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椿土家族乡烤烟产业链延伸与附加值提升研究
赵刘颖
重庆工商大学
当高海拔山区的生态优势遭遇产业链条的结构性短板,特色农业的价值释放往往陷入僵局。红椿土家族乡的烤烟产业便面临这样的现实挑战:这里出产的烟叶因“ 叶片厚、油分足” 连续五年获重庆中烟认可,却在收购环节承受 15% 的压价;拥有地理标志这一无形资产,市场认知度却远不及云南、贵州产区。从种植环节不足 5% 的机械化率,到烘烤设施的短缺失衡,再到 95% 依赖单一收购渠道的被动局面,产业的每一环都折射出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型的阵痛。
、 红椿乡烤烟产业链现状与附加值水平分析
(一) 红椿乡烤烟产业链现状分析
红椿乡烤烟已形成“ 种植—烘烤—分级—收购” 的完整产业链,但各环节存在明显短板。种植环节以“ 云烟 87′′ “ K326” 为主(占比 90% ),依赖人工操作(机械化率 <5% )、经验管理( 70% 农户凭习惯施肥用药)和自然条件,生产效率低下。烘烤环节设施短缺且布局失衡,主产区烤房集中但总量不足,偏远村庄烤房匮乏导致鲜烟叶损耗率上升,传统土烤房温湿度控制精度低,制约品质提升。收购环节 95% 依赖烟草公司订单,存在压价(中等烟叶实际成交价较理论价低 15% )、分级标准执行不严及30-45天的长付款周期问题,产业链整体呈现“ 传统粗放、渠道单一、抗风险弱”的特征【1】。
(二) 红椿乡烤烟附加值水平分析
红椿乡烤烟附加值流失严重,主要体现在价值分配与品牌转化两个层面。产业集中于种植与初烤环节, 90% 烟叶以原料形式低价出售,深加工近乎空白,缺乏打叶复烤、切丝等增值环节,导致产业链后端高附加值被外部截留。尽管拥有“ 红椿烤烟” 地理标志和“ 优质原料基地” 资质(连续五年获重庆中烟认证),但品牌建设滞后,市场认知度低,相较云南、贵州烟叶溢价能力弱。中等烟叶实际收购价与理论价的差距,进一步反映出品质优势未转化为价格优势,附加值提升存在“ 加工断层、品牌缺位”的双重制约【2】。
二、 产业链延伸与附加值提升的制约因素
(一) 生产基础条件制约产业链升级步伐
红椿乡山地占比高,超七成地块坡度在25 度以上,且分布零散,大型农机无法进入,小型机具也因地形限制难以施展,导致种植、采收等环节高度依赖人力,机械化水平不足 5‰ 。这种地形条件不仅制约了规模化生产,也使原料供应稳定性差,难以满足深加工对批量、均质原料的需求。同时,劳动力结构失衡问题突出,从业者多为 50 岁以上人群,40 岁以下占比不足 10% ,季节性用工缺口达30 万工日,既无法支撑现有生产规模,更难以应对产业链延伸后加工环节的人力需求,从源头限制了附加值提升的可能性。
(二) 加工环节薄弱形成附加值断层
红椿乡烤烟产业长期停留在种植与初烤阶段,深加工环节几乎空白,没有本地的打叶复烤、切丝等初加工企业, 90% 的烟叶以原料形式直接外销,产业链后端的高附加值被外部企业获取。烘烤作为重要的初加工环节,设施也存在明显短板:烤房总量不足,部分种植大户的烤房数量仅能满足八成种植面积的需求;传统土烤房缺乏精准温控设备,烘烤质量不稳定,难以产出高等级烟叶。加工设施与能力的双重缺失,使产业无法通过精深加工实现价值跃升,形成“ 原料输出—附加值流失” 的恶性循环。
三、 产业链延伸与附加值提升的可行路径
(一) 推动加工环节延伸,构建“ 初加工+衍生品” 增值体系
依托红椿烤烟“ 叶片厚、油分足” 的品质优势,重点突破加工环节空白的瓶颈。一方面,积极引进或培育烟叶初加工企业,建设打叶复烤、切丝生产线,将原料直接加工转化为卷烟厂所需的半成品,提升本地加工转化率,避免原料低价外流导致的附加值流失。另一方面,挖掘烟叶及附属资源的多元价值,支持合作社联合科研机构开发特色衍生品,如利用烟叶研制风味独特的代用茶,将烟秆加工为有机肥料反哺农田,形成“ 主产品加工+废弃物利用” 的循环产业链。通过加工环节的延伸,既能提升产品单位价值,又能吸纳本地劳动力,缓解用工结构失衡问题,让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在乡村。
(二) 强化品牌建设与多元营销,释放品质价值潜力
以“ 红椿烤烟” 地理标志为核心,系统打造区域公共品牌。突出高海拔、长日照、大温差的生态优势,通过编制品牌故事、设计特色包装,强化“ 高山生态烤烟” 的差异化定位。借助线下线上融合的营销渠道,线下举办烤烟文化节、组织参与全国农产品博览会,展示从种植到烘烤的全流程生态管理;线上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搭建电商平台,开展直播带货,联动乡村旅游推广品牌。同时,推动建立第三方烟叶质量检测机构,规范分级标准,解决收购环节压价、定级随意等问题,让优良品质切实转化为价格优势,逐步提升与云南、贵州烟叶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品牌溢价。
(三) 优化销售渠道与利益联结,构建协同发展格局
在稳定烟草公司主渠道的基础上,拓展多元化产销对接模式。鼓励种植大户、合作社与省内外卷烟厂、复烤厂建立直供合作关系,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原料收购价格。探索“ 企业+合作社+农户” 的利益联结机制,由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保底收购价,合作社组织统一种植、烘烤,农户按标准生产并参与利润分红,形成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共同体。针对收购付款周期长的问题,推动缩短结算时间,协调金融机构开发烟叶收购款预付贷款,缓解农户资金周转压力。通过渠道优化与利益协调,增强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性,为附加值提升提供稳定的市场保障。
四、 结语
红椿土家族乡烤烟产业的升级之路,本质上是一场对“ 资源优势—产业价值” 转化通道的重构。从破解加工环节空白的困局,到激活地理标志的品牌势能,再到打破单一渠道的束缚,每一步探索都需兼顾山区地形的特殊性与产业发展的规律性。尽管25 度以上的坡地、老龄化的从业者、滞后的设施仍构成现实制约,但“ 初加工+衍生品” 的增值路径、“ 线上线下”融合的营销模式、“ 风险共担” 的利益机制,已为产业链延伸提供了可行框架。未来,唯有持续强化政策引导与科技赋能,让加工增值收益留在乡村、让品牌溢价惠及农户,才能真正实现从“ 种得好” 到“ 卖得好” 的跨越,使烤烟产业成为支撑乡村振兴的稳固支点。
参考文献:
[1] 张玺搏. 烤烟产业对彭水县农民增收效果研究[D]. 西南大学,2020.DOI:10.27684/d.cnki.gxndx.2020.004384.
[2]刘音.牡丹江市烤烟产业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4.