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四有五学‘ 学习中心课堂’ 在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彭学敦

湖北省荆州市石首市新厂镇初级中学 434401

一、引言:改革缘起与理念内涵

面对国家核心素养导向与区域“学习中心课堂”建设要求,农村初中亟待突破教学困境。石首市新厂镇初级中学(以下简称“新厂中学”)基于“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理念,构建了“四有·五学”课堂模式。“四有”界定理想课堂特质:有趣(激发内驱)、有效(目标达成)、有人(学生本位)、有序(流程科学)。“五学”则提供实操路径:导学(目标导入)、悟学(自主先学)、助学(同伴互助)、促学(教师点拨)、成学(检测反馈)。本文旨在结合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特点,探讨该模式的实施策略与成效。

二、“ 五学” 路径在历史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历史学科的人文性与思辨性要求教学模式兼具生动性与深度。

(一)导学: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教师需创意导入,取代平铺直叙。如讲授《百家争鸣》时,可设问:“若身处春秋战国,你倾向哪家思想?”辅以视频或漫画,激活学生兴趣。同时清晰展示可测的学习目标,如“能列举主要学派及其主张”,使学习方向明确。

(二)悟学:自主先学,发现问题

学生在导学案引导下独立阅读教材,完成基础梳理(如填写百家思想表格),并记录疑问(如“法家为何受统治者青睐?”)。教师巡视了解学情,收集共性难题,实现“以学定教”,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三)助学:合作探究,互助解惑

针对共性疑问或教师设计的探究题(如“比较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开展小组讨论。异质分组中,“师友”互帮、集体研讨,不仅解决知识难点,更锻炼协作与历史思维能力,变“被动听讲”为“主动探究”。

(四)促学:精准点拨,深化认知

教师针对讨论后的重难点精讲,如辩证分析“独尊儒术”的影响,或梳理事件因果链条。讲解需具概括性,引导学生从史实上升到史识,

实现深度学习。

(五)成学:检测反馈,巩固升华

通过分层检测(基础题 + 拓展题)或多样化任务(如绘制宋代经济图),检验目标达成。及时反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完成知识内化。

三、“ 四有” 特质在历史课堂中的价值彰显

“五学”流程有机落实了“四有”特质。

1.实现“有趣”:情境导入、角色扮演、多媒体运用让历史知识生动化,激发农村学生好奇心和参与感。

2. 保障“有效”:目标导向与检测反馈形成教学闭环,教师依学情调整策略,确保知识掌握与思维培养落到实处。

3. 落实“有人”:“悟学”尊重个体差异,“助学”促进互动,“分层检测”关照不同需求,使每个学生获得关注与发展。

4. 体现“有序”:“五学”环节符合认知规律,由浅入深、从个体到协作,保障教学流程清晰、学习过程顺畅。

四、实践反思与展望

“四有五学”模式在新厂中学历史教学中初见成效,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学业成绩有所提升。然其挑战亦不容忽视:一是教师需提升教学设计(如导学案质量)与课堂调控能力;二是大班额下难以全面关注每个学生;三是需优化小组建设以提升互助实效。

未来,学校应通过加强校本教研、深化课例分析、完善评价机制,持续优化模式实践。该探索为同类农村初中提供了课堂转型的参考,有助于推动农村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石首市新厂镇初级中学. “四有·五学:学习中心课堂新实践”内部资料 [Z].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