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跨学科主题教学:何为、难为与可为

作者

邓江南 曹小艺

西华师范大学商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9;2. 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637009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2022 年 4 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版)》明确要求基础教育各学科必须抽出 10% 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意在打破“学科+跨学科”的二元思维论,突破学科系统内单点发力的传统思维,转向扩大跨学科聚合圈,实现以跨学科理念统筹课程设计。由于分科教学局限于在特定学科体系中建构内容,致使学生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脱节,阻碍知识应用能力的培育和发展。因而阐释何为跨学科主题教学,厘清跨学科主题教学之难为,洞悉跨学科主题教学之可为尤为迫切和关键。

一、何为跨学科主题教学

界定“跨学科主题教学”的本质内涵就要着眼于本位概念“跨学科教学”与次位概念“主题教学”之间的阐释与澄清。当前,“跨学科教学”主要有三层理解:一是通过拓展和衍生知识体系与联通和活化知识结构,开展跨学科教学;二是以负载和联络多个学科的共同要素为基线,催生并互通新元素,实施跨学科教学;三是通过打破学科藩篱,借用整合后的知识实施综合性跨学科教学 [1]。“主题教学”指围绕某一主题而展开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体验,强调在主题统摄下调动知识体系内诸要素彼此联系与协调运行[2]。 由此可见,“跨学科教学”与“主题教学”均是针对当前分科教学所做的变革[3]。

二、跨学科主题教学之难为

(一)目标困境:目标“游离化”束缚跨学科之可能

跨学科主题教学目标“游离化”表现为目标不清晰和缺乏调适性。就前者而言,一些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求学生理解并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但是,如何通过明晰设计的活动步骤去帮助学生理解,理解到何种程度,解决什么问题等表述不具体 [4]。就后者而言,缺乏调试性指的是教师未立足实际调整教学目标。

(二)内容困境:内容“拼盘化”模糊跨学科之边界

根据整体主义哲学,“整体知识不是简单的个体部分知识的聚合”。同样,跨学科主题教学也不是各学科知识的简单拼凑,而是基于跨学科视角对知识进行筛选、重组与融合。若教师将多学科知识生硬地置于某一主题下,会造成似是而非的“跨学科”[5],导致教学内容缺少内在融通和逻辑连贯性。其次,教学内容缺乏核心问题串联,导致学科知识“各自为政”,也是内容“拼盘化”的一种体现。因此,缺乏实质性融合的跨学科,会阻碍学科知识的横向融合和纵向拓展。

(三)评价困境:评价“单一化”忽视跨学科之整合

跨学科主题教学忽视了跨学科之整合。这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评价目标缺乏灵活性。评价拘泥于预设性目标,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深度的评估。第二,评价方法评而不促。评价时停留于浅层,引发“压学”反应,抑制学生发展。第三,评价主体局限化。评价视角受限于课堂教学的输入与学科知识的输出,忽视了学生主体。

三、跨学科主题教学之可为

(一)为何教:以发展核心素养为着眼点,合理设计教学目标

跨学科主题教学要克服目标“游离化”困境,就要锚定核心素养,做好教学的统筹规划。核心素养作为其设计理念,其目的在于将其充分融入主体活动,并持续地通向学习过程的完成[4]。在核心素养立意下,教学目标要从传统目标转向三维目标。一是要由抽象性目标转向具象化目标。新课标明确提出各门课程用不少于 10% 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这就要求各学校应严格遵循国家课程方案要求,建立顶层的跨学科主题课程系统。这也要求教师设计教学目标要有针对性和明确性,以保证后续活动有连贯性与可持续性。二是要由同一性目标转向差异化目标。学校应以核心素养为锚点,通过问卷、访谈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差异,并针对其差异,规划、设定和凝结具体的教学目标[6]。

(二)教什么:以提出关键问题为切入点,创新构建教学内容

跨学科主题教学要解决内容“拼盘化”问题,要从关键问题切入,创新构建教学内容。在跨学科主题教学中提出关键问题后,需要将毗邻学科内容加以横向整合 [8],引导学生洞察到不同学科间最原始的关联。为了实现教学内容的横向整合,教师必须积极探寻和挖掘学科内容间的跨越点:一是同质学科间的交叉面,二是异质学科间的联结点。所谓同质学科的交叉面是指不同学科知识的构成要素相互交叉存在相似性和共同点[9]。那么要寻觅学科间的交叉面,教师就要深入领会各个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所谓异质学科的联结点是指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逻辑与结构是独立、分散的,但通过挖掘异质学科的联结点,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跨学科资源。

(三)怎样评:以建立融通性评价为难点,科学组织教学评价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跨学科主题教学更加关注科学评价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以及过程中所显现的核心素养的发展。在跨学科主题教学中,融通性评价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第一,评价目标灵活贯通。预设性目标应明确学习起点与预期成果,确保教学活动与评价目标相契合;过程性目标要细致记录学生学习进展,及时提供反馈并调整策略;生成性目标则注重跳出原有评价框架,重视评价学习过程中的创新与发现。第二,评价方法以评促学。评价要紧扣素质发展核心,确保评价内容涵盖知识理解、技能应用等多方面;实施增值评价,要采用灵活、连续的评价手段。

参考文献

[1] 马善恒 , 王楠 , 唐增富 , 等 . 义务教育阶段跨学科主题教学 : 内涵诠释、问题检视及实施策略 [J]. 化学教学 ,2024(03):3-7.

[2] 穆瑶甲 , 刘春琼 . 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的关键问题与实践路径 [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44(08):9-14.

[3] 袁顶国 , 朱德全 . 论主题式教学设计的内涵、外延与特征[J]. 课程 . 教材 . 教法 ,2006(12):19-23.

[4] 吴刚平.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意义与设计思路[J]. 课程. 教材 . 教法 ,2022,42(09):53-55.

[5] 田娟 , 孙振东 . 跨学科教学的误区及理性回归 [J]. 中国教育学刊 ,2019(04):63-67.

[6] 肖锋 . 五种课堂教学目标编写模式述评 [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0(04):112-115.

[7] 李序花 , 冯春艳 , 马红亮 , 等 . 跨学科主题教学:基本内涵、价值向度及设计路径 [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 基础教育版 ),2023,24(06):1-6.

[8] 郭超华, 王雨晴. 跨学科主题学习:何为、难为与可为[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44(08):3-8.

钟柏昌,刘晓凡.论具身学习环境:本质、构成与交互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 ,2022,28(05):56-67.

作者简介:邓江南(2000-),男,汉族,教育硕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基础教育;曹小艺(2000-),女,汉族,教育硕士,主要从事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