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象征、观念
张晨
西安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 陕西省西安市 710065
一、镜子中的空间重构
镜子是西方绘画中反复会出现的物质元素,但对它的解读自古至今都有着不同的视角和象征含义。中世纪法国的一部手抄本中收录了乔万尼·薄伽丘的系列传记《名媛》。其中有一幅插图《玛西娅画自画像》中一位皮肤白皙的女士正在对着镜子创作自画像。这或许是最早一幅对镜自画的作品,玛西亚手中的凸面小镜中映射着自己端庄精致的妆容。文艺复兴时期,科学迅速发展,由于线性透视法的介入,镜子成为画面中延伸空间的一把利器,从单纯的道具转向具有叙事功能的元素。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中谈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发现,镜子不仅能反射物体,更能创造一个与现实平行的‘第二空间’,这个空间既是对现实的复制,又是对现实的重构。”作品《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中就如实的再现了这一点。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是北方文艺复兴画家扬凡·艾克的经典之作。这幅作品是尼德兰画家中运用镜子重构空间的经典案例。这幅作品表现了一对新婚夫妇的肖像,室内陈设的众多物品都具有丰富的象征意涵,但挂在两人身后墙壁上的一面凸面镜则具有重要的意义。镜子可以反射出夫妇二人的背影以及房间的另一扇窗户。从空间结构来看,这面凸面镜以其真实的光学特性反射出了屋内原本视觉的盲点——即夫妇二人的背影和房间内的另一角,形成了一正一反、一近一远的空间对照,使得画面的空间得以延伸,让原本并不大的画面延展到了视觉的远处。除此之外,镜子还反射出了画面中原本不存在的第三者,而这或许正是艺术家本人,他们的存在将画面外的现实空间与画面内的虚拟空间连接起来,使得观者在欣赏作品时产生“身临其境”的代入感。从光学的角度来看,扬凡·艾克对凸面镜的运用并非是简单的写实模仿,而是艺术家主观的设计。凸面镜具有的广角视野,将画面中更广阔的空间纳入其中,使得我们看到了房屋内更全面的景象,窗户、墙壁的花纹以及人物的轮廓,都让画面更符合科学性,有了更丰富的空间层次。北部艺术家细腻精致的自然主义风格在此也是展现的淋漓尽致。这便是镜子在文艺复兴时期画家笔下的意义,即连接画面内外空间的 “视觉桥梁”,建构绘画中 “全景式空间”的叙事模式。
二、镜子中的象征隐喻
除过在现实空间中的表达,镜子还具有着象征性与隐喻意义。受基督教的 “禁欲主义” 与市民阶层“道德觉醒”的双重影响,镜子还常常被赋予“揭示世俗虚荣、引导灵魂自省”的内涵,这一传统在《死神与少女》主题中得到了鲜明体现。这个题材的作品在十六世纪的北部文艺复兴中十分常见,小汉斯·荷尔拜因、丢勒都画过此类主题。作为丢勒的弟子,汉斯·巴尔东在描绘此类主题时以对其的深刻描绘与充满隐喻的视觉语言著称。他创作于 1510 年的《死神与少女》是其早期代表作之一,画面中一位身材匀称的少女手持凸面镜对镜自照,身旁一具骷髅形态的死神拿着象征时间倒计时的沙漏在少女的头顶宣告着死亡的存在,这种少女与死神共处的场景,具有强烈的反差感,融入了对人性、生命与死亡的哲学思考。在这幅作品中,被少女握在手中的小镜子并非可有可无的道具,而是承载着多重象征意义。
从画面细节来看,少女的姿态充满矛盾性:她背对着死神浑然不知死亡已经悄然来临,依然面对着镜子孤芳自赏,但仔细看去,镜子中得容貌模糊不清,看不到自己的真实样貌。镜子在此处的象征意义首先指向“世俗美貌与财富的虚幻性”,因为在十六世纪北方文艺复兴中常将镜子比作“虚荣的见证者”,认为其反射的外在美会遮蔽灵魂的真实状态。巴尔东通过“模糊的镜面反射”强化了这一隐喻:少女试图通过镜子确认自身的美貌,却发现镜面无法呈现清晰的形象,暗示世俗的美貌如同镜中幻影,终将随死亡消逝。如果说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中墙面上反射出清晰现实的凸面镜是真实空间的物理延伸,那么巴尔东笔下少女手中模糊的小凸面镜就是世俗虚幻空间的象征,他们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体现了镜子象征的多元性。
三、镜子中的观念传达
镜子作为观察自我的生活器具,还具有自省的意义,是艺术家作为自我认知中的“身份符号”。与《玛西娅画自画像》中的玛西娅一样,对镜画像的艺术家也不在少数,他们通过镜子来传达自我的观念意识,表达自我的身份认同。巴托洛梅·埃斯特班·牟里罗作为西班牙黄金时期的代表画家,他的《自画像》是借用镜子来表现艺术家自我肖像中的经典之作。
这幅描绘艺术家五十多岁时形象的画作中,艺术家别出心裁的将自我的形象置于一个巨大的圆形镜子之内,借由镜子来传达自画像,这面镜子并非简单的空间装饰,而是承载着艺术家的身份认同与传达艺术观念的核心媒介。镜子中,牟里罗身着深色丝绒外套,内搭精致的蕾丝领饰,这种服饰并非普通工匠的日常穿着,而是当时塞维利亚知识分子阶层的典型装扮。他侧身转向观者,右手自然下垂,值得注意的是,他的右手俨然已经突出在镜框之外,一时间令观者难以分辨艺术家本人究竟是在镜内,还是在镜外?他目光如炬,视线凝视画外,直击人心,这种构图设计形成了“三重身份指向”:艺术家的着装体现了他的社会地位,左侧的调色板和画笔则指向了艺术家的职业身份,而投向画外的目光则象征了其精神内核,即作为一个伟大艺术家的身份认同。牟里罗在这里安排镜子作为其自我身份认同的载体,将自然之光转化为 “智慧之光”,暗示艺术家的创作并非单纯的技艺操作,而是受其思想指引的精神活动。而那置于画外的右手则象征了其对自己技艺的绝对掌控。
十七世纪的西班牙虽然是艺术的黄金时代,但艺术家的身份地位仍然并不被重视,牟里罗通过镜子与人物的互动关系,刻意重构了艺术家的社会身份,完成了从“技艺工匠”到“伟大艺术家”的视觉宣言。与汉斯·巴尔东《死神与少女》中服务于生死隐喻的镜子不同,牟里罗的镜子更聚焦于“艺术家自我”的建构。它通过镜像与实体的对话,确立了画家作为“知识分子创作者”的社会身份,呈现了自我认知的双重维度,并传递了“艺术即真理再现”的核心观念。
总结
从扬凡·艾克《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中墙壁上的凸面镜,到汉斯·巴尔东《死神与少女》中少女手中的小凸面镜,再到牟里罗《自画像》中巨大的圆镜,镜子的叙事功能在不断地演变,承载了不同的叙事性,也反映了西方古典绘画从“再现现实”到“表达观念”的发展历程。通过对西方古典绘画中镜子叙事的分析可以发现,镜子作为一种重要的视觉元素,在不同时期的绘画作品中承担着多样的叙事功能:它既是空间的延伸器,通过反射作用打破画框的界限,构建多层空间结构;也是象征意义的载体,通过象征隐喻传递宗教信仰、道德教化与自我认知等观念;更是传达思想观念的媒介,表达艺术家对艺术本质、社会现实的思考。
参考文献:
1、贡布里希著 . 范景中 杨成凯译 . 艺术发展史 [M]. 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2、(意)乔尔乔·瓦萨里. 艺苑名人传[M]. 湖北美术出版社,2003.3、(美)杰弗里·奇普斯·史密斯. 钱赫译. 北方文艺复兴艺术[M].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2.4、孙晓昕 . 文艺复兴时期自画像中艺术家的形象 [D]. 南京师范大学 ,2014.5、林大梓 . 文艺复兴女性艺术家的自画像 [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 美术与设计版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