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 创新. 实践
张树伟
连云港市灌云县朝阳实验小学222200
随着时代发展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国家对具备跨学科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的人才需求日益迫切,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凭借综合性、实践性特质,作用愈发关键。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对该领域进一步提出“跨学科学习”“主题式学习”“知识内容融入”“创新性评价”等新要求,核心目标是培育创新型人才,推动学生问题、应用、创新意识发展,实现核心素养落地。
因此,为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转变育人方式、落实课标要求,探索将 STEAM 教育理念融入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堂,构建做思共生视域下基于该理念的教学设计模式,已成为当下极具现实意义的教学实践方向。
一、提出背景
1. 核心素养导向:2022 版课标为“综合与实践”领域划定新方向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2022 版课标”)对“综合与实践”板块进行了战略性调整:不仅显著提升其课程权重,更明确要求突出数学与现实生活、科学技术的深度联结,强调跨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这与 STEAM 教育理念高度契合。可见,二者在育人逻辑上同频共振,将STEAM 教育理念融入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成为推动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2. 提质增效:为“双减政策”落地提供实践路径
“双减政策”的出台,更核心的价值在于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育现代化与教育强国建设扫清障碍。这意味着学校在夯实传统办学优势的同时,主动挖掘信息化赋能下的办学新形态、新格局,探索特色化发展路径。而在全球范围内,STEAM 教育已成为各国争相推广的高效教学方法,其重实践、强融合的特质,恰好为“双减”背景下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实现“减量提质”提供了可行方案。
3. 时代召唤:人才需求倒逼跨学科素养培育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背景下,具跨学科素养与综合实践能力的人才是各国核心资源。核心素养理念回归个体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凸显跨学科素养培育紧迫性。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旨在助力学生跨学科素养、实践等能力协同发展,精准适配新时代人才需求。
4. 现实不足:“综合与实践”教学仍存多重困境
“综合与实践”是义务教育数学四大学习领域之一,重要性显著,但现有教学存诸多待解问题:
一是教学定位偏差,部分教师将其等同于知识复习课或数学技能训练课,偏离“综合”与“实践”核心目标;
二是实践环节缺失,因配套设备、学具不足或顾虑安全、组织难度,教师省略关键实践环节,课堂成“表演课”“演示课”,学生难亲历探究,无法感知数学与生活联结;
三是评价导向失衡,教学本应侧重学生思想方法习得与实践能力提升,部分教师却过度关注知识目标达成,忽视过程体验、能力进阶与情感培育;
四是跨学科性薄弱,这是最突出短板,多数课程局限数学单一学科,未与其他学科有效融合。
5. 路径寻求:STEAM 理念为教学改进提供解决方案
开展“跨学科理念下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主题式教学设计研究”,既是对 2022 版课标的积极回应,也是破解教学困境、优化实践的关键路径。跨学科理念落地核心是“跨学科实践”,它与现实问题共同构成重要教学载体:一方面,生活场景无学科界限,解决现实问题需调用多学科知识方法;另一方面,跨学科学习能让抽象数学变生动,联结生活转化知识,深化理解并强化“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认知。
此外,2022 版课标明确“综合与实践”评价需关注知识掌握与活动参与度,倡导创新性评价,为扭转“重知识、轻过程”提供方向。可见,基于跨学科理念、强调“做思融合”的教学设计,能精准破解教学问题,最终改善教学现状、提升教学效果。
二、内涵解释
1.STEAM 教育理念
STEAM 教育( Science 科 学、Technology 技 术、Engineering 工 程、Arts 艺术、Mathematics 数学)发轫于美国、由 STEM 衍生,虽涵盖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五学科,却非简单叠加,核心是“学科融合”与“实践导向”。其定义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突破单学科边界,各学科均包含其他领域原理;二是“有目的整合”,可设某学科为主导或五领域同等融合。
育人逻辑上,以“做中学”为路径,不止于知识传授,更借真实实践引导学生“动手 - 思考 - 收获”,培育协作、实践与创新能力。本质是以数学为根基,借工程思维与艺术视角解读科学、运用技术,依托项目 / 问题解决式学习,让学生在合作实践中建构知识,掌握相关技能与思维方式。
2.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
新课标界定,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非传统知识授课,是以问题为锚点、学生自主参与的学习活动,核心是“综合性”与“实践性”。内容上,学生需打破学科壁垒,整合数学内部知识与其他学科内容;过程上,核心问题非封闭,无固定解决路径,需学生动脑思考 + 动手操作探索。其本质是提升学生现实问题解决能力的过程。
3. 教学设计模式
该教学设计模式以建构主义与具身理论为根基,二者支撑“做思共生”理念、STEAM 教育及“综合与实践”课程,模式是此理论指导下的结构化框架。
其核心逻辑:先依理论确立核心学习任务,再围绕任务设计配套要素(情境、工具、资源等,且要素均服务于任务),同时通过教学评价动态修改调控,保障框架科学可操作。
4.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STEAM 教学设计
此教学设计核心是 STEAM 理念与“综合与实践”课程深度整合,而非简单叠加,以小学数学该课程为根基。通过两大路径育人:一是创设“基于数学核心问题的工程设计情境”,结合抽象数学与具象工程;二是依托“问题驱动 + 团队协作”,引导学生综合用数学知识、习得多学科能力。最终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育创新意识。
三、理论基础
从“建构基于STEAM 理念的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模式”这一核心目标出发,需明确两大关键理论支撑:建构主义理论及其教学设计模式、杜威“做中学”理论。二者共同为后续模式构建提供底层逻辑依据与实践方向指引,以下先聚焦建构主义理论展开阐述。
(一)建构主义理论
1. 建构主义理论蕴含的教学思想
建构主义理论从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师生定位、学习环境、教学设计原则六大维度,为“基于 STEAM 理念的‘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模式”提供系统指导。STEAM 教育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均是该理论的实践落地,核心是学生在实践中建构知识意义,而非识记。
此共性决定模式需关注三点:关键问题需跨学科解决,情境要生活化且与问题融合;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为引导者;倡导探究式学习,实现“做”“思”联动。
综上,模式需以真实情境、学生自主、协作探究、跨学科解题为核心,最终提升学生问题解决与创新能力。2.STEAM 教育理念的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式
由于“STEAM 理念融合下的‘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底层支撑,这类教学活动天然属于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式的范畴。为更科学、高效地建构“基于 STEAM 理念的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模式”,本研究借鉴了余胜泉、胡翔开发的“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 STEAM 跨学科项目设计模式”,为后续模式的细化提供了成熟的参考框架。
3. 原有模式的优劣势与我校优化策略
该模式核心优势是构建“目标 - 过程 - 结果”教学闭环,以教学分析为基、问题 / 项目为向,设计全流程工具、支架、活动与评价,并关注知识梳理迁移,提供清晰实践框架。
但其有两处短板:一是未锚定单一学科,易偏离数学本位,难聚焦数学核心知识;二是忽视问题情境设计,而情境是连接抽象数学与生活、激发学习内驱力的关键。结合 STEAM 教育(要求情境具现实性、问题性、新颖性,影响学习体验与知识建构),我校针对性优化:以小学数学知识为“定盘星”,确保不偏离学科本质;重点做“问题- 情境”协同设计,以其他学科内容为辅助载体。最终通过“做”“思”共融培育核心素养,完成贴合小学数学需求的模式升级。
(二)杜威“做中学”理论
杜威“做中学”理论以“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为核心,强调真实教学情境中的实践,实现“经验与知识”双向转化,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有四大适配特质,如适配知识教学、凸显学生主体、任务源自生活、契合儿童认知,该课程亦是其学科延伸。
同时,其与 STEAM 教育在“做中学”路径上高度共识,均主张从真实情境出发,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习得知识。综上,杜威“做中学”理论为“基于 STEAM 理念的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模式”提供了坚实理论支撑。
四、小学数学“ 综合与实践” 教学设计模式图
本教学设计模式以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特征分析为出发点,将“问题及情境设计”与“数学内容融合设计”确立为双核心锚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系统规划支撑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具体包括教学活动流程的设计、学习环境与资源的配置、学习支架的搭建,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此外,在实际教学推进中,教师需紧扣学生的目标达成情况,对教学设计方案进行动态评估与迭代优化:既确保设计始终贴合“综合与实践”“重综合、强实践”的课程本质,又能实时契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最终让模式落地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
五、基于“STEAM”理念的教学模式流程图
经过持续的教学探索与实践沉淀,本研究最终凝练形成“教学活动流程图”。该流程图以杜威“做中学”理论为底层支撑,核心在于引导学生实现“做”与“思”的深度融通;同时借鉴 STEM 教育 6E 教学模式的核心逻辑,结合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本质特征,明确以“数学内部知识综合运用”为核心,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则作为辅助载体,助力数学核心内容的深度学习,构建完整教学模式的流程框架。
这一教学模式的流程涵盖联结(Connect)、探究(Explore)、分享(Share)、设计(Design)、迁移(Transfer)、评价(Evaluate)六个递进环节,简称为“TEENRE 教学模式”,具体流程详见下图。

真正的教学改革需回归怀特海“教育节奏”,在精确与自由、传承与创新、纪律与浪漫间寻动态平衡,它不止浅层优化教学流程,更要让教室成为思想孵化器,师生对话藏着点亮心智的启蒙火种。
如苏格拉底以连环追问促人觉醒,杜威在实验学校探教育与生活的联结,古往今来教育真谛始终在唤醒灵魂的对话中。技术、方法会迭代,唯有含人性温度与创造活力的教育,能穿透时光照亮求知者前路,引其向辽阔处前行!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M]. 北京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 徐辉 . 现代西方教育理论 [M]. 重庆 : 重庆出版社 ,2006.
[3] 傅海伦 .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M]. 济南 : 济南出版社 ,2019.
[4] 张屹 , 赵亚萍 , 何玲 , 白清玉 . 基于 STEM 的跨学科教学设计与实践 [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7(06):75-84.
[5] 余胜泉,胡翔.STEM 教育理念与跨学科整合模式[J]. 开放教育研究,2015,21(04):18-20
[6] 杨维东 , 贾楠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 [J]. 理论导刊 ,2011(05):77-80.
[7] 熊张晓 . 跨学科理念下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主题式教学设计研究[D]. 重庆: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2.
[8] 左家文 . 基于 STEM 理念的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模式建构研究[D]. 重庆: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1.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学会“十四五”教育科研规划 ( 重点课题 ) 课题名称 : 基于 STEAM 理念的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模式建构研究 ( 批准号 :23B08SXLYG34) 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