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忧树洞” 情绪倾听服务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
罗丹丹 张鑫鑫 陈庆宇 汤传国
安徽省宿州学院,安徽省宿州, 234000
引言
儿童是国家未来建设者,情绪健康是其全面发展的重要部分。近年我国重视留守儿童关爱,《“十四五” 民政事业发展规划》明确加强留守儿童心理疏导与情感关怀,提升服务专业精细化水平。但城市留守儿童因父母长期务工,亲情疏离、成长陪伴缺失,被理解、被接纳、安全表达的情绪需求未获满足;现有情绪倾听服务存专业性不足(服务者缺儿童心理学知识)、主体协同缺失(校社无联动)、场景适配差(未融入日常)等短板,难解其情绪困扰。本文拟从其情绪需求出发,探讨“解忧树洞” 服务模式构建逻辑与实践策略,解决服务适配差、效能不足问题,为提升服务质量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路径[1]。
一、城市留守儿童情绪需求与倾听服务的现实困境
城市留守儿童因长期与父母分离、亲情弱化,易有孤独感、自卑心理及情绪表达障碍(因缺安全表达环境压抑感受),核心需求是 “被理解、被接纳、安全表达”,渴望情绪被感知、表达获包容且有隐私空间。当前针对他们的情绪倾听服务虽已开展,却存短板:服务者多未受系统心理学培训,难精准抓隐性需求;学校、社区等无常态化协同机制,致服务覆盖不全或资源浪费;服务多在学校班会等正式场景,未融入日常,降低可及性。这些短板使服务难契合需求,构建 “解忧树洞” 情绪倾听服务模式的必要性愈发凸显[2]。
二、“ 解忧树洞” 情绪倾听服务模式的框架构建
(一)以共情为核心的服务价值导向
以共情为核心的服务价值导向,是 “解忧树洞” 情绪倾听服务模式的情感基石,内涵分三关联维度:其一,共情倾听是前提,倾听者需放下成人认知框架,以儿童思维理解情绪来源,如关注孩子因 “父母未参加家长会” 的失落,而非归为 “任性”;其二,非评判接纳是关键,不用 “应该” 等否定词,改用 “我能感受到你很委屈” 等共情表达,让孩子觉情绪合理且被包容;其三,情感支持是目标,通过 “你的难过我懂” 等肯定,让孩子感受 “被重视”,缓解压抑不安,为后续情绪调节与问题解决打基础[3]。
(二)多元主体协同的服务网络搭建
多元主体协同是 “解忧树洞” 情绪倾听服务模式持续运行的保障,需明确校、社区、公益组织角色并建联动机制:学校是日常情绪监测核心,通过班主任观察、学生情绪日记等捕捉情绪波动,提供需求线索;社区为场地与资源支撑,设固定倾听点、办 “情绪树洞” 活动,联动志愿者扩服务覆盖;公益组织是专业提升者,为相关人员培训儿童心理学、共情技巧等,确保服务专业。三者通过定期联席会议、共享信息、整合资源,形成 “家庭 - 学校 - 社区” 联动网络,覆盖多场景,保障服务持续稳定。
(三)场景化的情绪倾听内容设计
场景化内容设计是 “解忧树洞” 服务适配性的关键,需结合城市留守儿童日常场景设计倾听内容:校园场景聚焦挫折应对(考试失利、同伴冲突等),引导梳理情绪来源,助其理性看问题;家庭场景关注亲情沟通困惑(父母敷衍回应、思念难表达等),教儿童温和表达需求,改善家庭联结;同伴场景围绕矛盾处理(吵架、被孤立等),引导理解对方立场,学有效沟通以修复关系。这种设计将倾听融入熟悉场景,让儿童自然表达情绪,增强服务适配性与有效性。
三、“ 解忧树洞” 情绪倾听服务模式的实践策略
(一)专业型倾听者队伍的培育路径
“解忧树洞” 需从三方面建设倾听者队伍:选拔优先选有基础儿童心理学知识或相关经历、对儿童成长有热情者,要求性格温和耐心,善观察沉默、暴躁等隐性情绪以建信任;培训开展儿童心理学专题课,讲情绪发展规律,用情景模拟练共情(如 “没买到喜欢的玩具让你生气了吗?”),还培训危机情绪(严重自卑、自杀倾向)识别与干预转介;考核定期收儿童及家长满意度,评估回应适配性,要求服务者写案例反思,分析不当回应(如说教)并提改进方向,促能力提升。
(二)儿童视角下的服务流程优化
结合儿童认知习惯与表达特点,设计 “主动接触 - 安全表达 - 共情回应 - 行动支持” 服务流程:主动接触由班主任、社区儿童工作者观察儿童沉默、成绩下滑等异常,主动询问情绪(如 “最近不爱说话,有烦心事吗?”),降低表达压力;安全表达用绘画、写情绪日记等儿童熟悉方式,助其非语言或文字释放情绪,让儿童觉 “说出来安全”;共情回应以儿童逻辑语言回应(如 “画的眼泪,是因爸爸没陪你过生日委屈吗?”),不用 “别难过” 等否定语,传递理解;行动支持帮儿童找解决小步骤(如 “想妈妈时写信”),让其感情绪表达有实际帮助,增强参与动力。
(三)持续性的服务反馈与调整机制
建立“儿童反馈 - 家长反馈 - 服务者反思”的三方反馈机制,确保服务动态优化。儿童反馈方面,通过面对面访谈或匿名问卷(如用图画选择“你觉得倾听的时候开心吗?”“你希望下次怎么听你说话?”),收集儿童对服务的感受与需求,例如是否觉得倾听者太严肃、是否希望用更多游戏方式表达情绪。家长反馈方面,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儿童接受服务后的情绪变化(如“最近孩子回家愿意说了,是不是在服务中聊了什么?”),评估服务对儿童家庭互动的影响。服务者反思方面,定期组织服务者召开案例研讨会,分享倾听过程中的典型案例(如“一个孩子因为父母离婚而沉默,我是怎么回应的?”),共同分析回应是否符合儿童需求,是否存在改进空间(如“当时我应该先肯定他的感受,而不是直接建议他‘要坚强’”)。通过三方反馈信息的整合,及时调整服务内容与方式——例如若儿童反馈“喜欢用游戏方式表达”,则增加“情绪桌游”等环节;若家长反馈“孩子回家更愿意说话了,但还不敢和父母沟通”,则调整服务重点,增加“如何与父母表达感受”的引导,确保服务始终契合儿童的实际需求。
结语
本文分析城市留守儿童情绪需求与现有情绪倾听服务短板,构建“解忧树洞” 服务模式并提实践策略。研究显示,该服务需以共情为核心、立足儿童视角,多元主体(学校、社区、公益组织)协同是服务持续关键,场景化设计(校园、家庭、同伴关系场景)可增强适配性。此研究丰富留守儿童情绪服务理论,为实践提供指南,相较前人更关注城市留守儿童独特性(如亲情疏离)及服务的儿童参与性、场景适配性,但未跟踪服务长期有效性(如 1-3 年情绪改善)。未来可扩样本、探不同年龄段需求差异,加强家庭联动、通过家长培训建 “家庭 - 学校 - 社区”关爱体系,优化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佳. 强化与纾解:社交媒体平台使用中的育儿焦虑研究[J].新闻与传播评论 ,2025,78(03):103-113.
[2] 周广肃 , 于磊 . 地方人才引进政策与家庭教育投资 [J]. 世界经济 ,2025,(04):117-143.
[3] 陈满琪 . 文化维度理论视角下家庭教养方式感知对青少年自尊的建构 [J]. 甘肃社会科学 ,2025,(02):181-190.
安徽省省级大创项目名称:新时代背景下关注城市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解忧树洞”情绪倾听 项目编号:S202510379107
校级项目编号: ZCXM24-386 项目名称:新时代背景下关注城市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解忧树洞”情绪倾听
安徽省级一般项目:“ ∵Al+ 教育”课程 钢琴 项目人:张鑫鑫 项目号:2024aijy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