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

作者

高亚林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二分校 100095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并概括了伟大建党精神,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源头”精神形态,是在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典型的标识性概念,其生成机制奠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支撑,浸润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植根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实践,淬炼于新时代实践创新的智慧结晶。

一、奠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支撑

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以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引入与广泛传播,在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中,产生了组织无产阶级政党来指导中国革命的需要。李大钊作为中国较准确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提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共实际相结合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始,就始终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逐渐发展为不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中国建党强党的理论支撑。

伟大建党精神在建党之时起就已经产生,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为党的性质、宗旨、斗争方向和理想信念提供了科学依据。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等理论的科学指导下,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成立了中共产党。它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更是基于中国实践的创造性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源头和革命实践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理论告诉我们,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应,实践决定认识,正确的认识能够促进实践的发展。事物是错综复杂、发展变化的,人的认识也是反复的、无限的、螺旋上升的,这是认识的本质和客观规律,所以我们要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和把握规律。马克思在认识历史的思维方法上一贯主张“从后思索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到:“对社会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学分析,遵循着一条同实际运动完全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是从已经完全确定的材料、发展的结果开始的”。1 历史是从过去到现在、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而事物只能在充分发展、充分展现以后才能被充分认识,“从后思索法”是从果塑因的认识逻辑。在建党 100 周年纪念大会上提出“伟大建党精神”,正是回顾百年党史,对“从后思索法”的科学运用,是对实践和认识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是理解过去、开拓未来的一把黄金钥匙。

二、浸润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

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其形成不仅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引,更深深浸润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中华文明五千年积淀的思想智慧、价值理念和道德传统,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孕育提供了精神土壤与文化基因,使其在革命实践中兼具民族特质与国际视野。

儒家“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治世理念,以及历代思想家对“大同社会”的憧憬,为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提供了文化滋养。早期共产党人李大钊、陈独秀等皆深谙传统经典,他们从“家国一体”的伦理中提炼出“解放全人类”的宏大抱负,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士人理想升华为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忠诚信仰。

“民为邦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民本传统,为党的群众路线奠定了文化根基。从《尚书》的“敬德保民”到孟子的“民贵君轻”,传统文化中对人民力量的重视,被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转化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实践纲领。

传统文化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担当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以及“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牺牲精神,塑造了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品格。近代以来,面对民族危亡,传统文化中的“气节观”与“义利之辨”被注入革命信仰,转化为“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铮铮铁骨。

伟大建党精神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并非简单复刻,而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实现创造性转化。它既弘扬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又摈弃了封建等级观念的桎梏;既继承了“以天下为己任”的道德理想,又以科学理论赋予其科学内涵。这种文化根脉与实践创新的双重自觉,使伟大建党精神既是中华文明的赓续者,更是人类进步思想的时代旗帜。

三、植根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实践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其生命力源于党在百年奋斗征程中以血与火的斗争、以开拓与创新的实践,展现对初心的坚守、对真理的探索和对使命的担当。党的每一次历史抉择、每一场重大斗争、每一阶段社会变革,都是伟大建党精神在实践中的生动诠释与锤炼升华。

党的百年实践始于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从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的第一枪,到爬雪山、过草地的万里长征;从延安窑洞中的理论创新,到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伟大建党精神在血与火的淬炼中愈发鲜明。井冈山斗争时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信念,狼牙山五壮士“宁死不屈”的气节,刘胡兰“怕死不当共产党”的忠贞,无不彰显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信仰追求和“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钢铁意志。正是这一时期的斗争实践,奠定了伟大建党精神以信仰为魂、以人民为本的根基。

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人民在“一穷二白”中自力更生、重建山河。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英勇顽强,大庆油田的铁人精神,河南林县人民劈开太行山修建“人工天河”红旗渠的奋斗豪情,以及“两弹一星”元勋们隐姓埋名、以身许国的报国情怀,无不体现着“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责任意识。这一阶段的实践,将伟大建党精神从革命理想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实干动力,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迈气概。

面对世界格局的深刻变革,党以“实事求是”的智慧推动改革开放。从小岗村“红手印”开启农村改革先声,到深圳特区的拓荒精神;从应对“姓社姓资”争论的坚定清醒,到加入世贸组织融入全球化的战略眼光,伟大建党精神在解放思想中焕发新活力。邓小平等领导人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勇气,将党的理想具象化为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目标,体现了“不负人民”的宗旨与“开拓创新”的时代品格。

进入新时代,党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推进伟大社会革命。脱贫攻坚战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的庄严承诺化作千万党员干部扎根山乡的坚守;抗击疫情时,“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伟力;科技创新领域,“北斗”“嫦娥”“蛟龙”等重大成就的背后,是科研工作者“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家国情怀。面对百年变局,共建“一带一路”倡导合作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中国担当,伟大建党精神在全球化视野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百年历史实践,是伟大建党精神从萌芽到丰茂的生长脉络。它承载着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使命应答,凝聚着无数共产党人以生命赴使命、用热血写忠诚的实践印记。无论是烽火年代的慷慨就义,还是和平时期的默默奉献;无论是改革大潮中的破冰试水,还是复兴路上的攻坚克难,伟大建党精神始终是推动党与人民事业前行的不竭动力。历史与实践反复证明:扎根于百年奋斗的精神谱系,必将在新征程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真理之光与实践伟力。

四、淬炼于新时代实践创新的智慧结晶

伟大建党精神不仅是历史积淀的精神丰碑,更是在新时代改革攻坚与创新突破中不断熔铸升华的实践结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问题为导向、以人民为中心、以全球为坐标,在应对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的复杂挑战中,将伟大建党精神转化为破解难题的方法论、引领变革的价值观和面向未来的战略观,实现了精神力量与实践智慧的深度耦合。

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催生理论创新,理论创新又指导实践突破。从“打虎拍蝇”反腐败斗争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到全过程人民民主将“民惟邦本”转化为制度优势,这些实践以制度建构固化精神内核,让“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从价值宣示转化为可量化、可感知、可持续的治理成果。乡村振兴中,5G 网络进深山、直播电商拓销路、数字政务“掌上办”,古老乡村在“数字赋能”中重构发展逻辑;生态治理领域,“两山理论”打破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二元对立,使“天人合一”的古老哲思焕发现代化治理的生机。这种以科学方法论破解发展悖论的实践,彰显了党在新时代对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创造性践行。从“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互联互通,到“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破解治理赤字;从碳达峰、碳中和承诺展现大国担当,到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无私贡献,中国共产党以实践创新丰富人类文明新形态。这种既立足中国又胸怀天下的实践品格,使伟大建党精神超越地域局限,成为解答“世界之问”的重要思想资源。

新时代的十年,是伟大建党精神在应对风险挑战中淬炼成钢的十年,更是中国共产党以实践创新定义精神高度的十年。当“构建新发展格局”重塑经济逻辑,“共同富裕”标注民生温度,“新质生产力”点燃增长引擎,伟大建党精神不再仅是历史回响,更是破解时代命题的智慧密码。历史之镜照见初心,实践之火锤炼真知,前行之炬已燃——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征程上,淬炼于新时代实践创新的伟大建党精神,必将以更富创造力的姿态照亮民族复兴的前进道路。

伟大建党精神,以百年为经纬、以初心为坐标,铺展出一幅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与中国历史文化血脉交相辉映的精神图谱。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源,既是理论逻辑、文化脉络与历史实践的交融升华,也是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赋予其真理光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其精神血脉,百年奋斗征程锤炼其实践品格,新时代的浪潮更激荡出其创新的时代回响。新征程上,惟有深刻把握这一精神的生成逻辑,才能在传承中激活内生动力,在创新中赓续红色基因,让伟大建党精神始终成为凝聚党员意志、引领人民奋斗、破浪时代潮头的磅礴力量,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的精神伟力,书写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崭新篇章。

马克思:《资本论》(根据作者修订的法文版第一卷翻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年版,第5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