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妇产科临床教学中人文关怀与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路径研究

作者

葛晓梅 张志奇

吉林省长春市德惠市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

引言:

妇产科临床教学范畴内,除生理疾病诊疗相关内容外,还包含隐私保护、伦理权衡及情绪支持等多方面复杂因素,这对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出更高层次要求。传统教学模式多聚焦技术层面的传授,却在人文素养培育与沟通能力塑造上存在明显不足,使得学生进入实际接诊场景时,较易出现情绪隔阂与沟通不畅的情况。在教学环节中探索系统融入人文关怀理念与沟通专项训练,既能助力学生树立正确职业态度,也能推动良好医患信任关系的形成,这一方向已成为当前医学教育改革进程中的关键切入点。

一、妇产科临床教学中人文关怀与医患沟通能力缺失的现状分析

当前妇产科临床教学实践中,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训练体系已相对成熟,人文关怀理念渗透及医患沟通能力系统培养却仍较薄弱,作为集中涉及女性隐私、生殖健康与心理敏感问题的临床学科,妇产科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疾病诊断与治疗技术,还需具备高度情感理解力与沟通同理心。高强度、高压的教学环境常将学生导向以“诊断—治疗”为核心的医学思维模式,使其忽略患者情感需求、文化背景及心理反应,进而在实际接诊中出现语言生硬、交流紧张、缺乏情绪支持等问题,影响医患关系建立与临床效果实现。

临床带教过程中,人文教育内容多呈碎片化,缺系统指导与评估机制,学生难形成稳定的人文素养认知体系,部分带教教师自身人文素质训练不足。教学重心集中于病情讲解、操作演示,对尊重患者、复杂情境中运用沟通技巧的讲授和示范却严重缺失,尤其在妇产科高风险、高敏感度场景,如产程处理、流产宣告、不孕咨询,学生常因缺情绪调节策略与有效表达方式陷入尴尬或误解,既影响诊疗过程,也不利于建立患者信任。这种人文教育缺失直接制约医学生临床综合能力提升,与医学高质量发展对“有温度的医疗”的追求形成明显反差。

当前教学评估体系过于偏重理论成绩与技术操作的量化考核,忽视学生在人际沟通、心理支持、道德判断等“软技能”上的成长,临床轮转期间,学生鲜少获得沟通失败案例的反思指导或人文情境下的应对训练。面对现实中复杂医患矛盾时难应对、缺信心,缺乏多维度评估手段也让人文素养在学生培养中逐渐边缘化,沦为“可有可无”的隐性要求。

二、构建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沟通能力培养路径

在妇产科临床教学里打造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沟通能力培育路径,重点在于突破传统教学中偏重技术的模式,将更富情感温度与伦理认知的教学设计融入其中。妇产科的特殊性使得学生接触患者时必须具备高度尊重意识与非语言沟通技巧,特别是涉及女性隐私、心理创伤、生殖伦理等方面时,更需展现医者的人文素养。临床教学应引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着重要求医学生在沟程中尊重患者主体性,鼓励他们关注患者语言之外的情绪表达与社会背景,推动自身从“技术施予者”向“关怀协作者”的角色转变。

为增进沟通能力教学成效,需对教学内容与形式进行重构,运用情境模拟、标准化病人(SP)训练、角色扮演等互动式教学策略,把人文关怀元素系统性融入课程,像模拟难产告知、异常妊娠处理、不孕沟通等真实临床情境,可训练学生语言组织、情绪控制与共情能力,助其在面对敏感病情时以恰当方式传递医学信息。兼顾患者心理承受力,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开放式提问、积极倾听、共情回应等沟通技巧。还要强化伦理决策能力,让学生在复杂人际情境中学会平衡医学判断与人文关怀,且可鼓励跨学科合作,引入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课程资源,拓宽学生人文视野,使其能从多角度理解患者真实需求。

沟通能力的增进需依托系统化评估机制支撑,教学路径构建阶段要设立多维度评价体系,覆盖学生语言表达精准度、沟通策略运用、情绪调控能力、同理心表现等方面,借助情境反馈、自我反思、同行互评与教师指导相融合的方式推动学生持续提升,还要鼓励教师在临床带教中履行人文引导者职责,既做好技术操作示范,更成为学生研习医德医风的典范。建立 “教学 — 实践 — 反馈” 闭环模式能让人文关怀脱离附属品定位,转变为临床沟通能力培养的核心价值,进而推动妇产科教学朝着更具人本特质、专业水准与协调属性的方向发展。

三、教学实践反馈与培养路径的优化建议

将人文关怀与沟通能力系统融入妇产科临床教学后,从实践反馈可发现,学生的人际交往意识、自我情绪调节能力及对患者心理状态的敏感度均有提升。模拟教学中面对高风险产科情境或心理敏感患者时,学生能展现更规范且富温度的语言表达,多数学生在情境反馈里提及,借助标准化病人训练与角色互换活动,更深刻地体会到患者的情感体验,也认识到单一技术表达难以满足临床沟通需求。而学生从认知到行为层面的转变,既是教学路径构建的初步成效,也为后续优化教学内容与策略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

实践中也发现仍存在一些教学瓶颈,部分学生在真实接诊环境里缺乏沟通稳定性与应变能力,难以把模拟训练中的技能迁移到复杂临床场景,这一问题暴露出教学路径在情境真实性和情绪负荷控制上的不足。尤其面对突发事件处理、情绪对抗或患者质疑等情境时,学生易产生焦虑或回避反应,可见当前教学还需强化心理韧性与沟通压力管理训练。部分教师在带教中未能充分发挥人文引导作用,教学评价侧重操作成绩,对沟通细节的反馈较模糊,且缺乏系统的过程性评估机制,影响了教学目标的精准落实。

基于上述反馈,优化培养路径需从课程内容拓展、教学方法深化与评价体系更新三方面同步推进,建议引入更贴近临床一线的真实病例资源,借助情景再现与教学查房结合的方式增强学生情境代入感。教师层面应加强师资人文培训,明确沟通与人文素养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让教师既是技术传授者,也是职业素养塑造者。评估体系方面需建立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沟通能力评价工具,纳入同行互评、患者满意度反馈和情境表现评分等多元维度,推动人文关怀与沟通能力的评价常态化与标准化。

结语:

本文围绕妇产科临床教学中人文关怀与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展开系统探讨,结合教学实践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以情境模拟、标准化病人训练及多维评估机制为支撑的培养路径。借由教学反馈与路径优化建议进一步明确将人文素养内化于临床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意义,构建“有温度”的医学教育模式有助于培养兼具专业能力与人文精神的妇产科医学生,推动医学教育向高质量、人本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红 , 周敏 . 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培养研究 [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 2021, 35(4): 420-423.

[2] 王芳 , 陈静 . 临床教学中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路径探索 [J].医学与社会 , 2020, 33(9): 97-100.

[3] 刘丽 , 黄洁 . 妇产科实习生临床沟通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实践 [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 2022, 14(6): 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