水样中的微生物;制作本地常见水生生物图鉴。

3. 语文视角(抒写·倡行):

教学内容:

阅读与鉴赏:学习古今中外描写江河、自然、乡愁的经典诗文,如《诗经·蒹葭》、郦道元《水经注》选段、梭罗《瓦尔登湖》片段,以及本地文人歌颂渠江的作品。重点分析文本中蕴含的人与自然关系。

表达与交流:

写作:撰写“渠江生态考察报告”(非连续性文本写作);创作以“我与母亲河”为主题的散文、诗歌或演讲稿,抒发对渠江的观察、感受与思考。

口语交际:举办“我为渠江献一策”主题班会或辩论赛,就渠江保护提出可行性方案并进行论证。

教学活动:组织“渠江诗会”;编辑出版班级刊物《渠江风情》;撰写致社区居民的环保倡议书。

(三)教学方法的协同创新

协同备课:三科教师定期集体备课,共同设计项目方案,明确各自的教学切入点和协作节点。

联合授课:在关键教学环节,如项目启动、中期汇报、成果展示时,可采用多位教师同堂授课的形式,从不同学科角度进行指导和点评。

实地研学:组织学生前往渠江沿岸、污水处理厂、湿地公园等地,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实地考察,将课堂延伸到真实环境之中。

四、评价体系的构建:从知识本位到素养导向

为确保跨学科融合教育的效果,必须建立与之匹配的多元化、过程性评价体系。

1. 表现性评价:

评价学生在项目中的具体表现,如地理考察报告的严谨性、生物标本制作的准确性、语文创作作品的感染力、主题演讲的逻辑性与说服力。

工具:观察记录表、评价量规。

2. 成果性评价:

关注学生最终形成的项目成果,如《渠江生态研究报告集》、环保倡议书及传播效果、班级刊物、研学视频纪录片等。评价重点在于成果所体现的知识整合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价值。

3. 档案袋评价:

为学生建立“生态文明成长档案袋”,收录他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所有作品草稿、活动照片、反思日记、获得的评价等。这份档案袋能最完整地记录学生生态素养的动态发展过程。

4. 自我与同伴评价:

引导学生通过反思日志总结自己的收获与不足,并通过小组互评促进合作学习与共同进步。

这种评价体系不再仅仅依赖一张试卷,而是全面、立体地反映了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成长与变化。

五、挑战与展望

推行跨学科融合策略,无疑会面临诸多挑战:对教师的跨学科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学校管理层提供充分的课时、资源和制度保障;如何在大班额教学中有效组织项目式学习等。

然而,其前景是光明的。对于我校而言,我们可以采取“由点及面”的策略,先在一个年级或一个班级开展试点,积累成功经验后再逐步推广。同时,积极争取地方环保部门、高校科研机构的支持,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资源库。

作者简介:周丹(1984 年— )女 汉族 四川达州人 一级教师 学士学位

单位: 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