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研究

作者

张志红

山东省济宁市文昌阁小学

在核心素养的理念下,教育的重心逐渐从知识的积累转向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这一转型显得尤为关键。语文不仅是语言的工具,它更承载了文化的精髓与情感的交流。在面对新时代的教育需求时,教师的任务不仅是讲授课文,更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思考、去感悟。在这片充满挑战的教学大海中,如何巧妙设计教学单元,如何创造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氛围,成为了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1. 教学设计中的现实困境和理论挑战

1.1 教学内容单一、不适应性

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仍大多情况下是围绕语文基础知识在重复着机械的教育,没有考虑对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进行培养,缺少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挖掘。教材内容单一,而且与时代严重脱离割裂,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失去了一部分主动参与的热情。其实,语文教学的任务不仅仅要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接受者和使用者,同时也应该是让学生具备学习的方法,懂得思考和探索,学会了解世界,能够建立联系,将自己置身于世界当中。但往往由于对知识点覆盖的重视,很多教育内容都是缺乏时代感,没有趣味感,从而降低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同程度,也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的吸引力和深度不足。在这一前提下,为了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更有意义,必须要求语文教学在内容方面要将生活和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照顾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尽可能深度挖掘,拓展和延展课程的资源。

1.2 教学方法的更新、应用难度

核心素养强调突破知识点的教学,在教学中要创新教学方式。而这种创新并非简单的改变,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念难以转型,以项目学习、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具有更灵活多样的课堂管理能力、更强精准的学情把握能力。这种教学转型的阻力就在于传统教学方式根深蒂固,教师往往习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缺少师生间互动讨论。而面对转型过程,教师如何让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下的学习者、如何在有限时间内针对每个学生予以有效的支持则是实践难题。因此要解决教师目前的教学困境,教师需要走出自身的圈子,以学生为中心建立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利用好现代技术,用好教学教具进行分层次教学。

1.3 学生差异化学习需求的应对

任何两个个体都是不同的,在不同个体身上体现出来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习惯都是不同的。这是语文教学所要直面的问题,即如何针对不同的个体进行差异化教学?传统教学方式一般都是以同一进程来执行教学工作的,忽视了学习个体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的差异,而针对核心素养的教学更加注重的是学习个体的差异化、个性化发展,要求教师能为每位学习个体做出符合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学习兴趣和不同学习需求的差异化教学方案。

2.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策略

2.1 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与情感目标的结合

在核心素养视阈下,教学内容设计不仅要注重知识结构,还要将情感目标有机地联系起来。语文是人文性的学科,其在传授学生语文知识和技巧的同时,更多地传递一种思维和情感。教学内容设计要做到学科知识结构和情感目标之间的合理平衡。学科知识容量、广度够得着学生就行,学生能否从中学到知识取决于学生的心理体验和内心情感的需要。教学内容设计注重学生的心理体验和需要。老师从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主人公遇到困难时如何抉择、做出怎样的行为来引申、引发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感受心灵的震撼。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情感目标进行科学的调整,低年级学生心理体验需要更加强烈和感情色彩,高年级学生则可以借助更高级的文学作品的想象和思辨来进行心灵的震撼、思想的升华。而在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的认知水平和内心需求,善于从学生能力范围内选取适当的课文,培养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审美情感和社会的责任感。教学内容设计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去完成它,而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情感、思想的丰富和完善,为学生语言学习中的情感目标得到落实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自主探究的策略

在“互联网 +”环境下,教学不仅要关注引导学生喜欢上课、有效学习、培养其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能力,语文核心素养要求学生不仅要学,而且要主动学、敢于学。要合理运用能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其自主探究的教学策略。激发兴趣,关键在于课堂积极互动,让学生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参与到课堂教学互动中;将学生从课堂一开始就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如,可采用小组探究《小英雄雨来》,通过小组辩论的形式让学生走进文本的人物思想深处,又如,让学生以表演的形式对文本中的重点问题进行小组争鸣,通过形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对文本的探究兴趣。自主的探究性学习,是“互联网 +”环境下语文课堂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要鼓励学生从自主思考、提出问题、找到答案。通过设计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进行解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自我思想观点,完成自我语言表述。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课堂策略,还必须注意与课堂的有效掌控结合进行,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探究的权利和时间,同时,课堂策略的开展和实施必须注意学生的探究方向的正确性。

2.3 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反馈机制优化

互动反馈是课堂教学中具有显著意义的两个关键环节。对学生主体而言,其互动反馈的质量决定着课堂的活跃性以及教师教学的成果。就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而言,互动的课堂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间关于知识的传递,其更是一种情感与思维的互动和碰撞。而互动的反馈机制优化,则是在互动反馈的反馈上考虑教师与学生深层次的互动,多方面的考虑互动反馈的机制优化。一方面促进学生的活动参与度。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将学生置于被动地位,互动反馈的单一性,教师的反馈过程仅仅停留在对学生的认可,或者给出否定的回答,缺乏一定情感交流以及思维和认知的深度的启发引导。而新形势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增加学生参与表达的机会,例如,采用小组互动的方式、个别询问、思维导图以及探究等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在此过程中表达自己思维的观点,进而提升自身思维与表达能力。而这种互动不是简单的短时间的互动,是整个过程中的互动,教师对于学生的互动与反馈的过程中提出问题、鼓励、引导等方式提升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和持续学习的动力。

结语: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要求我们不仅注重知识的传递,更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情感共鸣。在面对教学中的种种困境时,我们要敢于突破传统框架,主动迎接创新与变化。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堂互动,我们能够为每个学生提供更为丰富、更具个性化的学习体验。这不仅是教育的使命,更是每位教师应尽的责任和担当。

参考文献:

[1] 刘涛 .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创新 [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01):12-14.

[2] 李梅 .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策略 [J]. 教育教学论坛,2023,30(10):33-35.

[3] 张燕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核心素养培养路径研究 [J]. 教师教育,2024(06):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