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制药企业安全风险管理的关键措施
田尚玉
太极集团重庆涪陵制药厂有限公司
引言
现如今,制药行业快速发展的时候,安全风险管理变成了企业不能轻视的关键部分,安全风险愈发繁杂,制药企业要采取一连串重要手段去加强安全风险管理,从而保证生产稳定,产品安全。
1 制药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概述
1.1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概念与原则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本质是给风险“贴标签、定策略”的动态管理过程——先精准识别生产全流程潜在威胁,再依据风险的“破坏力”(后果严重程度)与“发生概率”,划分出不同等级,最后匹配差异化管控手段。对制药企业而言,需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动态性”原则:科学性要求用专业工具(如 HAZOP 分析、FMEA失效模式分析)拆解工艺环节,像在化学制药的合成反应工序,通过 HAZOP 梳理出“物料配比偏差引发副反应”等风险;系统性强调覆盖研发、生产、储存全链条,生物制药企业从细胞培养到制剂灌装,每个环节都要纳入风险矩阵;动态性则是根据工艺改进、法规更新调整等级,某疫苗企业因生产工艺从批次模式转为连续生产,同步更新了“物料连续输送堵塞”的风险等级。
1.2 制药企业安全风险的特点
制药企业的安全风险,自带行业独特“基因”。一方面,风险源复杂多元:化学制药涉及易燃易爆溶剂(如乙醇、丙酮)、高毒试剂(如氰化钠),生物制药要管控生物安全(如病毒毒株泄漏)、微生物污染,中药提取存在高温提取罐超压、中药材粉尘爆炸风险。某中药企业曾因粉碎车间粉尘浓度超标,引发局部爆炸,就是典型案例。另一方面,风险传导隐蔽且后果严重:制药流程环环相扣,一个环节的风险(如冻干机密封失效),可能通过物料、设备、人员交叉传播,影响产品质量,甚至触发安全事故。同时,法规与标准的强约束性,让风险管控必须同步满足 GMP、EHS 等要求,一旦违规,企业将面临停产、商誉受损的连锁反应。
2 当前制药企业安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制药企业安全风险管理常陷入“表面化、割裂化”困境。部分企业风险识别流于形式,用“经验判断”替代专业分析,某化学制药厂在技改后,未重新开展 HAZOP 分析,导致“新设备与旧管道衔接处物料泄漏”风险被忽视,最终引发火灾。风险分级也存在“一刀切”问题,未结合制药工艺特殊性细化,把“反应釜超温”与“仓库温湿度超标”等同级处理,让管控资源错配。在措施落地环节,“纸上谈兵”现象突出,制定的“危险化学品泄漏应急演练”方案,因未考虑企业实际布局(如应急通道被物料堆放占用),演练时漏洞百出。更关键的是,安全管理体系与生产实际“两张皮”,安全环保部制定的风险管控流程,在生产车间因操作繁琐、影响效率被变相搁置,风险防控沦为口号。
3 制药企业安全风险管理的关键措施
3.1 安全风险评估与识别:用专业工具穿透风险迷雾
制药企业的风险评估与识别,需跳出“经验主义”,让专业工具成为“透视镜”。在化学制药车间,运用 HAZOP 分析,针对“硝化反应”工序,逐一审视“温度、压力、物料流速”等参数偏差,像某企业通过 HAZOP,发现“冷却系统故障导致反应温度超临界值”的潜在风险,提前加装双回路冷却装置。生物制药则可借助 FMEA,对“病毒灭活工艺”进行失效分析,识别出“灭活剂浓度不足导致病毒残留”风险,优化检测与补加流程。同时,引入“全员参与”机制,组织生产一线员工开展“风险找茬”活动,某制剂车间操作员在日常巡检中,发现“灌装设备针头等离子灭菌不彻底”隐患,经评估确认为“可能导致药品微生物污染”的高风险,及时推动设备维护升级,让风险识别从“专家主导”向“全员协同”延伸。
3.2 风险等级的确定与划分:让风险“分级而治”
确定风险等级,要构建贴合制药行业的“三维评价模型”考量“安全后果(人员伤亡、设备损毁)、质量后果(产品报废、合规处罚)、环境后果(污染物泄漏)”。以某生物制药企业为例,对“生物安全柜泄漏”风险,结合其可能导致的“实验人员感染、生物样本污染、病原体扩散”后果,判定为一级高风险;而“办公区消防通道堆放杂物”风险,因主要影响疏散效率,后果相对可控,定为三级低风险。划分等级后,建立“风险矩阵可视化地图”,在企业内部系统标注各区域风险等级、管控责任人,像在原料药仓库,用红色标识“易燃易爆溶剂存储区”一级风险,蓝色标识“普通物料区”三级风险,让员工直观感知风险分布,实现“分级而治”的精准管理。
3.3 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与实施:从“纸面”落到“地面”
风险控制措施的生命力,在于可执行、能落地。针对制药企业高风险的“危险化学品储罐区”,制定措施要细化到“呼吸阀定期校验周期(每季度一次)、围堰高度与容积(需容纳 110% 储罐容量)、泄漏应急物资配备(按最大储罐容积 10% 储备吸附材料)”。某制药企业在实施“反应釜超压风险管控”时,不仅加装压力联锁装置,还同步优化操作规程,明确“操作人员每小时巡检压力参数、DCS系统设置三级报警阈值”,并通过“模拟超压演练”验证措施有效性。同时,引入“措施追溯机制”,每个风险控制措施对应唯一编号,关联到责任人与验证记录,如“冻干机密封更换”措施,记录更换时间、人员、密封性检测报告,确保措施执行可查、责任可追,避免“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形式主义。
3.4 建立安全风险管理体系:让安全成为“系统工程”
构建安全风险管理体系,需打造“全流程、全层级、全周期”的管控闭环。全流程覆盖研发到废弃处置:研发阶段嵌入风险评估,某创新药企业在小试阶段就开展“新试剂安全风险预评估”;生产环节强化工艺安全管理,通过 SOP 固化风险管控动作;储存运输环节,对冷链药品运输制定“温度、湿度、震动”三重监控标准。全层级联动打破部门壁垒:安全环保部牵头,研发、生产、质量部门协同,建立“月度风险评审会”,共享风险信息,像质量部发现“产品杂质异常”,联动生产部排查设备风险、研发部分析工艺风险。全周期动态更新:根据法规变化(如新版GMP 要求)、工艺改进(如连续生产技术应用),及时修订风险清单与管控措施,某企业因引入连续结晶工艺,重新梳理“晶型控制、物料停留时间”等新风险,更新体系文件,让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成为动态生长的“有机体”,而非一成不变的“死框架”。
结语
制药企业的安全风险管理,本质是在“创新发展”与“安全底线”间寻找平衡的艺术。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作为核心逻辑,需通过专业评估识别穿透风险、科学分级划分理清脉络、精准措施实施筑牢防线、系统体系构建保障长效。安全环保部作为“安全守护者”,要推动这些关键措施从“理念”落地“实践”,让风险管控融入企业生产血脉。未来,随着制药技术迭代(如细胞治疗、基因编辑药物),新风险将持续涌现,但只要牢牢抓住分级管控的“缰绳”,以动态、协同、精准的管理策略应对,就能让制药企业在安全轨道上稳健前行,为药品质量安全、行业可持续发展托底护航,让“安全”真正成为制药企业创新的底气与根基。
参考文献
[1]陈丽 . 制药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投资与创业,2022(22):112 - 114.
[2]梁琳 . 潮汕地区家族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分析及其完善[J].经济研究导刊,2.23(32):81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