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临床病例分析与治疗
嘎玛索朗央吉
西藏拉萨市当雄县乌玛塘乡农牧综合服务中心,西藏当雄县,851500
引言
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在养牛业中较为常见,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及伤口接触传播,具有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较高的特点。该病不仅会导致病牛生长发育受阻、生产性能下降,严重时还会引发大规模死亡,给养牛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对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构成威胁。当前,部分养牛场因对该病的临床特征认识不足、诊断不及时或治疗方法不当,导致疫情扩散与病情反复。因此,深入研究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病例特征与治疗方法,完善防控体系,对保障养牛业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临床病例的核心特征分析
(一)临床症状表现
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因感染类型与病牛体质差异有所不同,主要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与慢性型。最急性型病例发病突然,病牛常无明显前驱症状便出现体温急剧升高,精神萎靡,食欲废绝,呼吸困难,随后迅速倒地死亡,病程短且死亡率高;急性型病例较为常见,病牛体温升高,伴有咳嗽、流浆液性或脓性鼻液,肺部听诊可闻及啰音,部分病牛出现腹泻、粪便带血等消化道症状,若未及时治疗,病情会快速恶化;慢性型病例多由急性型转化而来,病牛表现为长期咳嗽、呼吸困难,逐渐消瘦,关节肿胀、跛行,生产性能显著下降,病程较长且易反复。
(二)病理剖检特征
对病死牛进行病理剖检,可观察到典型的病理变化,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肺部是主要病变器官,表现为纤维素性肺炎,肺组织出现充血、水肿,部分区域呈暗红色或灰黄色实变,切面有大量浆液性或脓性渗出物;胸腔内积有淡黄色液体,胸膜表面覆盖纤维素性渗出物,易与肺组织粘连;肝脏、脾脏可能出现肿大,表面有出血点或坏死灶;胃肠道黏膜充血、水肿,部分区域出现糜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充血,切面多汁,呈暗红色。这些病理特征可与其他牛呼吸道疾病或消化道疾病进行区分。
(三)临床诊断要点
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临床诊断需结合病史、症状、病理特征与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首先,了解养牛场近期的饲养管理情况、是否有外来牛只引入及周边疫情情况,若存在病牛接触史或环境应激(如运输、气候突变),需警惕该病发生;其次,观察病牛的典型临床症状,如急性发热、呼吸道症状与肺部病变;通过病理剖检查看肺部实变、胸膜粘连等特征性病变;实验室检查是确诊的关键,可采集病牛的血液、鼻分泌物或病变组织,进行涂片染色镜检,观察到两极着色的巴氏杆菌,或通过细菌分离培养与鉴定,明确病原菌种类,避免误诊。
二、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治疗方法
(一)针对性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需根据病原菌敏感性选择高效、敏感的抗菌药物,及时控制感染。常用的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及磺胺类药物,给药方式可根据病牛病情选择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确保药物快速到达病灶发挥作用。用药时需遵循剂量准确、疗程足够的原则,避免因剂量不足或疗程过短导致病情复发或产生耐药性;同时,可根据病情联合用药,增强治疗效果,如将青霉素与链霉素联合使用,扩大抗菌谱,提升对病原菌的杀灭作用;用药期间需密切观察病牛反应,若出现药物过敏或不良反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二)对症支持治疗
对症支持治疗可缓解病牛症状,改善机体状态,为疾病恢复创造条件。针对发热症状,可使用解热镇痛药,降低病牛体温,减轻机体应激;对于呼吸道症状明显的病牛,采用雾化吸入方式给予止咳平喘药物,稀释呼吸道分泌物,促进排出,缓解呼吸困难;病牛出现脱水或电解质紊乱时,通过静脉注射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等进行补液,纠正电解质失衡;对于关节肿胀、疼痛的病牛,可局部涂抹消炎镇痛药物,或在饲料中添加抗炎药物,减轻炎症反应。
(三)病畜护理措施
科学的病畜护理对治疗效果与病牛恢复至关重要。将病牛隔离饲养,放置在干燥、通风、温暖的牛舍内,避免寒冷、潮湿环境加重病情;提供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饲料,如优质青干草、青贮料,适当补充维生素与矿物质,增强病牛机体抵抗力;保持牛舍清洁卫生,定期对圈舍、用具进行消毒,防止病原菌扩散传播;密切观察病牛的精神状态、食欲、体温及呼吸情况,做好护理记录,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与护理方案,促进病牛尽快康复。
三、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防控措施
(一)强化饲养管理
良好的饲养管理是预防该病的基础,可降低病牛感染风险。合理规划牛舍布局,保证通风良好、密度适宜,避免过度拥挤导致环境恶化;定期清扫牛舍,及时清理粪便与污染物,保持圈舍干燥清洁;提供均衡的营养饲料,满足牛只生长发育需求,增强机体免疫力;减少环境应激因素,如在运输、转群时做好防护,避免温差过大、噪音等应激刺激,降低牛只抵抗力下降的风险;严格执行外来牛只隔离检疫制度,新引入牛只需隔离观察一段时间,确认健康后方可混群饲养。
(二)科学免疫预防
免疫预防是控制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流行的有效手段,可根据当地疫情与牛群情况制定免疫计划。选择优质的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疫苗,如灭活疫苗或弱毒疫苗,按照疫苗使用说明进行免疫接种,免疫对象包括成年牛、犊牛及后备牛,确保免疫覆盖率达到标准;合理安排免疫时间,避开牛群应激期或疾病高发期,犊牛需在母源抗体消失后及时接种,成年牛定期加强免疫,维持机体较高的抗体水平;免疫后定期监测牛群抗体水平,评估免疫效果,若抗体水平不足,及时进行补免,确保免疫保护有效。
(三)完善疫情监测与应急处置
建立健全疫情监测机制,定期对牛群进行健康检查,观察牛只精神、食欲、体温等情况,发现疑似病例及时隔离,避免疫情扩散;养牛场需制定疫情应急预案,若发生疫情,立即启动应急措施,对病牛进行诊断与治疗,对同群牛只进行紧急免疫或药物预防;对病死牛进行无害化处理,如焚烧、深埋,避免病原菌污染环境;对牛舍、用具及周边环境进行彻底消毒,选用高效消毒剂(如氢氧化钠、过氧乙酸),连续消毒多次,杀灭环境中的病原菌;及时向当地兽医部门报告疫情,配合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控工作,防止疫情蔓延。
结束语
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作为养牛业的重要传染病,其临床病例分析与治疗对控制疫情、减少损失具有关键作用。通过准确识别临床症状与病理特征、及时开展针对性治疗、落实科学防控措施,可有效降低该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未来,需进一步加强对该病病原菌耐药性的监测与研究,研发更高效的疫苗与治疗药物,同时提升养牛场从业人员的疾病防控意识与诊疗水平,构建完善的防控体系,为养牛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宋守平 , 李俊坤 . 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综合防治措施[J]. 中国动物保健 , 2025, 27 (05): 56-57.
[2] 许建勇. 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诊断及防治[J]. 今日畜牧兽医 , 2025, 41 (03): 113-115.
[3] 阿旺林珠. 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综合防治措施[J]. 畜牧业环境 , 2024, (23): 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