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 教学模式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陈小燕
广元市利州区三堆小学 628007
小学高段是小学生数学学习从“具体”走向“抽象”的过渡时期。此时学生的逻辑思维正在发展之中,仍需要教师的教学给予一定的支架来辅助学生。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课堂使学生变成了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驱动、评价为导向”为理念,在课堂上划分成“自主先学-教师导学-问题驱动-评价提升”四个部分。
一、“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 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教学流程和教学理念上.该模式倡导让学生在课前或课堂上先进行自主学习。这种模式鼓励学生在学新知之前自己先预习一下,自己读一读课本,自己想想问题,自己试着构建出一个知识的大致框架,然后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点拨以及提出一些问题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最后通过多样的评价来帮助大家更好地反思并迁移运用 [1]。这一过程体现了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和合作性,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形成更深层的认知结构,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数学学科素养的发展。
二、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路径
(一)创设真实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真实问题情境,可以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社会现象及学科融合内容等相联系,提出具体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去思考、探究。引入情境时要以真实性和启发性为原则来提问,让学生产生学习需求和紧迫感,并乐于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借助情境的创设,学生可以产生情感上的投入和认知上的目标,形成解决该问题的内在动力,为后面的“先学”环节做准备,让课堂学习更具吸引力、更有意义。
例如,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规划旅行路线的实际情景,引起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出示一幅城市的简图,并在上面标注主要景点的位置,让学生模仿导游,安排一条最短游览路径。教师提出问题:要是从学校出发去公园,再到博物馆,最后去图书馆,怎么描述这条路线的方向和距离?学生利用东南、西北等方向词以及路程表示法来表达行进的路线,试着画出行进路线图”。这样的场景可以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所学的方向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价值和乐趣,提高参与度,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为后续的学习做准备。
(二)设计分层导学单,兼顾差异化学习
“先学后导”模式中科学设计导学单是高效教学的保证。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现有学习基础来规划分层导学任务,让不同水平的学习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导学单可包含预习提示、课文重点和难点的梳理、思考的问题以及自我检测等内容,在课前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初步梳理与建构,对于尚存疑问的内容则鼓励其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以便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探究与深化理解。通过实施分层教学,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能够进一步探究,成绩偏差、学习困难的学生能逐步学习,增强自信心,最终实现因材施教的效果。
例如,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分层导学单,辅助不同层次学生自学。导学单将基本层设定为比的意义、比的前项和后项以及比的基本性质等要点知识,指导学困生借助教材阅读,完成填空题和简单的判断题,以此巩固基础。提高层则是思考探究类题目,比如让学生比较两个比的大小,寻找生活中的比,写下来并化简,培养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学生课前根据自身能力独立完成不同层次的任务,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在后续“导”和“评”环节中获得点拨和反馈,通过分层推进、个性化发展,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促进个性化学习成长。
(三)引导学生自主表达,促进思维碰撞
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充分引导学生表述自身的思考过程和解题思路,进而形成多边的学习互动氛围。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表达独特见解,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从而促进发散性思维的交流与碰撞。教师在学生表述的过程中进行追问和引导,帮助学生梳理其思路,让学生的推理论证过程更清晰[2]。自主表达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和规律,还有助于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考能力,形成合作学习的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例如,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扇形统计图》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自主预习后,再在课上让学生呈现自己的思考流程以及作图情形。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怎样用扇形统计图表示班级中不同运动项目的喜好人数所占百分比?”并引导学生运用扇形统计图进行描述。学生先根据预习完成的表格自己计算出各部分所占的百分数,然后去画扇形统计图。在课堂上,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呈现各自的方法与绘画结果。有人选择先得出角度之后再去画图,也有人选择了直接根据近似值使用比例尺去近似绘制。让学生对比不同的方法、分析优缺点、提出改进意见。
(四)嵌入即时评价,促进学习改进
即时评价是“问题评价”环节的重要内容,可以给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即时反馈和调控。在各个环节中加入评价活动,关照学生的表现,观察学生的思维过程,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要使评价形式多样化,不仅要包含口头反馈、鼓励性评价等形式,更要包含对学生解题思路的引导以及对错误的纠正,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不足之处,修正自己的方法的环节。学生经过即时评价,能够及时修正自己的学习方法,慢慢完善自身的不足之处,做到将知识内化并且进行迁移应用,增进自己的学习效果,促成课堂逐步形成一个动态且持续优化的良好循环。
例如,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和圆锥》教学中,学生完成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练习以后,教师先请学生独立完成一至两道题,再叫一名学生上黑板写出他的解答过程。教师及时对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口头反馈,告知学生在做题过程中选择了什么公式,公式使用是否恰当,公式使用后的步骤是否有误等,讲解后鼓励学生们互相评分,发现其他同学的解题思路与自己有哪些不同之处。对于共性的错误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帮助学生转变思路。最后用简短的小测验来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结论: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小学高年级数学课注入新的生机,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反思评价的能力。以后可以再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实践此模式,并借助数字化的手段对学习指南进行改进和评价,使教学变得精准并进行个性化指导。同时,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来建设面向学生的高效课堂。通过不断地探索优化,这个方式可以更好地用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可以更好地促进数学课程的深入发展与改革。
参考文献:
[1] 卢慧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4,(32):114-117.
[2] 凌世康. 在小学高学段数学教学中运用“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的策略 [J]. 名师在线 ,2023,(07):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