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过程视角的建筑工程成本管理优化路径探讨
张永宏
平凉市新世纪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甘肃 平凉 744000
1 建筑工程全过程成本管理的现存问题剖析
决策阶段,企业前期调研不深入,对项目地质、市场等信息掌握不足,且依赖经验主义进行成本预测,缺乏数据支撑,导致投资估算偏差较大。设计阶段“重设计、轻成本”现象突出,设计与造价咨询协同不足,设计方案经济性欠缺,同时设计深度不够、缺乏经济性评审机制,易引发施工阶段变更与签证。招投标阶段,招标文件编制不严谨,评标机制侧重报价忽视综合实力,还存在串标围标等不规范行为,增加成本风险。施工阶段,成本责任划分不清,签证与变更管理不规范,材料设备管理粗放,且缺乏动态监控机制,难以及时纠偏。竣工结算阶段,结算资料提交不及时完整,争议处理缺乏有效沟通,审核方法落后,效率与准确性不足。
2 基于全过程视角的建筑工程成本管理优化路径
2.1 决策阶段:构建科学的成本预测体系
强化前期调研深度:组建专业的调研团队,对项目所在地的市场环境、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政策法规、地质水文条件等进行全面调研,建立动态的市场信息数据库,为成本预测提供数据支撑。
引入定量预测方法:结合项目特点,采用回归分析、灰色预测、神经网络等定量预测模型,融合历史项目数据与当前市场动态,提高投资估算的准确性。同时,运用敏感性分析方法,识别影响成本的关键因素,制定风险应对预案。
建立投资决策评审机制:成立由技术、经济、管理等多领域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投资估算进行全面评审,从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论证,确保决策的科学性。
2.2 设计阶段:推行成本与设计协同管控
实施设计全过程造价咨询:将造价咨询单位纳入设计阶段,实现设计与造价的同步推进。造价咨询人员全程参与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过程,针对设计方案提出经济性建议,优化设计细节,降低成本。
推广限额设计与价值工程:以投资估算为依据,明确各专业的设计限额指标,将成本控制要求融入设计全过程。同时,运用价值工程原理,对设计方案进行功能与成本分析,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前提下,寻求最低成本方案,实现“功能与成本匹配”。
完善设计变更管理机制:建立设计变更的申请、论证、审批流程,对设计变更的必要性、合理性进行严格审核,评估变更对成本的影响程度。对于重大设计变更,需组织专家进行评审,确保变更成本可控。
2.3 招投标阶段:规范流程与优化评标机制
提升招标文件编制质量:由专业的造价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编制招标文件,明确工程量清单的编制依据、项目特征描述要求,确保工程量计算准确。
优化评标方法:采用综合评估法,将投标报价、技术方案、企业资质、履约能力、售后服务等因素纳入评标指标体系,合理设定各指标权重,避免“低价中标”带来的质量风险与成本风险。
加强招投标监管: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构建招投标监管平台,实现招标流程的全程留痕、透明可追溯,严厉打击串标围标、虚假投标等违法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4 施工阶段:建立动态化成本管控机制
明确成本控制责任体系:建立以项目经理为核心,各部门分工协作的成本控制责任体系,将成本控制目标分解到各个岗位、各个施工环节,落实成本控制责任,形成“人人关心成本、人人控制成本”的氛围。
强化现场签证与变更管理:建立严格的现场签证与设计变更审批流程,施工单位提出签证或变更申请后,监理单位、建设单位需对其必要性、合理性进行现场核实,审核通过后方可实施。同时,及时对签证与变更成本进行核算,纳入动态成本监控范围。
优化材料与设备管理:利用 BIM 技术、物联网技术建立材料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材料采购、入库、出库、使用的全程追踪。根据施工进度制定精准的材料采购计划,减少库存积压;加强施工现场材料管理,规范材料领用流程,降低材料损耗率。
构建动态成本监控平台:基于 BIM 技术与大数据分析,构建施工阶段动态成本监控平台,将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进行实时对比分析,及时发现成本偏差。通过预警机制及时提醒管理人员采取调整措施,如优化施工方案、控制人工成本、调整材料采购计划等,确保成本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2.5 竣工结算阶段:提升结算效率与准确性
规范结算资料管理:在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需同步收集整理结算资料,明确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要求。施工单位提交结算资料后,监理单位需进行初步审核,确保资料符合结算要求。
建立结算争议快速处理机制:成立结算争议调解小组,针对结算过程中出现的分歧,通过协商、论证等方式快速解决争议。同时,在合同中明确争议解决方式,避免纠纷升级。
推广智能化结算审核技术:利用 BIM 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结算审核的智能化。通过BIM 模型与工程量清单的自动比对,快速识别工程量偏差;利用 AI 算法对计价依据、定额套用进行智能审核,提高结算审核效率与准确性,缩短结算周期。
3 案例分析
以某城市核心区商业综合体项目为例,该项目总建筑面积 15万平方米,初始计划总投资 8 亿元。项目初期因采用传统成本管理模式,在前期阶段便出现投资估算偏差、设计经济性不足等问题,施工阶段更是因签证变更失控导致成本超支 12% 。
为扭转局面,在决策阶段,项目团队弥补前期调研短板,通过建立区域建筑市场数据库,整合近三年同类项目造价数据、原材料价格波动趋势及劳动力成本信息,运用灰色预测模型修正投资估算,将估算偏差从最初的 18% 缩小至 5% 以内。设计阶段,推行“设计 - 造价”协同机制,造价咨询单位全程参与方案优化,采用限额设计明确各专业成本指标,同时运用价值工程原理,将原设计中的玻璃幕墙改为“玻璃 + 石材”组合幕墙,在保证建筑外观效果的前提下,降低外立面成本1800 万元。
招投标阶段,优化招标文件编制流程,由造价师与工程师联合审核工程量清单,修正漏项、错算问题 32 处;采用综合评估法评标,将报价权重从 60% 降至 40% ,增加技术方案、履约能力等指标权重,成功规避 3 家“低价低质”投标单位。施工阶段,搭建基于 BIM 的动态成本监控平台,实时比对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对材料超耗、设备闲置等问题及时预警,通过优化材料采购计划减少库存积压300 万元,规范签证变更流程核减不合理费用800 万元。竣工结算阶段,借助 BIM 模型与 AI 审核系统,将结算审核周期从传统的 6 个月缩短至 2 个月,审核误差率控制在 3% 以下,高效解决结算争议15 项。
4 结束语
本文围绕建筑工程全过程成本管理展开探讨,明确各阶段现存问题并提出针对性优化策略。实践表明,通过构建科学预测体系、强化设计与造价协同、规范招投标流程、建立动态管控机制及推广智能结算技术,可有效提升成本管理水平。未来,需进一步推动技术与管理融合,加强人才培养,持续完善全过程成本管理体系,助力建筑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明俐 , 马玉会 . 数字化背景下 BIM 技术在建筑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 [J]. 城市建筑 ,2025,22(16):126-128.
[2] 单衍顺 . 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策略研究 [J].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25,24(14):148-150.
[3] 黄志超 . 建筑工程施工阶段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控制研究[J]. 散装水泥 ,2025,(03):173-175+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