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绘画疗法在听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作者

刘书妍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中美国际班 安徽 合肥 230000

引言

听障儿童因听力存在障碍,在语言交流和融入社会时会遇到很大的困难,这可能引发很多心理健康问题,比如感到孤独,自卑或者出现社交障碍等情况。绘画疗法属于非语言性的心理干预方法,可不受听障儿童语言交流能力的局限,给其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新思路,以“绘画流浪猫简笔画头像”为主题的活动,考虑到流浪猫和听障儿童均处于一定的弱势地位,经过绘画创作的方式,促使听障儿童抒发情感,加强社会联系并提升创造力,这对听障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尤为重要。

1. 绘画疗法在听障儿童心理学意义解析

1.1 情感投射与释放

精神分析理论显示,潜意识情感与经历可借艺术象征来体现,流浪猫的境遇同听障儿童被孤立和边缘化的感觉类似,听障儿童在画流浪猫的时候,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猫这个形象上,经由画面要素传达出心底的孤独与哀伤,这一过程有益于他们正视自己的内心感受,从而舒缓心理压力并调控好自身情绪。

1.2 同理心与社会责任感培养

同理心即体会他人感受的能力,活动期间,听障儿童知晓流浪猫的艰难处境后,心生同情与关爱,如此利于发展其同理心,他们把关注点转为绘画行为,心中便生成对弱势群体的责任感,这样的发展既会让听障儿童懂得关怀和体谅他人,又可促使他们更好地踏入社会,改进自身适应能力。

1.3 自我赋能与自信心提升

人本主义理论重视个体自身的达成和成长,在流浪猫简笔画头像绘画活动里,听障儿童经由自身努力来完成作品,各个环节均展示出他们的创造力与努力,作品完成之后的满足感,可以优化其自信心,使其意识到自身的能力和价值,这样的自信心有益于他们以积极态度应对挑战。

1.4 非语言社交互动促进

听障儿童要依靠非语言方式来与志愿者互动,比如眼神,肢体动作和手势等,这些非语言交流可帮助他们挑选色彩并表达自身需求,还能提升其社交能力,促使他们展开有效交流,冲破社交壁垒,创建人际关系。

2. 听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绘画疗法的活动设计

2.1 听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绘画疗法的活动设计目标

情感表达:将流浪猫当作情感载体,促使听障儿童将自己经历中的孤独,被漠视等情绪投射到绘画当中,通过线条、色彩等绘画要素来宣泄内心压抑的情感,做到情感的外向化表述。

同理心培养:关注并描绘流浪猫这一弱势群体,可激发听障儿童的同理心,促使其体会流浪猫的境遇,从而塑造对其他生命的关爱之心,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自我赋能:在执行绘画任务时,听障儿童会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与动手能力,由此收获成就感,进而提升自信心做到本分赋能。

社交互动:活动期间,会安排志愿者同听障儿童一起创作绘画作品,经过肢体动作,眼神交汇等非言语形式的互动来推动听障儿童社交能力的提升。

2.2 听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绘画疗法的活动准备

2.2.1 物资准备

绘画材料:准备好足够的“猫咪”头像 / 全身的简笔画线稿。线稿难度要适中,适合听障儿童的绘画难度,还有丰富的绘画工具,水彩笔、彩铅、油画棒等,让孩子们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工具,画出自己想要的风格。

展示与宣传物资:准备好要展出的绘画作品的展板、画框等,便于活动结束之后能够将优秀的作品展示出来。还要制作活动相关的一些宣传标语、海报等,用于现场的布置和后期的宣传推广,从而营造出良好的活动氛围。

其他物资:准备一些小奖品,比如贴纸,文具等,作为绘画活动中表现好的小朋友的奖励,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准备一些饮用水和小零食,保证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基本的需求得到满足。

2.2.2 场地准备

选择某市残疾儿童康复中心作为活动场地,该场地比较安静安全,适合开展集体活动,能为听障儿童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活动环境。在活动开始之前,对场地进行布置。将绘画的材料整齐的摆放在桌子上,方便孩子们拿取;在场地周围贴上宣传标语和海报,营造出活动的气氛;设置一个作品展示区,为之后展示孩子们的绘画作品做准备。

2.2.3 人员准备

志愿者招募与培训:提前招募有爱心、有耐心且有一定沟通能力的志愿者,志愿者可以是高校学生,也可以是社区热心人士。在活动开始前,组织志愿者参加专门的培训课程,培训内容包括听障儿童的心理特点、沟通方式(基础手语知识)、活动流程以及如何引导儿童进行绘画创作等内容,保证志愿者能够在活动中与听障儿童进行有效的互动和指导。

教师配备:邀请至少两位特殊教育学校了解听障儿童教育与心理需要的老师来参加活动,他们能在活动现场随时解决突发状况,给志愿者们提出专业意见,让活动可以有序开展下去。

2.3 听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绘画疗法的活动流程

2.3.1 开场环节(20 分钟):

志愿者与儿童互动:志愿者和听障儿童一一配对,用微笑,挥手,简单的手语问候等方式和孩子建立起初步的联系,消除孩子的陌生感和紧张情绪。志愿者可以引导孩子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

活动介绍:由主持人(可以是志愿者或特殊教育老师)用手语翻译,以及直观的图片向儿童介绍本次绘画活动的主题、目的和流程,重点讲解绘画流浪猫简笔画头像活动的意义,让儿童知道可以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可以给流浪猫送去一份爱心。

2.3.2 科普宣讲环节(20 分钟)

流浪猫现状讲解:宣传部的志愿者们会用心制作好PPT、图片、视频之类的资料,向听障儿童普及流浪猫的现状,将流浪猫在城市里面临的吃食缺乏,生存环境糟糕,被疾病伤害等状况呈现出来,还会介绍一些关爱流浪猫的公益活动和成功救助的事例,这样就能让儿童更好地认识流浪猫。

互动交流:讲解的时候,让孩子们用手势,表情等表现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想法,志愿者可以问一些简单的问题,如“看见流浪猫这么可怜,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如何帮它们”,唤起孩子们的同情心,激发他们参加的热情。

2.3.3 绘画创作环节(60 分钟)

发放绘画材料:志愿者提前准备好“猫咪”简笔画线稿和绘画工具分发给儿童,保证每个儿童都有绘画工具。

绘画指导:志愿者坐在儿童旁边,依据儿童的绘画水平和兴趣,给以恰当的引导和启示,比如引领儿童选取合适的颜色去表现流浪猫的情绪,促使儿童在简笔画基础上增添自己的想象因素,给流浪猫设计温馨的家,可口的食物等,在引导的时候,志愿者务必看重守护儿童的创作积极性,尊崇他们的想法和风格,防止过多干涉。

创作过程观察与记录:在儿童绘画的过程中,志愿者以及特殊教育老师仔细观察儿童的绘画情况,包括儿童的绘画技巧,情绪,与其他人的互动等,同时安排专人使用相机或者手机对儿童的绘画过程进行拍摄,以便于后期活动总结及效果评估。

2.3.4 作品展示与分享环节(30 分钟)

作品展示:绘画结束之后,志愿者帮助孩子们把画作贴到事先准备好的展示区域里去,促使他们相互观赏彼此的画作,体会不同的绘画风格与创意。

作品分享:邀请部分儿童上台,通过手语、简单的文字或是志愿者帮助下,表达自己绘画作品的创作思路与想表达的情感,比如儿童会讲到自己为何用这样的颜色、画中的流浪猫有什么样的故事等,在儿童分享过程中,其他儿童及志愿者要认真倾听,给予肯定。

作品评价与奖励:由特殊教育老师和志愿者组成评审小组,对儿童的绘画作品进行评价,评价标准包含创意性、色彩搭配、绘画技巧、情感表达等,按照评价结果,给表现优异的儿童发放小奖品,对全部参加活动的儿童予以表扬和鼓舞,让每个孩子都能体会到自己的努力和付出被看见。

2.3.5 总结与结束环节(10 分钟):

活动总结:主持人对本次活动做一个总结,回忆一下活动主要的内容和精彩瞬间,再次呼吁大家,希望大家以后在日常生活中多多关注流浪猫以及其他弱势群体,用自己的方式来帮助他们,传递爱。

合影留念:组织儿童,志愿者,教师进行合影留念,把这次有意义的活动记录下来,合影之后,志愿者帮忙儿童整理绘画用具和场地,保证场地干净整洁。

3. 听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绘画疗法的实施策略

3.1 前期需求精准把握策略

若想精确把握听障儿童对于绘画疗法的需求,需从众多渠道去搜集信息。与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机构展开协作,获取听障儿童的基本资料,年龄,听力损失情况,语言发展水平,以往的心理健康状况等,为后面制订计划形成根基。还要做调查问卷和访谈,向家长发放问卷,知晓孩子在家里的情绪,兴趣爱好,社交行为,还有家长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期待,面对有表述能力的大龄听障儿童。借助手语翻译来协助访谈,询问他们喜欢画什么,想要表现哪些内容,同特教老师,康复治疗师交流时,也要清楚他们平日察觉到的听障儿童心理问题及行为特征。

邀请心理学、特殊教育、绘画治疗领域的专家组成评估团队,将收集到的信息加以分析汇总,用针对听障儿童的心理评估量表,对他们的心理状况进行量化评定。比如采用适应儿童的社交焦虑量表来评估社交焦虑水平,初步分析绘画作品,从风格、色彩、构图来推测心理状态和需求,如果作品都是灰暗色调,封闭构图,就可能表明孩子孤独、压抑。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绘画疗法目标和实施计划,保证每个听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得到满足。

3.2 活动过程差异化引导策略

绘画疗法活动里,充分考虑听障儿童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绘画能力强,想象力丰富的孩子,布置一系列故事性绘画任务,让他们用多幅作品表现自己的经历或者想象的故事,挖掘内心的感受,使用复杂的技巧,提高艺术表达和自我探索的能力。绘画基础差或者没有自信的孩子,从临摹简单的图案,填充颜色这些小任务开始,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根据他们的兴趣来选择主题,比如以动物为主题,慢慢建立起绘画的信心。

将听障儿童按心理发展、社交 + 绘画能力分层分组。社交能力差的小组安排合作画大壁画等,提高沟通协作能力;情绪问题突出的小组设计“我的心情色彩”等以情绪表达为主,用色彩、线条来表达情绪,活动期间,由有经验的志愿者、老师针对性指导,观察,灵活调整引导方式,让每个孩子都在合适的环境里成长。

3.3 非语言沟通优化策略

听障儿童存在语言沟通障碍,绘画疗法实施过程中,要改善非语言沟通形式。一方面,采用基础手语,加强肢体语言和表情的运用,当鼓励儿童绘画时,可以竖起大拇指并微笑点头,当引导观察绘画细节时,可以用手指指指点点,身体微微前倾等方式引起儿童注意。另一方面,使用图片,手势符号,绘画等视觉辅助工具,制作与绘画主题有关的图片卡片,让儿童理解活动要求,设计简单的手势符号,用于发出“开始绘画”,“休息一下”等指令,教师和志愿者也可以通过示范绘画动作,直观地向儿童展示绘画技巧和创作思路。

此外,还要建立有效的非语言交流回馈机制,每次交流之后,留意孩子表现和反应,看孩子是否理解。讲完画画步骤以后,让孩子模仿重点动作或者用手势表明是否知晓,如果孩子疑惑,就立刻改变交流方法,再次讲解。还要促使孩子用非语言形式表达想法和需求,可以设置“需求卡片”,卡片上画着喝水,上厕所这些常见需求的图案,孩子就可以指着卡片表明需求,定时开展互动练习,增进交流默契度。

4. 结论

“绘画流浪猫简笔画头像”主题活动是绘画疗法在听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操作,这个活动经过精心规划,深入分析其中的心理学意义并提出可行的开展策略,在情感表达,同理心发展,个人成长和人际互动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与价值。此活动及其策略能够助力听障儿童抒发内心感受,塑造积极的情感态度并加强社交技能,给听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新的可行路径,日后,要进一步推行这种绘画疗法活动及相关策略,持续研究其与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结合,从而创建起更完备的听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 李涵 , 蔡勇刚 . 基于绘画疗法的听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分析[J]. 心理月刊 ,2024,19(17):196-199.

[2] 任毓弢 . 特殊教育学校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探究[J]. 成才之路 ,2024,(18):141-144.

[3] 寻新祥 . 听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C]// 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 , 成都传媒集团·成都时代教育报刊社 . 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研讨会暨第十期行知纵横教研论坛研讨会论文集 . 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特殊教育康复学校 ;,2023:26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