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正念认知疗法对大学生焦虑情绪的干预效果及脑电特征变化

作者

高媛媛

上海序禄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编:100102

引言:当代大学生承受着学业压力、就业竞争、人际关系等诸多挑战,焦虑情绪的发生率不断攀升,严重干扰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品质。传统心理干预手段虽有一定成效,却存在依从性欠佳、复发率高等问题,正念认知疗法把正念冥想同认知行为疗法的主要要素融合起来,通过培育觉察力和接纳态度,助力个体改变同负性思维和情绪的关系模式。此疗法重视当下体验的觉知,防止对焦虑情绪作出过度反应并加以回避,进而冲破焦虑的恶性循环,近些年来,脑电技术的发展为探究心理干预的神经机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通过监测脑电活动的变动,能够客观地评判干预成效,揭示心理改变的生理基础。

一、正念认知疗法干预大学生焦虑的理论基础与意义

(一)大学生焦虑情绪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根据调查发现,我国大学生焦虑情绪检出率高达 30-40% ,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焦虑不仅包括紧张、担心、害怕等情绪反应,还包括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失眠等认知与躯体症状。长期焦虑会带来学业成绩下滑、社交退缩、自我效能感降低等后果,严重者可发展成焦虑障碍,大学时期是人格塑造和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时段,焦虑情绪的危害可能会延续到成年后,影响一生的发展 [1]。

(二)正念认知疗法作用机制探析

正念认知疗法通过正念练习来培育个体对于当下经验的觉察与接纳,削减对焦虑想法的自动化反应,它的主要机制包含注意力调节。认知去中心化和情绪调节这三个方面,注意力训练可使个体把注意力从焦虑源转移到当下体验,认知去中心化让个体意识到想法只是心理事件,而不是事实,情绪调节凭借接纳和慈悲态度,缩减对焦虑情绪的抗拒和评判,进而减轻情绪困扰 [2]。

(三)脑电生理指标在焦虑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脑电图属于无创性的神经电生理检测技术,可以及时显示大脑活动情况,处于焦虑状态时,脑电出现特有的改变。α 波功率下降体现皮层过度激发,θ 波加强表明情绪调节失常,β 波过度活跃表示交感神经系统亢进,事件相关电位像 P300 成分能够表现认知加工水平,脑区间功能联系模式的改变体现出焦虑的神经网络基础,这些客观指标为评价干预成果提供了生物方面的依据 [3]。

二、正念认知疗法的干预效果评估

(一)焦虑水平的改善程度分析

研究显示,经过 8 周正念认知疗法干预之后,大学生的焦虑自评量表得分明显降低。效应量属于中等到大效应水平,状态焦虑与特质焦虑均有所改善,且状态焦虑的改善程度优于特质焦虑,这表明正念训练首先影响的是当下的焦虑感受,身体上的躯体化症状。诸如心悸,出汗,肌肉紧张等也有所缓解,认知方面的过度担忧,灾难化思维以及反刍思考的次数大幅下降,情绪调节能力得以加强,对于引发焦虑的情境,情绪反应的强度变小,日常生活功能得到改善,睡眠质量改善,人与人的交往增多,学习效率提升,这些改善并非只存在于主观感受上,行为观察和他人评价也证实了这种改变,这就体现出正念认知疗法对焦虑的干预具备整体性与综合性的特点 [4]

(二)认知功能与情绪调节能力的改变

正念训练提升了大学生的认知灵活性和执行功能,注意力的持续性和选择性得以改善,在 Stroop 任务和持续作业任务中的表现明显提升,工作记忆容量增大,n-back 任务中正确率提高,反应时变短,认知灵活性加强,任务转换范式中的转换代价减少,情绪调节策略发生积极改变,认知重评使用增多,表达抑制使用下降,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得到提升,对负性情绪的控制感变强,元认知觉察能力有所增长,可以察觉并监管自己的思维模式。这些认知功能的改进为焦虑症状的改善奠定基础,形成良性循环,研究显示,认知功能的改善程度同焦虑症状的减轻程度成正比,表明认知功能很可能是正念疗法起作用的重要中介变量。

(三)干预效果的持续性与稳定性评估

从追踪数据可以发现,正念认知治疗的干预效果具有较好的持久性,在结束后的第 3 个月,第 6 个月,第 12 个月的随访中,焦虑水平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并没有出现显著性反跳现象。而相对于对照组来说,通过正念练习的大学生其焦虑复发率显著降低,这可能是正念练习过程中所掌握的技能具有迁移性且有自我加强的特点。参与者们在平时生活中继续使用着正念技巧,并逐渐形成一种新的应对模式,正念的态度让参与者对焦虑的认知评价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使其不再将焦虑视为威胁性事物。神经可塑性的研究表明,持续的正念练习或许会带来大脑的结构和功能的持久性改变,参与者们也自报在日常生活中都把正念练习当做一种生活方式,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当中,这种持续练习的动力来自于自我内心的动机,而正是这样的原因才能够使得疗效得以持续下去。

三、脑电特征的变化规律与神经机制

(一)静息态脑电频谱特征的变化规律

正念认知疗法干预后,大学生静息态脑电活动表现出明显的频谱重组,α 波功率在额叶、顶叶和枕叶区域提升 30%-40% ,显示大脑皮层激活程度下降,放松状态得到改善。θ波功率在额中线区域大幅下降,意味着默认模式网络活动被调整,自我参照加工减少,β 波在运动感觉皮层功率降低,表明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减弱,频谱不对称性改变较为明显,左侧前额叶 α 波相对增强同积极情绪增强有关。这些变化在随访期依然维持稳定,说明正念训练促使大脑活动模式产生持久重组,源定位分析显示变化源自前额叶皮层,前扣带回,岛叶等情绪调节相关脑区,这是正念训练改善焦虑的神经生理基础。

例如,实验中,参与者戴 32 导脑电帽,电极按国际 10-20 系统定位,先做 5 分钟闭眼静息记录,保持清醒放松,不做特定思维。然后 5分钟睁眼静息,注视屏幕中央固定点,信号经放大滤波,用快速傅里叶变换做频谱分析,计算各频段功率值,在干预前,4 周,8 周和结束3 个月分别测试,对比不同时间点的频谱特征,重点观察 α 波功率变化趋势,作为焦虑改善的客观指标,处理数据时去掉眼动肌电伪迹,选2 秒无伪迹片段,每个被试至少30 个片段以保证结果可靠。

(二)事件相关电位成分的调节作用

事件相关电位在正念训练后呈现系统调节效应,P300 波幅增大约20%-30%,潜伏期缩短约 30-50 毫秒,表明注意资源分配效率提高、信息加工速度加快;N200 在冲突任务中波幅降低,表明认知冲突处理能力增强;错误相关负波适度降低,表明过度监控减弱、焦虑反应减轻;晚期正成分对负性情绪刺激反应减弱,表明情绪调节改善;失匹配负波波幅增大,表明前注意加工增强。这些成分的协同变化形成完整的认知情绪调节链,从早期感知到高级控制,正念训练多方面优化信息加工,时程分析表明改变是渐进的,4 周后开始出现,8 周趋于稳定,个体差异与练习频率质量有关。

例如,使用 oddball 范式诱发 P300,参与者距显示器 60cm ,双手放于反应键盘上,屏幕随机出现两种不同几何图形,标准刺激占80% ,目标刺激占 20% ,对目标刺激快速按键。标准刺激不反应,每个刺激呈现 200ms,间隔 1000-1500ms 随机,共 400 试次分为 4 组块,组块间休息 2min,用 64 导联系统采集,采样率 1000Hz,带通滤波0.1-100Hz,将目标刺激前 200ms 到后 800ms 分段,基线校正和伪迹剔除后叠加平均,分析 Pz 电极 300-500ms 正向峰值作为 P300,比较干预前后波幅潜伏期以分析认知改善情况。

(三)脑区功能连接模式的重组特性

正念训练促使脑区功能连接出现系统重置,其中最重要的是前额叶-边缘系统连接变强,背外侧前额叶跟杏仁核形成负性连接,这样提升由上至下的调节负面情绪的能力,而且默认模式网络内部联系减弱,后扣带回同内侧前额叶关联下降,减少了自我中心思想以及对消极情绪的沉思反复,注意网络优化体现为背侧腹侧协调得到加强,可以提高注意力的灵活度。执行控制网络连接增强,前扣带回同背外侧前额叶同步增强,有助于提升认知控制效果,感觉运动同高级认知网络连接加强,这表示身心整合也得到了改善,多个网络进行协同重组后,形成了新的功能架构,进而改进了人们的情绪调节能力以及认知方面的表现,通过动态分析可见网络灵活程度得到提高,可以依循任务快速改变连接模式。

例如,用 128 导高密度脑电系统做 10 分钟的静息态记录,参与者保持清醒放松的状态,预处理去除眼电肌电伪迹,独立成分分析提取脑源信号,计算不同脑区的相位同步性,把相位锁定值当作连接强度指标,分析 θ,α,β 频段的连接模式,形成全脑功能连接矩阵,用图论分析计算聚类系数。特征路径长度,模块化程度等网络属性,重点观察额叶和颞叶顶叶的远程连接,用偏相关排除体积传导,把干预前后的连接矩阵统计比较,找出显著改变的连接对,联系行为数据,形成脑 - 行为关联,每个被试要分析 5 分钟以上的干净数据,以保证结果稳定。

结语

本研究全面探究了正念认知疗法对大学生焦虑情绪的干预成效及其脑电生理机制。研究显示,正念认知疗法可以有效地降低大学生的焦虑程度,改善认知功能和情绪调节能力,并且具有较好的延续性,脑电特性分析从神经生理角度证实了干预成果,体现出正念训练通过调节脑电活动频谱。改良认知加工进程,重新安排脑区功能联系等多种途径发挥作用,这些发现既加深了我们对正念认知疗法作用机理的认识,又为它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增进方面提供了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郭家慧 . 简易正念冥想通过注意控制提升射击成绩及脑机制研究[D]. 上海市: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24.

[2] 曹琦棵 . 抑郁伴失眠亚临床群体的脑电微状态特征和认知行为疗法干预 [D]. 重庆市 : 西南大学 ,2024.

[3] 臧育恒. 单次有氧运动对抑郁症状大学生情绪及脑电的影响[D].上海市: 上海体育学院,2023.

[4] 刘曼罗 , 亓昕 , 陈俊华 , 等 . 正念认知疗法在大学瑜伽课程中的干预性研究 [J]. 大学教育 ,2025,(10):1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