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中职思政教育的多维度探索
贾冬青
开封市卫生学校,河南开封 475000
一、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伦理思想、治国理念、修身智慧与教育观念,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学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然而,部分思政教育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体验”的问题,学生接受度和参与度不足。在新时代背景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思政教育,不仅能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还能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提升教育实效。基于此,本文拟从多维度路径出发,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中职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并提出长效机制的构建思路。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职思政教育的契合性
(一)价值观的高度一致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中职思政教育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例如,儒家的“仁爱”思想对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道家的“顺应自然”思想有助于学生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法家的“以法治国”思想则为法治教育提供了历史参照。
(二) 教育理念的深度互补。传统文化强调“因材施教”“寓教于乐”,为思政教育方法创新提供借鉴。通过结合传统经典、历史故事和文化实践,可以增强思政课堂的生动性和感染力,突破单一灌输模式。精神滋养的持续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修身立德”为核心,强调道德自觉与人格完善,与思政教育培育学生理想信念的目标不谋而合,有助于增强教育的持久影响力。
三、当前中职思政教育融入传统文化的困境
课程建设碎片化:部分学校仅在个别课程中引入传统文化元素,缺乏系统性与整体规划。教育方式形式化:一些传统文化教育流于表面,缺乏与学生现实生活和思想困惑的结合。师资力量不足:部分思政课教师缺乏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导致教学内容浅尝辄止。学生认同度不高: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冲击下,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和认同感。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中职思政教育的多维度探索
(一)课程体系建设: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程的深度融合。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融入《论语》《大学》等经典篇章,启发学生对“修身立德”的思考。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引入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的延续性。建立“传统文化 + 思政”跨学科课程模块,形成课程群效应。
(二)实践育人:以文化活动增强体验感。组织“国学经典诵读”“传统节日文化体验”“书法与国画进校园”等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文化认同。开展“中华文化主题社会实践”,引导学生走进博物馆、红色遗址、非遗基地,感受文化魅力。
(三)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文化氛围。打造“国学讲坛”,邀请传统文化学者、非遗传承人开展讲座。 在校园环境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如雕塑、书法墙、诗词廊,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四)信息化赋能:拓展传播渠道 利用新媒体平台推送“每日一典”栏目,将传统文化故事与思政教育主题结合。 开发“传统文化 + 思政”微课、慕课,形成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五、长效机制的构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思想政治教育,既需要理念上的自觉,也需要机制上的保障。只有将相关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才能确保其可持续推进并发挥长效作用。长效机制的构建应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
(一)制度保障机制。制度是确保思政教育与传统文化融合落地的根本保障。学校应从顶层设计入手,制定系统性的指导意见和实施细则,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明确纳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应将相关指标纳入学校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使其成为常态化、制度化的工作要求,而不是临时性或应景性的活动。
(二)课程教学机制。课程教学是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构建长效机制需要在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上不断创新。课程体系建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教学方式改革,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沉浸式体验、互动研讨等方式,使传统文化教育更加生动、可感知、可体验。教材与资源建设,编写或引进符合大学生特点的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教材,建设网络课程和数字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与动态更新。
(三)实践育人机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不仅在于“知”,更重在“行”。因此,应建立系统的实践育人机制,推动文化教育从课堂走向社会。社会实践拓展,依托红色教育基地、历史文化名城、传统工艺传承基地等,组织学生开展文化考察、志愿服务和研学活动,在实践中深化理解与认同。产教融合平台,与企事业单位合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与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实现知行合一。
(四)评价考核机制。为了确保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机制。多维度考核,既要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也要关注其价值认同、行为习惯和综合素养的提升。过程性评价,注重平时表现和学习过程的考核,例如课堂讨论参与度、社会实践表现、创新活动成果等。成果导向评价:通过调研、论文、实践报告、创新项目等形式,检验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思政教育内容的理解与运用情况。反馈与改进机制:建立师生双向反馈系统,将评价结果作为改进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的重要依据,形成闭环管理。
六、结论与展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中职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实践育人、校园文化营造和信息化赋能,可以实现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从而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与实效性。未来,应进一步推动机制建设,加强师资力量和社会资源整合,构建常态化、系统化、长效化的传统文化育人机制,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中职思政教育中焕发新的生命力,真正实现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王晓晖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 [J]. 思想理论教育 , 2020, (12): 45-50.
[2] 李明 . 高校思政教育创新路径研究 [J]. 中国高教研究 ,
2021, (6): 22-28.
[3] 张华 . 中华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J]. 教育探索 ,
2019, (8): 31-36.
[4] 赵莉. 国学教育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启示[J]. 职业教育研
究 , 2021, 42(5): 18-24.
[5]陈立群.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思政教育创新研究[M].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20.
[6] 何勇. 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与传统文化教育[J]. 教育理
论与实践 , 2020, 40(7): 55-60.
[7] 郑芳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有
效途径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 2019, (9): 44-47.
[8] 王鹏. 文化自信与新时代思政教育的融合研究[J]. 马
克思主义教育研究 , 2020, 36(2): 7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