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野下彝汉创世神话比较分析
胡丽
西南民族大学
引言
创世神话涵盖天地开辟、人类起源等万物肇始的传说1,本文以宇宙起源神话为研究对象。汉族创世神话多见于《山海经》《淮南子》等典籍,彝族则以《勒俄特依》《梅葛》等史诗为核心载体,后者多靠口耳相传。目前学界对两民族创世神话的单独研究颇丰,但综合比较成果较少,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探寻其背后的文化关联与共同体意识基因。
一、混沌时期的宇宙想象比较
混沌是彝汉创世神话中宇宙未开的原始状态,均体现 “天地未分、浑然一体” 的核心认知,但具体表述存在差异。
(一)彝族创世神话中的混沌时期
《勒俄特依》2 与《梅葛》均记载,天地未形成时宇宙处于 “昏昏沉沉、阴森森” 的混沌状态,且明确提及混沌由水演变而来。由于彝族史诗多为口头传承,除四大史诗外,对混沌的描写较为简略,版本完整性受限。
(二)汉族创世神话中的混沌时期
汉族典籍对混沌的记载更为丰富。《列子》称 “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3;《三五历记》将混沌喻为 “鸡子”,盘古孕育其中;《庄子》以混沌为中央之帝,阐释 “浑然一体” 的本质。受道家思想影响,汉族混沌观强调 “太虚生天地,元气造万物”,形成 “清浊分化” 的演变逻辑。
(三)彝汉混沌想象的异同
共性在于均以混沌为宇宙起源的初始状态,且因传承方式多样形成版本差异。不同点体现为:彝族混沌描写更简略,核心是 “水衍混沌”;汉族混沌说法多元,融合道家 “气本论” 思想,具象化为 “鸡子” 等形态,文化内涵更丰富。
二、天地剖判的神话比较
天地剖判是宇宙起源的关键环节,彝汉神话均体现 “神人创世”的思维,但创世主体与过程存在显著区别。
(一)彝族创世神话中的天地演变
《勒俄特依》记载,天神 “恩梯谷兹” 召集四仙子、阿尔师傅等众神,经九天商议后,以钢铁叉、帚分天地,阿俄署部从天取物造万物;《梅葛》则讲述格兹上帝令金果化子造天、银果化女造地,因造者勤懒导致天地不均,最终以虎骨撑天,并以虎器官化万物,凸显彝族虎文化崇拜。二者均以 “众神合力” 为创世模式,用诗体语言传承。
(二)汉族创世神话中的天地起源
汉族天地剖判以 “盘古开天” 为核心。4《三五历记》载,盘古在混沌 “鸡子” 中孕育万八千岁,苏醒后以身体撑开天地,“阳清为天,阴浊为地”,最终尸化万物。盘古以 “一己之力” 创世,被塑造成神力超凡的劳动英雄,体现拟人化的神格特征。5
(三)彝汉天地剖判的异同
共性在于均认为天地由神人开辟,体现 “祖先创世” 的共同认知,反映先民相似的原始思维。差异主要有二:其一,创世主体不同,彝族为 “众神协作”,彰显团结精神;汉族为 “盘古独力”,突出个体英雄形象。其二,文化内涵各异,彝族神话融入虎图腾崇拜与社会伦理隐喻;汉族神话强调盘古的牺牲精神与万物同源理念。
三、日月诞生的神话比较
日月诞生作为天地开辟的延伸,彝汉均以 “射日” 为核心情节,但英雄形象、故事细节各具特色。
(一)彝族日月诞生神话:支格阿鲁射日射月
彝族传说中,天空曾出现六个太阳、七个月亮,生灵涂炭。龙鹰之子支格阿鲁受民众所托射日射月,历经多次尝试,最终在柏树上射落五个太阳、六个月亮。剩余日月因恐惧躲藏,阿鲁杀牛羊赔罪,后与日月、白公鸡订立盟约,形成正常作息。故事中毕摩掌文化、恩梯古兹为恶天帝,支格阿鲁的成长历程折射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过渡。
(二)汉族日月诞生神话:后羿射日
汉族传说中,帝俊与羲和之子十太阳同时出巡,酿成灾患。后羿受天帝之命,历经艰险至东海之滨,以彤弓素矰射落九日,剩余太阳遵
令履职。关于月亮,《山海经》载常羲生十二月,但无射月记载,仅存“嫦娥奔月” 等传说。6
(三)彝汉日月诞生神话的异同
共性在于均塑造了 “神力英雄救民于灾” 的形象,体现为民担当的民族气节,且射日过程均充满艰辛。差异体现在:其一,日月设定不同,彝族为六日七月且无明确身份,汉族为十日十二月且为帝俊子女;其二,射日细节有别,支格阿鲁需寻找特定地点,射后需赔罪结盟,后羿则直接受命行事;其三,工具与社会背景不同,支格阿鲁用铜弓或竹弓,折射母系向父系过渡;后羿用天帝所赐神弓,反映父系社会特征。7
结语
彝汉创世神话在宇宙起源的想象与叙事中,既共享 “混沌初始、神人创世、英雄救世” 的文化基因,又因地理环境、传承方式、社会结构形成独特表达 —— 彝族凸显集体协作与图腾崇拜,汉族强调个体牺牲与哲学思辨。这种 “和而不同” 的文化特质,印证了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共同体意识。深入挖掘这些文化共性与特色,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历史文化根基。
参考文献
[1] 欧阳询撰. 艺文类聚[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
[2] 列子 . 列子 [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21
[3] 赵昌平 . 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考述 [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1
[4] 屈原 . 天问 [M].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1
[5]《彝族传世经典》编委员会,冯元蔚译. 勒俄特依[M]. 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
[6] 庄子 . 庄子 [M]. 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
[7] 汤立民 . 藏汉创世神话比较 [J].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12-15
[8] 兰克 . 从创世神话的社会作用看神话的本质特征 [J].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6,(4):9-14
[9] 陈国光 . 彝族史诗中的创世神话 [J]. 学报,2006,(6):3-12
[10] 覃乃昌 . 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创世神话创世史诗丰富与汉族没有发现创世神话创世史诗的原因——盘古神话来源问题研究之八 [J].广西民族研究 .2007,(4):5-18
[11] 刘挺颂 . 论盘古神话的演变及其文化意义 [J]. 贵州文史丛刊 .2008,(1):8-12
[12] 杰觉伊泓,吉俄阿沙 . 支格阿鲁射日月故事同源与变异 [J].西昌学院学报,2010,(4):11-14
[13] 陈永春,曹晓宏. 彝族史诗《梅葛》、《查姆》创世神话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2010,(4):3-9
[14] 陈永春,杨国才 . 彝族神话英雄支格阿鲁故事散论[J]. 楚雄师范学院人文学院,2015,(7):5-14
[15] 杨宏杰 . 纳西族与彝族的创世神话比较研究[J]. 民间文化论坛,2019,(5):3-121 陶阳,牟钟秀 . 中国创世神话[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2 彝族传世经典》编委员会,冯元蔚译 . 勒俄特依 [M]. 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4~53 列子. 列子[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214 欧阳询撰. 艺文类聚[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5 欧阳询. 艺文类聚[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6《彝族传世经典》编委员会,冯元蔚译 . 勒俄特依 [M]. 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69~767《彝族传世经典》编委员会,冯元蔚译 . 勒俄特依 [M]. 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1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