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 园隅初探” 到 “ 创想无界”
宗薇
上海市嘉定区马陆智慧幼儿园
— 小班 “ 好玩的小树枝” 游戏中主动学习的实践探索
自然教育理念中,情境是幼儿主动学习的“活教材”,问题是探索的“引路灯”。在“好玩的小树枝”游戏里,小班幼儿从班级门口与树枝的偶然相遇,到走遍幼儿园角落的创意探索,再到跨场域的深度互动,一步步突破边界,展现出主动学习的蓬勃生命力。本文借鉴情境建构与问题驱动的思路,聚焦“大胆创造” 中的“思维方式”与“独特性与多样性”,记录这场从“破界”到 “无界”的探索之旅。
一、园隅初探:树枝相遇中的思维萌芽
初秋的班级门口,几棵梧桐树落下不少枯枝。晨晨捡起一根晃了晃,树枝 “沙沙” 的声响引来了同伴的目光 - 这场关于小树枝的探索,就从这片熟悉的角落开始了。
(二)教师的观察与支持
我以为孩子们只会捡捡树枝、扔扔玩玩,没想到他们竟和树枝玩出了这么多花样。乐乐对“挖洞” 和“蚂蚁” 的专注,琪琪把树枝变成“鸟窝” 的想象,其实都是在给树枝赋予新的意义 —这正是主动学习的开始。
从观察评估来看,孩子们的思维还处在“用感官和动作探索,有简单想法” 的阶段:乐乐通过“戳”“画”感知树枝的“坚硬”和“可操作性”,琪琪把树枝与 “家” 的经验联结。他们的探索虽简单,却已跳出“树枝只是树枝” 的认知,这是很珍贵的“破界”苗头。
不过,我也发现孩子们用的树枝都差不多,可能会限制想法。于是和孩子们找了些不同粗细、带分叉的树枝放在角落 —— 我想让他们自己发现这些“新伙伴”。
没过两天,晨晨拿起带分叉的树枝,兴奋地喊:“这个有小叉子,能勾住滑梯!” 乐乐也用粗树枝挖了个更深的洞,说 “这个更厉害,能挖大一点的蚂蚁洞”。看得出来,新材料让他们的想法更具体了,从“随便玩玩” 慢慢有了“想做点什么”的目标。
二、场域拓展:全园探索中的创意生长
一周后,乐乐举着树枝问我:“老师,别的地方还有树枝吗?我想挖个更大的洞。” 这个问题提醒我,班级门口的小角落已经装不下他们的好奇心了。于是我们聊起 “幼儿园里哪里可能有树枝”,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 “操场边”“小树林”“种植园”—探索的场域,该拓展了。
(一)教师的观察与支持
孩子们把探索从班级门口延伸到操场、种植园和小树林,这本身就是“主动学习”的证明。阳阳想“保护小树苗” 而做围栏。他们的想法已经有了“目标”,不再是随机摆弄了。
对照观察评估,这阶段的思维明显进阶了:他们能“根据观察提想法,大胆联想这些都是“有逻辑的构思”。已经有了“主动求新”的意识。
但我也发现,他们在解决问题时会遇到困难:阳阳的围栏总倒。就询问:“围栏总倒,除了石头还有别的办法吗?”“迷宫只有一条路,能不能变复杂点?”
这些调整很快有了效果:阳阳学会用绳子绑树枝。孩子们的问题从“能不能做”变成了“怎么做得更好”,这是探索“拓界”的关键一步。
三、创想无界:多维互动中的经验整合
一次阅读时间,孩子们被绘本《我不是小树枝》里的 “树枝虫” 吸引了,琪琪突然说:“我们的树枝里会不会也有树枝虫?”这个想法像颗石子,在孩子们心里漾开了圈 —— 探索,该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了。
(一) 教师的观察与支持
孩子们带着“找树枝虫”的任务走遍幼儿园,把绘本里的想象变成了真实的探索,这太让人惊喜了。他们不再局限于“玩树枝”,而是把树枝当成“探索工具”:用它拨开草叶、挖隧道、做实验,甚至设计“树枝虫的家”—— 这已经是“创新解决问题”的思维了。
观察评估里说的“思维灵活性、独创性”,在这阶段体现得很明显:他们能把绘本里的“树枝虫”和现实中的树枝纹路、浮沉现象联系起来,还能根据树枝的粗细设计“主干道”和“岔路”,遇到接口不稳就用石子垫 —— 这就是 “提出假设、验证想法”的过程呀。而且每个孩子的关注点都不一样:有的拓印 “脚印”,有的设计“轨道”,有的研究“泡泡和树枝”,当我问“怎么保护树枝虫的家” 时,他们说“用网子罩起来”“派值日生看守”“下雨时搬到教室”…… 十几种想法,各有各的道理,这正是 “独特性与多样性” 的最好证明。
为了让探索走得更远,我除了补充材料,还请家长帮忙:有的家长带了不同树种的树枝,有的和孩子一起观察家里的树枝有没有“纹路”,我们把这些发现都贴在“树枝探秘” 墙上。
现在,孩子们会主动说“我们需要放大镜看纹路”“想把树枝虫的家画下来”,甚至会提醒同伴“轻一点,别吓到树枝虫”。他们的探索已经从“跟着玩”变成“主动想”,从班级门口延伸到整个幼儿园,真正走进了情境场域“无界”的状态。
四、感悟与思考
回顾“好玩的小树枝” 游戏,孩子们的每一步成长都让我对“主动学习” 有了更深的理解。
首先,情境是“活的教材”,要跟着孩子的兴趣长。从班级门口的自然枯枝,到全园角落的探索场域,再到绘本引出的 “树枝虫” 情境,没有一个是我预先设计的 “固定场景”,都是跟着孩子们的发现慢慢生长的。
其次,教师要做“细心的观察者”,更要做“适时的助推者”。当孩子们只会简单摆弄树枝时,我添了不同的树枝,给他们 “试错”的空间;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我递上绳子、粉笔,帮他们 “搭梯子”;当他们有了新想法时,我联动家长,给他们“拓空间”。这个过程里,“不打扰” 很重要,但 “不缺席” 更重要 —— 要在孩子 “跳一跳够得着” 的地方,轻轻推一把。
最后,小班幼儿的“创造”,藏在每一个“小想法”里。从乐乐给蚂蚁开路,到阳阳用绳子绑围栏,再到孩子们设计 “树枝虫的家”,这些看似稚嫩的行为,其实都大胆创造的萌芽。观察评估里的思维方式独特性与多样性,不是用来评判孩子的,而是帮我们看懂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从而更好地支持他们“想做得更好”。
小树枝的故事还在继续,孩子们每天都能从里面玩出新花样。这让我明白,自然教育里的主动学习,从来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孩子在与材料、与同伴、与世界的互动中,自己“长”出来的。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守护好这份“好奇”,让他们在探索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